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段,老竿儿会上去叫住打铜锣的开始打岔,打岔也就是押韵的数板,用的也全是商城县的方言,岔词由老竿儿即兴编的话或者用传统的顺口溜,内容大多是好听,吉祥的词,风格幽默有趣,中间随时都可以发问,众人附和反问:“咋的?”老竿儿自个表演完之后,大家再附和老竿儿一问一答的对话,气氛十分愉快,老竿儿估摸演员缓过气后,停止表演。在这段表演里面相对轻松,或者是花鼓娘子和花鼓腿子的对唱,也可能是老竿儿与观众来对唱,有时是老竿儿和花鼓腿子会给大伙来几个难度比较大的,技艺性较高的表演,使演出更加精彩气氛更加热烈,逐渐使表演更加引人入胜。
第三段比较简单,主要是花鼓娘子和花鼓腿子的表演,老竿儿在一边把握着何时收场。
小场,它大都放在第二段中表演,有时也会独自进行。它主要由两种形式呈现,本文来自优尔/文(论"文?网,毕业论文 www.youerw.com一种是演员表演一些简单有故事情节的小舞蹈。比如逮蜡花,抢道具如板凳等。舞蹈词汇很丰富,表现力也很强,是杈扇舞发展到更加艺术化的形式。另一种是被称作“坐堂”,也就是杈扇子班(社)被请到家中进行的一种表演。这种表演多是丧葬、祭日、添丁驱灾等风俗性活动的一部分,所以,多是在邀请人家中的 “庭院”、“堂屋”里进行,因此被称作“坐堂”,“坐堂”表演的内容比较多样,但着重以“颂世主”、“劝世文”为主,具有鲜明的宗教性。
(二)历史的流变
上面提到过,信阳曾出土了楚漆锦瑟乐图,虽已剥落,但能看出来奋臂击鼓的乐者和飞舞长袖的舞者形象,有两个戴山行高冠,身着长袖舞衣的舞人,正相对而作舞。史家定位了“燕乐图”受汉代舞蹈的影响,起源于汉代的“公莫舞①”,也就是巾舞,与长袖“白纻舞②”都被世人所知。从当时的发达情况和信阳出土的文物来看,有“公莫舞” 、“白纻舞”的可能性非常大。
南北朝时的“鞍舞”在南梁时称为“鞋扇舞”。它是用带柄的用一面扇形的鼓当做道具的一种集体舞蹈,汉代已经有了。经过历史的不断发展和演变.由于当时“巾舞”、“鞋扇舞“的流行。这种来源于汉代的历史文化因素与杈扇子小歌舞的融合使杈扇的歌舞小戏中出现了“巾”与“扇“的道具的运用也不是没有可能,同时为其演变成豫南花鼓灯的歌舞做好了表演形式上的基础和准备。折扇是在明代永乐年间由朝鲜进贡来的。《潜确居类书》这是有明确记载的关于折扇传入中国的说明。从以上的史料可以看出:运用折扇的形式和杈扇子的折扇运用都应该是在明代,所以隋唐时期,杈扇子的道具及演出形式有了雏形,到了明清时期,杈扇子发展的基本完善,最终流传至今。 论商城民间舞蹈《杈扇子》的形成及发展(4):http://www.youerw.com/yinyue/lunwen_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