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改革开放后的新生
改革后,“担经挑”获得新生,参与其中的表演者的数目得到迅速的增多。原来都是民间自由组织,现在各村由村政府,镇政府参与组织。不但在初一十五及庙会上表演,还在商业区和大型表演区表演。广大的农村妇女从卑微的土地生活中解放出来,更多的年轻妇女们以及年轻的男性也积极的加人到了“担经挑”的队伍中,为今天的美好生活而歌而舞,让“担经挑”这种古老的艺术形式焕发出新的活力。
二、原始巫舞“担经挑”的艺术特征
“担经挑”又称挑花篮(子)、花篮舞,其名字主要是从外观上给的。传统的舞蹈是传女不传男的,主要通过演唱经歌、表演舞蹈来表达心中的美好愿望,在淮阳地区的人民群众看来,“担经挑”的动是神圣的,所唱的经歌是神圣的,所用的花篮道具也是神圣的。
(一)“担经挑”的音乐特点
1.“担经挑”的唱词
“担经挑”的唱词内容十分丰富,包含了从古代到现代的发展的社会生活,其歌词内容大致分为以下几类:①带有迷信色彩的神话传说,如《女娲娘娘》等;②有关生活中的节日,如《正月里来正月正》;③有关自然生活中的常识,如《十对黄花》;④有关古代发展的知识,如《十二担经》;⑤有关道德、思想品质的,如《你烧香俺行善》《人的一生好比一场戏》;⑥有关男女的情爱,如《十二月对花》;⑦有关当地人的生活习俗的,如《淮阳是个好地方》;⑧有关神鬼的传说,如《五圣母取药救人》;⑨有关当代的政策法规的,如《宣传计划生育好》,等等。担经挑的唱词概括了淮阳人民的生活,如孝敬老人、与他人和睦相处、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等等,无形中是对淮阳文化的侧面的一个记载与传承。
2.“担经挑”的曲调
“经”——经挑 表演者所演唱的曲子,大多是老斋公们改自当地的民歌、戏曲等。如改编《担起花篮子儿忽闪闪》的河南民歌、《人的一生好比一场戏》的豫剧,《女娲娘娘》的太康道情等;有些“经”歌曲的曲调是由现代较流行的创作歌曲改编的,如《狱中十二月》里的《正月里来正月正》、著名的《南泥湾》中的《淮阳是个好地方》;有的是豫东南民间的小调,如安徽的《你烧香俺行善》和《拐仗经》。“经”歌曲主要通过心受传承,男子演唱主要用假声。其曲调大多是简单流畅、给人以亲切、细腻感。静下来聆听,其旋律并不是固定的某一种地方性的戏曲或是民歌。这些歌曲的曲调经过特别的改编创作,让观众们不仅在顺耳、舒服的同时,还感到诙谐有趣,朗朗上口、回无穷。
(二)“担经挑”的编排特点
1.“担经挑”的队形
“担经挑”从队形的转换上可分为三种:一是“剪子股”,即一人打着经板在前面走,其余的两个人或者三个跟在后面,以“十”字为路线交叉着舞动,然后再转身背靠背以之前的十字路线交叉继续舞动、重复;二是“铁索链”,顾名思义就是像盘绕着的铁索一样,即一人从左边向右边然后继续向左前方舞动着,接着,剩下的两人舞动着像盘绕着的锁链一样进行多次的重叠;三是“履迹步”,即“蛇脱皮”,参与者中的一人在队伍前方,其他的人朝着同一个方向舞动,舞蹈节奏缓慢时,就像正在蠕动的蛇,当节奏欢快时,又像龙在盘行着向前进。
2.“担经挑”的舞姿和舞步
“担经挑”的舞蹈步伐比较小,大概有脚的一半的距离,大约有两种:一是脚后跟先着地,再慢慢向前推至到脚心,动起来像戏曲舞蹈中的小碎步——走圆场,随着舞蹈者的不同的节奏,身体婉转起伏;二是脚跟在舞动时稍微上提,以前面的脚掌为着力点,这样,在舞蹈的走动中会有左右摇摆和晃动的感觉,有些像东北秧歌中的“扭”,但其扭动的幅度并没有东北秧歌的那么大。行走时的步伐也不可迈的过大,大概10公分左右的距离,因为参与者大多是50-80岁的老人,年龄的因素对于舞蹈的步伐也受到了限制,因此必须把握这个体态特征。伴随着不同的舞步,他们在欢快的节奏中放松、愉悦着自己。 浅谈原始巫舞“担经挑”的艺术特征及文化传承(3):http://www.youerw.com/yinyue/lunwen_85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