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部历史题材的歌剧,主创团队格外注重突显“史诗品格”,在创作过程中翻阅大量历史资料,把江南水乡的风格融入到歌剧中,力求人物在性格、服装、舞美等各个方面表现到位。整场演出,舞美恢弘壮观,音乐大气磅礴,既能重现历史的波澜壮阔,也能刻画人物的婉约细腻,恍若一幅流动的历史画卷,在舞台上徐徐展开,与江南水乡的风韵融为一体。而依据出土文物和历史记载所创作的演出服饰与造型,不仅尊重了历史,体现出正剧的严谨性,更呈现出中国古典服饰所特有的美感。两百余人的演出队伍,一流的舞台美术,细节上的精益求精,为观众带来一场饕餮盛宴。
2 《运之河》的音乐特点——江南诗韵
有人曾说,“江南的四季,春有《春江花月夜》,夏有‘映日荷花别样红’,秋是苏州的《枫桥夜泊》,冬是白居易的《早冬》”,四个季节都可以入诗,那如诗如画的江南必能入歌了。众所周知,江苏的“茉莉花”出现在普契尼的歌剧<<图兰朵>>很早,这一段以东方旋律作为歌剧中主要人物的出场音乐。作者几乎没有改变其原有的曲式结构,使它在整个歌剧原始渲染,这一流传百年的传播表现和概念,造就了今天的我们。创作《运之河》的初衷就是为了建立自己的品牌。选择“大运河”这个题材,对歌剧作曲家、中国当代作曲家唐建平来说也是个巧合:“刚开始的时候他只是想用本土元素创造一个江苏自己的作品,而且表现形式和具体的题材也都没有确定下来。下半年唐建平两次去到江苏采风,去了苏州、扬州、镇江、徐州等许多地方,逛园林、看运河、听苏州评弹,也拜访了许多文化工作者和历史学家,拿出了一些方案,却都觉得不太满意。后来偶然得知大运河正在申请世界遗产名录,深思熟虑后决定做这个题材。因为大运河不仅凝聚了江苏元素,它的背后更有一段厚重的历史思考。”他认为,在音乐创作中必须要有江苏的本土音乐元素,这在国际文化和本土文化交融中尤为重要。于是他将江苏所有具有代表性的民歌、小调全部过滤、选择之后,最终还是决定选择《拔根芦柴花》这首来自故事发生地的小调作为音乐创作的基本元素。然而,因为《拔根芦柴花》调性过于简单,并且它原本欢愉、开朗的节奏与歌剧塑造的不相符,于是作曲家唐先生将《拔根芦柴花》的原调性进行变换后,使原本简练精短的民歌变成了大气恢弘的交响乐,旋律巧妙的贯穿整个歌剧。可以这么说,唐先生的歌剧中国化在探索本土音乐国际化上做出了很大努力。当然,也有一些观众看后不能从音乐捕获的江苏民歌影子,作者认为歌剧中既不想原模原样出现原民歌曲调的旋律,又得体现原曲的感觉,事实上,对于创作者有一定难度,原民歌音调的变化扩大成为交响音乐本来就失去了原有的一部分节奏感,但从音乐创作是能够读到原来民歌的结构特征,只是作为一个普通观众很难分辨。因此,本人认为,地方音乐在歌剧创作中的国际化仍有很大的空间去尝试,是否必须融合在原来的变形为各种旋律的音乐,你真正符合国际标准,并保留原来的歌曲旋律就是进步吗?它还是留给更多的歌剧人去探索实践。
在歌剧创作的历史上,咏叹调可谓是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经典的咏叹调甚至可以“撑起”整部歌剧,让它成为家喻户晓的歌剧。在《运之河》的旋律优美动听,既有婉转动人的歌唱爱情咏叹调,又有歌颂历史的咏叹调,还有隋炀帝临终前仰望苍天、悲壮的咏叹调令人印象非常深刻,难以忘怀。歌剧拥有丰富的演唱形式,不仅仅是独唱就可以满足的,唐建平还说,“运用国际化的形式呈现这段独有的民族记忆,能更好的将本土文化传播出去。使用咏叹调,更能体现人物的内心矛盾和斗争,更能展现磅礴恢弘的艺术气象,多声部合唱形式更能表达各角色内心丰富、细腻的情感,《运之河》可以说是中国故事国际表达的一次成功探索。”《运之河》四个角色的四声部重唱、表现群臣、百姓的合唱,气势恢宏、大气磅礴,把隋唐盛世的气魄表现得淋漓尽致。“对普通观众来说,一部歌剧好看与否,就在于它是否赏心、悦目、动情、悦耳,看它能不能“勾”住观众的心了。”来*自-优=尔,论:文+网www.youerw.com 江苏原创歌剧《运之河》创作特点(2):http://www.youerw.com/yinyue/lunwen_824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