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艺术论文 >

美术理论的學科概念和學科建设【6449字】

时间:2023-06-20 21:39来源:毕业论文
美术理论的學科概念和學科建设【6449字】

一。学科系统

我不知道现代的学科系统是否也像电脑的界面一样,变幻无穷。有些评论家用寓言的机器“描述寓言叙述的多向性,把玩着语义。不过,任何一


一。学科系统

我不知道现代的学科系统是否也像电脑的界面一样,变幻无穷。有些评论家用寓言的机器“描述寓言叙述的多向性,把玩着语义。不过,任何一个寓言的界面呈现,极易成为文本的想象游戏。当中世纪但丁的地狱之行进入现代电脑的编码程序中,其途径经过在线数据库,得到的却是一张神秘的魔法般的空论文网间图像。

美术理论,顾名思义,是对美术之理(或曰道)的思考与论述。道,既是规律又是途径,涉及本质问题,是通向形而上的思辨之途_以道“为题,必然进入哲学的发问与解答。故理论一词,往往追究本质,探讨美术的发生意义以及内容与形式的审美关系,探讨造型艺术自身构成的诸种要素及组合规律。在人文社会学科中,美术理论与美学最易接近,甚至被认为是美学的分支,似乎等同艺术哲学(英文ART就是指视觉的造型艺术,即我们所谓的美术“)。当人们企图用艺术哲学“这一学科概念代替美术理论“时,是否表明他们就是站在哲学的立场研究造型艺术呢?

美学,德文Asthetik,最初叫感性认识的科学“,(注:此为德国鲍姆加登在MeditationesPhilosophicae(哲学的沉思“,1735)文中所提出的学科概念,词源来自希腊文αíσCησíS(感觉。知觉);1750年,又著附图一书。1742年,Metaphysica(形而上学,第二版)一书亦如是说(“scientiasensitivecognoscendi“_感官鉴别的科学),至1757年第4版时,改称美的科学“。参见[日]竹内敏雄主编美学百科辞典,池学镇译,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16页。)研究感性认识的规律。美学“成为一个学科的概念,本身就表明一种学术意向_将一个哲学的认识论问题提升到科学层面上。稍后,康德就反对这种做法,认为将人们的感性判断纳入理性原理之中,并探讨其所谓科学的规则是一种错误的希望,它只能在先验感性论“中得以保留。(注:康德以统觉之先验统一“的原理,否认表象在经验直观中的必然联系,而认为表象之相互关系,实由于直观综合中统觉之必然的统一“。见[德]康德纯粹理性批判,蓝公式译,商务书馆,1960年3月版,第105-106页。)但在20世纪初,康德的意见在东方没有引起太多的注意,那时科学主义“正风靡东亚,尤其是日本和中国。日人以汉名美学“对译德文Asthetik,并在1907年以前传入中国。(注:1907年10月创刊的震旦学报第1期美学“栏目,刊载侯毅译的近世美学([日]高山林次郎著)。)时至1918年,北京美术学校创办,即在高等部中国画和西洋画两科设置美学及美术史“公共课程,美术史分设中国绘画史和西洋绘画史,美学“课程实为美术史学概论,近似美术理论。(注:北京美术学校学则(教育部指令,1918年7月5日),教育部总务厅文书科编教育法规汇编,1919年5月。参见章咸。张援编中国近现代艺术教育法规汇编(1840-1949),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年7月版,第121-127页。)

若回溯中国美术理论的传统,始终未曾进入哲学内部,与其建立系统的联系(哲学或文学理论向美术理论渗透,是单向度的外部关系),更无科学“一说。古代中国,具备理论形态的造型艺术,主要是画论与书论(雕塑业和建筑业,其理论多在技术规范,尽管亦有审美的文化的诸种意识贯注其中,但未形成自上而下的理论体系)。古代中国的画论与书论自六朝后历代不断,前后相系,是专论,号称画学“。书学“,或画论“。书论“。以理论“的性质而言,是密切联系创作实践的一种阐释体系,不是纯粹形而上的思辨体系。因为是阐释,一明源流,二重事理,三言观念,四讲品位,史论评三者共为一个理论整体,且与创作实践形成辩证的互动关系,这是中国古代美术理论的系统定位。

美术学是20世纪初出现的一个新学科概念,意味着美术“研究将成为一门独立的知识系统。但国人最初使用美术学“,着眼点却在美术史学。1907年,国粹派的刊物国粹学报第26期美术篇“栏目,发表刘师培的文章古今画学变迁论;第30-31期连载刘师培中国美术学变迁论(未完稿);第31期还刊登刘师培论美术援地区而论一文。(注:参见国粹学报第26期(第2年第1号)。第30-31期(第3年第5-6号),上海国粹学报馆,1907年3月4日。6月30日。7月29日。)这是由传统画学“。书学“概念转向美术学“概念之最早例证。刘师培所用美术学“,就是美术史研究,或称美术史学。这是当时的风气,受西学影响,对各种对象的研究,均以学“名冠之(含有科学的名义)。所以,刘师培的美术学“概念,并不是将传统的中国美术理论整体提升到学科层面上,而仅仅将中国美术史作为一门学科独立出来。若认真考究,中国人理论“的概念弹性很大,可指称某种学问或学说,也可指称某种学科或某一领域相对于实践的知识部分。中国古代的美术理论多归学理研究一类,与创作实践相关。所谓相关,一及创作实践,二级欣赏与批评实践,故其技法原理。创作观念及评判标准等,都在此列。究尽中国画学,古时品评议论及理法文章,均属理论“。1937年,于安澜将中国古代绘画典籍分三,先后编辑出版画论丛刊。画品丛刊和画史丛刊,其论“。专指画法画理“,而欣赏与接受理论,则以品第鉴别“之类单列。1942年,沈子丞编历代论画名著汇编,将理法著作与品评著作一并收入。这是在现代学科意义上,对中国古代绘画理论第一次系统的知识整理。

