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创作的一系列爱国歌曲如《多情的土地》,《我的祖国妈妈》,《不老的祖国》无不包含凝结着对于国家祖国的深刻感情,《多情的土地》至今仍被各类艺术家演唱流传至今。他也广泛吸收少数民族音乐特色,在歌曲中加入少数民族音乐素材,创作的歌曲让人一听就出现少数民族的画面感,促进了民族团结也促进了民族音乐的交流与融合。具有少数民族特色,民族风情面貌的歌曲诸如《打起手鼓唱起歌》,《祝酒歌》,《吐鲁番的葡萄熟了》,《月光下的凤尾竹》,还有小提琴协奏曲《帕米尔舞曲》等等艺术作品。不仅创作数量多而且每首歌曲都是艺术精品,这是不可多得的。在拥有了崇高地位和艺术境界后并没有停滞不前,又一直致力于新的歌剧创作,誓要创作我们本土的音乐歌剧,具有中国特色的歌剧。创作了抒情歌剧《伤逝》和大型历史歌剧《屈原》,这两部承载了施光南的创作心血,同时也在我国歌剧史上具有崇高地位。
施光南始终秉承着音乐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艺术民族化,民族艺术化,为国家和为人民服务,无愧于‘人民音乐家’这一崇高称号。施光南创作的艺术作品都是我国音乐史上的瑰宝,而他更加值得被人们牢记的是他不为名不为利的高贵人格特征以及他对于音乐的热爱和他对于音乐的坚守对于祖国人民的热爱,这些无不激励着后来的音乐工作者,激励着千千万万的音乐听众。
3 歌剧《伤逝》原作简析
《伤逝》是鲁迅先生创作于五四运动过后,由于进步思想的传播,在年轻知识分子当中主张爱情婚姻自由的大众呼声很高。当时普遍作品都是以男女主人公战胜万难走到婚姻殿堂为完美结局,而鲁迅先生的立意很高,他这篇《伤逝》并没有浓墨重彩的描写男女主人公如何对抗封建思想,而是从他们结婚后经历重重挫折之后各自的反应与心理变化。鲁迅先生要告诫我们的是婚姻并不是终点,如果对于自己的信念不坚定,对于婚姻的认识不深刻,只是抱着心中的热情和空想zhuyi者是无法得到真正的幸福,这个道理在21世纪的今天仍然适用。
4 咏叹调《风萧瑟》简介
小说整篇蕴含着深厚的情感,这也是施光南选作《伤逝》作为歌剧主题的重要原因。歌剧《伤逝》在文学创作上继承了鲁迅先生原作的思想与精髓,在音乐结构上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创新,创作方式非常新颖。作曲家施光南巧妙地用春夏秋冬四季来作为时间轴创作歌剧,让观众对于剧情发展一目了然而且在情绪上也有循序渐进,对于男女主人公的处境也感同身受。恋爱刚结婚的时候如春天般甜蜜珍贵,在脱离封建家庭拥有自己自由家庭时候两人如夏天般浓烈的爱情与炽热的对于明天的憧憬。夏场里面著名唱段如涓生咏叹调“她夺走了我的心”唱出了涓生对子君如同夏日般浓烈又炽热的爱情;子君也不同于当时的女性勇敢的表达了自己追求爱情的决心,著名唱段如咏叹调《一抹夕阳》,二重唱《紫藤花》。到了秋场,在涓生失业找工作四处碰壁,家庭陷入经济危机的时候如秋风扫落叶般萧瑟凄凉的心境。著名唱段有本课题要研究的子君咏叹调《风萧瑟》。到了冬场,在子君离开并且死去,涓生再次回到空荡荡的房间时候犹如寒天腊月般冰冷的心境。音乐此时的作用就是在潜移默化之中使人情绪感官低沉高涨悲愤或者激动,让人在音符旋律歌声中产生思想的共鸣,感官的共鸣。加深对音乐独特的见解与意境想象的能力,这一点便是歌剧《伤逝》带给我们的独特魅力,也符合了抒情歌剧的特征。从音乐结构层面分析歌剧《伤逝》是呈奏鸣曲式,‘春夏’作为歌剧的呈示部,‘秋冬’是作为歌剧的展开部,最后结尾再次回到‘春夏’作为歌剧的再现部。施光南不仅借鉴了西洋歌剧的创作模式而且又有中国本土特色在中国歌剧史上具有里程碑的地位。 浅析歌剧《伤逝》中咏叹调《风萧瑟》(2):http://www.youerw.com/yinyue/lunwen_854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