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评委团实力雄厚、亲切自然
“中国好声音”具有标志性的一点,在于有四位真正重视“好声音”的重磅导师。刘欢、那英、庾澄庆、杨坤在专业指导的同时,体现出极具修养的人文关怀,坦诚相对,完全放开,而毫无刻意做作的扭捏姿态。在这个舞台上,学员不再是单方面被选择的“弱势群体”,而是拥有了“导师选择权”。四位导师之间为争抢学员,除了要不时“自我叫卖”,还要相互“打压”,“拌嘴拆台”,活跃了赛场的紧张气氛以及减轻了选手们的压力。另外还有来自多家媒体的大众评委团代表们,他们所组成的媒体评委团代表了人们大众的利益,体现了比赛的公平、公正。使比赛更加的显得真实、贴切。
(三)模式的新颖独特
“中国好声音”不以貌取人,只用声音打动人,而明星导师们选取学员的标准也一律以“好声音”为评判。剔除了以往节目的外表包装、虚华、追捧的形式,使得节目更加人性化,更加朴实。如今的流行音乐落入低谷,缺乏具有生命力的新作,急需一批具有新思想、新创作、有朝气的年轻一代的歌手。“中国好声音”就是在打开正本清源,回归好声音的一扇窗户,一个平台,为当代的流行音乐注入了一股新鲜的血液。声音为主,用心演绎。作家兼编剧陆琪在看完“中国好声音”后有感而发:“当一个女孩站在台上时,我们总会去评价外表、衣着、妆容,从而忘记真正重要的东西。这个节目的力量,来自于它阻断了所有可能误导你的感官。声音,只是声音。有时候,闭上眼睛,你才会感觉到美。有时候,让自己孤独,才能体验到美。[4]”对一个歌手而言,歌声是其全部力量所在,也是成功的唯一理由。但长久以来,相比歌喉,大众似乎更看重形象。音乐圈当然不乏有俊男美女,但是真正能够在音乐界留下名字的歌手从来都不靠脸蛋吃饭。天后那英出道时被嘲笑为土气,香港“四大天王”中张学友的形象是最不起眼的,可偏偏唯有他才是音乐界的传奇“歌神”。
可惜国内很多音乐节目往往本末倒置,形象差一些的实力歌手得不到公允的评价。和李宇春同年参加超级女声选秀的纪敏佳唱功算是第一流的,可惜因为形象欠佳被挡在全国四强之外,沉寂之后再次出现时已形象大变,整容的传言尘嚣直上;此后的各种平民音乐节目和音乐选秀更将这种势头推向极致,我们在音乐节目中可以看到很多“好面孔”,唯独听不到“好声音”。“中国好声音”一改这种风气,演唱者只有凭借真正的实力和独特的声音才能获得导师的肯定,观众也就更多关注学员如何用声音演绎自己的心灵,用心去聆听演唱者的心声。选秀出身的张靓颖感叹:“中国从不缺好声音,缺的是好平台,好环境。期待更多的好声音被发现!”回归人声,追求心灵上的感动,这是中国好声音的核心意义[5]。
同时“中国好声音”还举创了一种新型的制播形式。“中国好声音”在商业模式创新中就体现了在制播分离与分成方面[6]。制作方和电视台共同投入,共担风险,共享利润。制作方和电视台之间有一道线的约定,低于这道线,制作方赔偿,高于这道线,二者分红。制作方为了更高的收视率,必须提高节目的品质,必须请到专业的明星、制作人员。这种制播分离的模式,制作成本上不会吝啬,而要想办法把节目质量坐高。共同协作,使合作双方共同赢利。
三、“中国好声音”的核心意义在于其“正能量” “中国好声音”的音乐“正能量”之我见(3):http://www.youerw.com/yinyue/lunwen_19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