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音乐舞蹈论文 >

贝多芬《告别》奏鸣曲第一乐章的作品分析(2)

时间:2019-09-09 20:09来源:毕业论文
(二)贝多芬简介 路德文希 . 范 . 贝多芬(17701827),是德国伟大的音乐家、作曲家,出生于德国莱茵河中游的波恩城,于1827年3月26日卒于文也纳。他的创


(二)贝多芬简介
路德文希 . 范 . 贝多芬(1770—1827),是德国伟大的音乐家、作曲家,出生于德国莱茵河中游的波恩城,于1827年3月26日卒于文也纳。他的创作领域比较广泛,特别是在器乐创作方:协奏曲、交响曲、钢琴奏鸣曲以及其它管弦乐序曲、弦乐四重奏、戏剧配乐等,他对自己的作品投入了全部的情感,特别是32首钢琴奏鸣曲,对他有着很深、很重要的意义。他在音乐创作方面进行了诸多创新,开辟了浪漫主义乐派的新方向,是集古典主义之大成者,开浪漫主义之先河的伟大人物,被世人尊称为“乐圣”。

二、《告别》奏鸣曲第一乐章的作品分析
(一)创作背景
《告别》是贝多芬中期时候的一部作品,写于1809年春至1810年初之间,
是一首较为罕见的标题性作品。是为他最喜爱的学生兼好友——鲁道尔夫大公写作的,鲁道尔夫大公生于意大利的翡冷翠(1788年1月18日),是当时的皇帝

雷奥波多二世的小儿子,也是罗马帝国最后一位皇帝弗朗兹一世的弟弟。他是贝多芬晚年时期的朋友,在贝多芬困难,需要帮助的时候,给了他经济上和精神上的诸多帮助。
奥法战争爆发于1809年4月9日,当时的文也纳处于水深火热当中,被拿破仑的军队围的水泄不通,在5月12日那天攻进了文也纳。鲁道尔夫大公为了暂避战火,在5月4日离开了文也纳。得知朋友的离开和外敌的入侵 ,以及生活上带来的种种灾难、疾病、物质的缺乏等,给贝多芬带来了沉重的打击,这些都深深地刺激了他对侵略者的仇恨。在那一时期,贝多芬常常会想念以前的人和事,怀念过去的种种,他带着对朋友的无限牵挂和对世事无常的无奈等诸多因素,写了《告别》的第一乐章,还在草稿上特别标注 “告别1809年5月4日文也纳。尊敬的亲王,鲁道尔夫大公出发之际。”[1] 在1809年10月14日,长达优尔个月的战争终于结束了,在同年的十一月份法国军队撤离。到1810年1月30日,离开国土大概9个月的鲁道尔夫大公终于重新回到了文也纳,对此贝多芬深感高兴。为了表示大公不在时那种孤寂、难过之情,贝多芬从1809年5月至10月间完成了题为“别后”的第二乐章。在标有“重逢”的末乐章草稿上,贝多芬以兴奋的重见之情写下:“1810年1月30日,尊敬的鲁道尔夫大公归来。”[2] 在这种背景下,贝多芬创作了这首《告别》奏鸣曲。
(二)作曲风格
《告别》与总标题相同,是用鲜明的奏鸣曲式写成的,这首奏鸣曲被人称为“有特性的奏鸣曲”。
这是一首充满温暖真情的作品,体现出朋友之间深厚真挚的离别之情,它的写作技巧娴熟,格调高雅,在创作体裁、写作风格和表现手法等诸多方面都有着极大的创新和改革,体现了这位带有浪漫主义气息的古典大师贝多芬所经历的悲欢离合之苦,让后辈人更加了解贝多芬创作时的感悟感想,他把历史事件与人物性格,用标题的形式与音乐的内容巧妙地结合起来,前后贯穿,构成了一个非常完美的整体。 贝多芬《告别》奏鸣曲第一乐章的作品分析(2):http://www.youerw.com/yinyue/lunwen_39068.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