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新融资结构理论
近期融资理论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后,许多学者从信息不对称角度出发,对企业的融资理论进行研究。形成了了几种不同的理论。代理成本理论,代表人物:詹森和麦克林(Jensen and Meckling),该理论认为现代公司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存在着管理者与股东之间、债权人与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因此产生了股权代理和债权代理两类代理成本以及与此相关的激励问题。代理理论旨在寻求最佳契约关系,使各方利害关系者的效用极大化,进而促使公司价值最大化。融资优序理论,代表人物:梅耶斯,Stewart and Majluf,唐纳森、纳拉亚南,该理论认为:在市场经济下公司融资顺序为:内部融资、债券融资、股票融资。获利性高的企业财务杠杆较低因为其内部有足够的现金流,所以负债率较低。反之,获利能力差的公司只能从外部融资。并且其外部融资以债券融资为主,同时这也解释了获利能力差的公司负债比率高的原因。但是有序理论也有它的局限,并没有考虑影响资本结构的破产成本和证券发行成本等因素。控制权理论,代表人物:Henry Manne,该理论认为:职业经理人对控制权本身的偏好,会通过融资结构来影响对控制权的分配从而影响企业的市场价值。信号理论,代表人物:S.A.Ross,该理论认为:市场信息对称的人以他们可信的方式向信息闭塞的人传递“信号",以达到避免出现与逆向选择有关的某些问题。
2.2国内股权融资及其效率问题的相关研究
1国内股权融资及其效率问题的相关研究
国内对企业融资问题的研究比较晚开始于50年代初,当时企业融资难问题很普遍,刚开始对于这个问题的研究仅着眼于筹集资金的方式以及方法上。国内学者们研究主要集中在怎么通过制度设计来筹集、分配和使用企业所需资金。随着改革开放以及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以及各大企业对资金需求加大,具有中国特点的企业融资模式也不断的发生变化,国内学者们关于企业融资问题的研究也越来越多。
方晓霞(1999)研究了中国国情下,对企业融资过程的实质、企业资本结构与融资决策、国有企业融资行为及其规范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深入比较探讨了美、日、德等国企业融资方式的特点,总结出相互之间的优劣性对比,提出值得中国企业融资学习的方面。
徐宝林(2002)深入研究了中国融资模式的变迁过程,还对中国市场环境下,如何构建融资模式等问题进行了很有价值的研究,并就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分别联系中国证券市场和商业银行贷款制度进行了专门探讨。
张昌彩(2003)在其博士论文中,把融资方式分为财政融资方式、银行融资方式、商业融资方式、证券融资方式和国际融资方式五种,并对五种融资方式的性质、特点、运行机制、历史变迁等进行经济分析和国际比较,得出了一些适合中国国情、具有实际参考性的结论。
刘力昌(2004)等、李明义和张东成(2004)在他们的论文中分别从实证的角度出发,运用DEA方法和投入与产出的计量模型,对股权融资效率进行研究,根据他们的研究结果认为,从我国上市公司整体来看,股权融资效率偏低。另外,从行业和地区的角度来看也存在明显的差异。
2有关房地产股权融资的相关研究
胡晟娇(2001)认为我国房地产公司存在股权融资偏好的原因主要有:一是高风险对应高收益,公司为了获取高收益愿意承担高风险;二是股权融资的成本低,公司为了做大做强,不断地进行股权再融资以满足扩张需求。论文网
股权融资理论国内外研究现状(2):http://www.youerw.com/yanjiu/lunwen_708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