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21世纪,随着传播技术的改革和国际化程度的深入,中国电视节目形态产生了巨大的改变。电视节目形态指的就是与电视节目内容相对应的电视节目表现形式,是电视节目的存在样式和运动状态。国内专家教授对于我国电视节目形态的研究,主要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并不断深入。笔者在查阅了众多国内外学者关于这一问题的研究报告与文献资料后,经过梳理,现将各观点综述如下:67778
(1)电视节目形态的借鉴导致节目生命力脆弱
鲍海波(2007)认为,我国电视节目形态更迭的周期越来越短,新生节目形态的涌现速度越来越快。也就是说一档好节目的生命力在缩短。特别是具有典型形态的电视娱乐节目,其变更的周期呈逐渐缩短的态势。如从“综艺大观”到“快乐大本营”有近十年的过渡,名噪一时的以“超级女声”为代表的“真人秀”从红到发紫到收视率跌倒惨淡收场不过三年时间。引起如此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大规模的借鉴。各大电视台对电视节目的疯狂借鉴使得我国再短短三五年的时间里就把世界各国数十年的经典电视节目形态模仿一空。庞大的节目数量并没有给观众带来视觉上的盛宴,相反,节目的模式化以及严重的“跟风”现象,引起了受众的审美疲劳,而电视节目本身的生命力也被压缩的极短。
(2)借鉴切莫丢创新
卢茂柏(2012)认为,电视节目形态借鉴与版权购入本身不存在争议,相反的,这种对于成功节目形态的利用可以降低引入方开发节目的风险与成本。但是只有“在别人成功的基础上进行再创新”才能与众不同。例如我国借鉴成功的典型《开心辞典》、《中国好声音》等都是在借鉴原有节目基础上结合中国特有的国情进行创造。相反的齐鲁电视台照搬美国节目《换妻》不仅使得两个来自城乡的家庭主妇无法适应期间产生的巨大变化,更因为节目本身有悖于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而引起广电总局与公众的共同叫停。论文网
(3)舍本逐末忘创新 “复制”跟风成瘾
王蓓蓓(2006)认为,全国电视娱乐节目的数量与质量呈明显不平衡状态,总体数量虽然不少,但高质量的节目并不多。出去历史原因导致的省市电视台林立的现状又导致了电视节目的无序竞争。仅以2005年为例,中国电视综艺节目播出总量约为14万小时,综艺资讯类节目254档,综艺晚会2767部,单项艺术317档/部,互动游戏类272档,真人秀类982档/部,娱乐脱口秀148档,综艺集锦709档,其他490档/部,总制作量约为6.08万小时 。各个卫视都争相培养自己的人才,大量的人力物力都被消耗在模仿与借鉴中,这就必然使得投入在本土文化创新上的财力精力大大缺失。
(4)婚恋节目异军突起
陈芳(2009)在《论近年来电视节目形态的创新特征》中谈到,2010年可谓中国电视节目的“后相亲时代”。在经历了《非诚勿扰》这样的相亲类节目风潮后,婚姻这一次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平民夫妻的家长里短,“80后小夫妻”的婚后生活逐渐代替了原本清一色的明星综艺和征婚类节目。就“春节在谁家过年”,“吵架了怎么和解”等婚后的关系到柴米油盐的大小矛盾进行深入讨论。一方面致力于打造“婚后百科全书”一方面也让老百姓能在电视上“秀恩爱”。而湖南卫视的《为她而战》则注重改造婚姻中存在恶习的男女,帮助他们认识自我修复破损的家庭关系。
(5)同质化和低质量节目难以满足受众
朱剑飞(2008)在《论中国大陆电视节目创新机制》一文中认为,中国电视媒体行业自身不注重节目研发这一关键环境,好走借鉴复制的捷径,同时电视台本身注重的是市场占有率,忽略了打造本台的核心节目。长期持续之下就导致中国电视节目缺乏自主创新的能力。而随着数字化的发展,受众能够通过网络和卫星电视收看到国外的优秀节目,自然而然的就会喜新厌旧被高品质的节目所吸引。 电视节目形态国内外研究现状:http://www.youerw.com/yanjiu/lunwen_761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