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心理上的关系,是人与人在交往的过程中可能会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形成了不同的人际网络的。我们最早和最久的人际关系是建立在感情基础之上的。这种人际关系的形成需要两个条件:人际吸引和人际沟通。人际吸引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注、欣赏、倾慕等心理印象,然后彼此之间建立感情关系的过程,人际吸引是发展人际关系的前提。而人际交流则是人际关系形成的必要条件,这是一个互动的动态过程。在人与人之间是否可以形成以情感为基础的人际关系,双方之间的交流是非常重要的。50155
国外学者对人际关系的研究主要从人际关系理论和人际激励理论两方面展开的。人际关系理论主要包括符号互动理论,自我陈述理论,社会互动交换理论等。心理学家Mider是符号互动理论的创始人,有自己的一套符号系统,占主要作用的是语言符号。语言社会化背景与文化背景都是外部人际沟通的载体。交往者根据他在人际互动中的存在感来预计别人会有什么应对,使个体的自我意识会对人际关系产生巨大的影响。Goffman自我陈述理论关注于人际关系中的自我暴露的问题,往往可以最有利地将自我形象展现给别人。人际关系理论分析主要研究人际关系里各自的得利状况和应该付出的成本,从理论上来说,人际关系最主要的是建立在利益的基础上,也就是说,人们在选择时或考虑谁能给自己带来最大的利益,但是为了得到利益的同时,又必须要付出一些给别人,就像Kelly的回报与成本关系的相关理论[6]。论文网人际关系的激励理论是从动机建立着手来建立人际关系的,里面主要涉及需求理论、归因理论、公平理论和期望理论。
人际关系的国内研究现状
自1980年代以来,我国学者把研究大学生人际关系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和重点。现在我国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研究主要涉及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现状研究、影响因素研究、人际关系的特点研究、人际关系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和人际沟通技能和策略的研究等。此外,国内学者杨中芳、彭泗清就中国人的人际关系的特点提出了模型反应理论。彭泗清认为根据中国人人际关系的特点。把中国人人际互动模式和特征分为即价值支点、行为起点和行为控制点这三个基点:价值支点是指每个人在人际关系中自己心中最主要的基本价值观;行为起点代表每个人在人际关系一开始的行为表现,社会文化会对其产生影响;最后行为控制点则代表在人际关系中有控制权占主动方角色的个体。在人际关系中,一个人有什么样的社会历程,会影响他产生什么样的示范方式。翟学伟依据传统文化对人际关系的影响这一观点提出了人际关系三位一体的理论:认为中国人的人际关系是由“缘”、“爱”、“伦”构成的三个主体:占最核心位置的是人情,它展现了传统的心理和行为方式即以家庭为主体。人伦则是在这个基础之上将其进行制度化,它提出了规范性和原则性,可以给人一个参照。而人缘则是在这个模式上进行了设定。其中儒家思想、家族主义和天命观是中国人人际关系中文化基础的奠基。
人际关系国内外研究现状:http://www.youerw.com/yanjiu/lunwen_534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