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发达国家早在20世纪50~60年代,伴随着城市机动化水平的提高和城市快速路的大规模建设,就形成了城市交通学科领域,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城市交通运输系统的研究理论和一套有效而可行的技术方法,这一阶段也是西方发达国家城市交通规划理论研究的高潮时期。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环境恶化及资源缺乏制约着这些国家城市的进一步发展,使交通系统不尽如人意,开始了对交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7575
国外发达国家己经历机动化发展过程,在其机动化发展的初期和中期,交通事故和交通污染成为了比交通堵塞更严重的问题。在实践中,西方发达国家认识到城市交通规划建设面向“车本位”的危害性。在其机动车的进一步发展过程中,己将城市交通规划建设思路逐步转向“人本位”的正确轨道,实质上是走上了可持续发展的正确道路。
20世纪60年代,美国交通问题研究学者当斯(Anthony Downs)提出著名的“当斯定律”(Downs Law)。新的道路设施的建设可以减少出行时间,但与此同时又会吸引其他道路上的以及其他方式的交通量向新的道路转移,经过一段时间后,新建道路的交通拥挤将恢复到原来的状况,即单纯通过道路建设不能解决交通问题。
1973年,世界石油危机后,自行车交通在西欧各国重现魅力,西方发达国家进入“后自行车时代”。
20世纪80~90年代,日本东京工业大学的肥田野登教授、美国的Peter C.教授等针对交通机动化带来的诸多弊端分别提出面向铁道交通运输、面向公共交通运输的城市规划新理念以及城市道路建设新思路。
1987年,可持续发展概念提出后,交通领域的研究人员将可持续发展概念引入交通系统中,将“人本位”城市交通规划思路提升为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理论。随后西方发达国家交通界的一些专家提出在城市中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并通过大量事实证明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的重要性,比如节能、省投资、减少污染等。为此,公共交通优先的提法很快得到了各国的响应,欧美等国先后对其城市交通发展政策做出了重大调整:由单纯扩建道路来满足小汽车交通需求转向大力扶持、发展公共交通,同时对小汽车交通的增长与使用进行适当的控制。如英国伦敦为此开展了多次大规模宣传公交优先的活动,新加坡对建立绿色交通系统的成功尝试,之后围绕绿色交通的研究不断展开。
国内研究概况
1992年7月,国务院环境委员会组织编制完成《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 ,并于1994年3月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通过。至此可持续发展概念开始在我国广泛宣传,各行各业按照可持续发展观反思自己的理论体系和工作实践。1994年,国内学者开始撰文探讨城市规划的可持续发展。1996~1997年,国内学者开始撰文探讨城市交通的可持续发展 。
1997年,吕晓明提出了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可持续发展思想,即综合考虑城市交通方式的选择、交通供给、交通基础设施的投资政策、交通需求管理等内容,提出用发展、公平与环境三个目标来代表规划方案的效率、合理与可持续发展三个方面。
1997年,申金升等对传统的城市交通发展模式进行了评价。界定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的准则为:在推进交通系统建设与发展的同时,重视对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和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在加强交通路网扩张的同时,注意对交通系统的监管,尤其是对交通需求的管理和对交通行为的修正;交通系统供给在满足近期需求的同时,又能符合城市社会经济生态复合系统长期持续发展的整体需要。 国内外城市交通规划研究现状:http://www.youerw.com/yanjiu/lunwen_55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