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于河南省西部的偃师,北临黄河,南倚嵩山,西承洛阳市郊区和孟津县,东接巩义。偃师是河洛文化的发源地,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就是以偃师作为东起点。七朝古都偃师处于中原腹地,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中心,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1993年,偃师县改为偃师市。偃师繁荣的古文化活动推动着中国民间曲艺的发展。河洛大鼓的前身洛阳琴书就是产生于偃师这一地区。
河洛大鼓大约在清末民初时期由洛阳琴书和“鼓儿词”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起来的,在这之后又经过了几代艺人的改革和变迁逐渐兴盛起来。洛阳琴书大约形成于清代嘉庆时期,属于联曲体结构。洛阳琴书原先称为“琴音”或“清音”,七弦古琴作为伴奏乐器。早期的“琴音”一般在文人贵士之间传唱,多在豪富之家的“唱堂会”及茶馆、庙会等固定场所演出。后来,“琴音”逐渐在民间流传开来人们也称之为“琴书”,伴奏乐器也从原来的七弦古琴改变为杨琴,并引进四胡、小铰子、二胡,三弦,八角鼓等为新的伴奏乐器。
在河南著名的曲艺之乡南阳,来自山东叶县的“单大鼓”艺人张万年于清代道光时期传入了另一种曲艺形式,表演的伴奏乐器仅用敲击书鼓和击打梨铧碎片儿,这种简单的曲艺形式称为“鼓儿词”。清朝光绪年间,大约于1905年前后,偃师的洛阳琴书艺人段雁、吕禄、胡南方三人结拜并称为“偃师帮”到南阳周边地区学艺并由此认识了南阳鼓书艺人。[2]南阳大鼓的演唱风格不像洛阳琴书缓慢、拖沓,因此深受观众欢迎。由于南阳鼓书只有钢板和书鼓等敲击乐器,没有伴奏乐器,于是洛阳琴书艺人就把杨琴、三弦加入其中,而琴书艺人演唱时,也吸收了南阳大鼓大腔大口、节奏明快的演唱特点,同时用钢板和书鼓代替了原来的手板和八角鼓,这种别具一格的演唱方式就是河洛大鼓的最初形式,当时被人们叫做 “鼓碰弦”。胡南方、吕禄、段雁、是河洛大鼓的第一代创始人。 浅谈豫西艺术瑰宝河洛大鼓(2):http://www.youerw.com/yinyue/lunwen_155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