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艺术论文 >

河流滨河绿地景观规划设计(3)

时间:2016-12-18 20:09来源:毕业论文
1.3 设计目的 滨河带状绿地规划应包含两个层次:一是作为景观的滨河地带,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技术、科学、 艺术 乃至生态的处理方法。二是作为文化


1.3 设计目的
滨河带状绿地规划应包含两个层次:一是作为景观的滨河地带,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技术、科学、艺术乃至生态的处理方法。二是作为文化、历史的滨河地带,应该体现地方性、精神性、民俗性。日本著名景观设计师涌井雅之有过经典概括:景观十年,风景百年,风土千年。
此次设计主要是以历史文脉作为线索,分析如何将历史文脉融入于楚河滨河绿地,并在楚河滨河绿地的设计中实施有历史文化特色的营造手法及实施策略。对历史文化特色资源进行有机的梳理,将山、水、城、绿进行结合,使得营造出的滨河绿地能将当地的文脉更好的延续。
通过对于楚河两岸滨河绿地景观节点设计的研究,最大的意义就是从其本身特色出发的景观规划设计能够彰显铜山区文化特色,塑造具有历史文化内涵的、有时代特色的、山水生态环境相融的独特城市风貌,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居环境建设做出积极贡献。
2 背景资料与理论基础
2.1 背景资料
随着科学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带状滨河绿地的作用越发凸显。不同类型、用途的滨河绿地景观相继产生,其性质不断出新,功能也日益增多。相对于国外已经较为完善的滨河绿地,我国的滨河绿地起步较晚。
近几年,我国某些城市已经充分认识到,城市滨河绿地空间是城市中不可多得的静谧休闲之处,并开始对河道进行治理,开始对滨河地带的绿化进行改造。
作为城市中重要的湿地系统,滨河绿地具有生态效益和美化功能。滨河绿地应纳入城市绿地系统,充分利用河道,加以园林小品点缀,从而成为人们休憩、聚会的场所。同时,滨河绿地也是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存于城市之中,它具有深厚的城市文化底蕴和丰富的物质文明。
2.2 理论基础
2.2.1景观格局理论
景观生态学的发展为城市绿地系统和景观生态规划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它把水平功能流,特别是生态流与景观的空间格局之间的关系作为研究对象,强调水平过程与景观格局之间的相互关系,把“斑块——廊道——基质”作为分析任何一种景观的模式。
根据景观生态学基本原理,在区域范围,城市是一个典型的人工干扰斑块;在较小尺度上,城市是一个由基质、廊道、斑块等结构要素构成的景观单元,其中各组成要素之间通过一定的流动产生联系和相互作用,在空间上构成特定的分布组合组成,共同完成城市系统所承担的生产生活及还原自净等功能。绿地系统规划确定的城市公园、植物园、风景区等各类块状绿地形成绿色斑块;而各类江、湖、河岸绿带或其他绿带为绿色走廊;在一定区域内,各种绿带如林荫道、沿河绿带、防护林带等绿色走廊互相交叉相连,形成绿色网络,则可以起到本底的作用,从而发挥动态控制能力。
2.2.2生态演替理论
生态演替指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城市植被是一个人工生态系统为主的森林生态系统的演替;森林生态系统中随时间推移优势种发生明显改变,引起整个森林组成变化的过程就是森林演替。它表现为一个植物群落相继地、不断地为另一个植物群落所代替,直至顶级群落。顶级群落是和当地气候条件保持协调平衡的群落,它是群落演替经过迁移、定居、群聚、竞争、反应、稳定6个阶段后,所到达的稳定阶段的群落,是演替的终点。
2.2.3物种多样性理论
一个由众多生物组成的复杂生态系统总是比一个只由少数几种物种组成的简单生态系统,更能承受自然灾害或人为干预的打击,从而保持较好的稳定状态.在一个稳定群落中,各种群对群落的时空、资源利用、都趋向于互补不足直接竞争,系统愈复杂也就愈稳定。 河流滨河绿地景观规划设计(3):http://www.youerw.com/yishu/lunwen_1236.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