不过,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作为一门独立的现代学科建制的还是美术史学(在中央美术设立美术史系),它基本沿用历史学的学科规范。美术理论因无学科建制,相关研究人员分散在普通高校哲学系。艺术系,或美术的理论教研室。美术研究所等单位,_作为纯粹思辨形态的造型艺术理论,往往进入哲学或美学系统;而作为一般造型技艺理论或与本体形态相关的阐释理论,往往以课程的方式出现在专门的美术院校。1978年后,在专业美术院校和艺术研究院设立了美术历史与理论“的学科名称(简称美术史论“),至此,美术理论才进入学科建设的门槛。

美术历史与理论“正式改称美术学“是1990年的事(这里无意将两者等同,但二者之间的关系尚待讨论),而将美术学“确定为二级“或三级“学科,则到了1992年(注:1990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专业目录调整会议决定,将美术历史与理论“改称美术学“,并向全国正式颁布。1992年11月,国家技术监督局发布学科代码表,美术学“以二级学科的名义出现,包括理论研究和创作研究等下属三级学科,原美术历史与理论“亦以美术学(三级学科)名之,但内涵有变。)。二级学科的美术学“,基本上包含原先术科的美术“系列,从术科到学科,意味着增强学术含量,全面提升学术品质。原先依附创作实践的美术理论同样提升到学科“层面,而且和美术史学合并成为三级学科的美术学“。在二级学科的大系统内,美术理论和创作实践还是一个整体,只是更强调了美术的本体性研究和学科独立性,强调理论和实践的相互促进关系,促使技艺性学科在建制上不断完善。同时,作为三级学科的美术学“,在概念的内涵上,绝不等同于刘师培时代的美术学“(注:参见邓福星关于美术学及其它,美术观察1998年第1期,第55页。),在学术立场上,重新确立了中国美术理论史论评“三位一体的传统。由此,美术理论亦开始以学科的名义真正进入学术系统,但问题也接踵而来:其学科性质如何?学科规范何在?学术阈场如何界定?

如果说,美术理论进入艺术理论系统或美学系统,还有既成的规范(西方的)可以遵循,但到了美术学“的新建系统,所有的一切必须重新链接,重新规范,重新定位。

高等院校专业教学课程的设置是学科最明显的标识。在美术,除了美术史外,有关的理论课程为艺术概论。透视学。解剖学。色彩学等,均作为专业基础理论的共同课,这种状况几十年不变。作为学科的基本理论,我们主要关注概论“。早期的美术概论,有黄忏华的著述(1927年,参照日人及欧洲人的著作),20世纪50年代则搬用苏联教材(如涅陀希文著的艺术概论),事隔二十多年,又出几本国人编写的艺术概论,特别是80年代初文化部组织编著的艺术概论,几乎是通用教材。直至1994年,中央美术艺术理论教研室才编写出一本美术概论。一门学科,如果连概论“的课程都不完备,还能说些什么?

概论者,一为基本原理的阐述,二是历代理论的通诠,三是基本范畴的解说,藉此进入历史文本研究。如果我们研究历代的美术理论,关注的不会是概论,而是时论。无论中西,真正能体现彼时彼地他者理论观和价值观的,不在概论而在时论。概论是总结,时论是现状研究,关注时下美术现象,以既定价值标准,审视与评判美术实践之主体与客体及其相互关系。因此,时论既是批评文本,又是历史文本,在历史片断中直接传达创作观念与审美意识。事实上,在美术理论的发展历史中,概论之寂寂与时论之煌煌,对比极为鲜明。无怪乎,中国文学理论史,常冠名以中国文学批评中“或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注:参见陈钟凡中国文学批评史,1927年版;郭绍虞中国古典文学理论批评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62年版(1979年12月新版,名为中国文学批评史。);敏泽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5月版。)。批评,是西方的概念,与中国传统的艺术理论(如文论。画论。乐论等)并不相符。理论不等于批评。若论中国的美术批评,与其说它接近理论,毋宁说它接近品鉴。中国古代的品鉴就是一种时论,是理论最直接的应用与表述,其方式可点评可议论,可指正可判断或褒贬。品第。

二。学科概念

常言,美术理论是一门研究与考察美术活动和美术现象,探求其规律的人文学科,是一个关于美术的知识系统。研究者必须将他对美术现象的感受与体察之经验转化成理智的(intellectual)形式,将它整理成首尾一贯的合理体系,它才能成为一种知识。美术理论界目前又有多少首尾一贯的知识系统?

我们可以对美术理论进行整体描述,但总是模糊的。一个成熟的学科,必须要有相对明确的研究对象,要有相对固定的学术规范,在高校还要有相应的教学实体,包括教材。中国的美术理论的学科建设问题,长期以来有教学和研究实体,却无教材无规范(技法理论除外),且研究领域涣散,一直无法走上正常的学科建设轨道。如果检测近20年来所有美术理论研究方向的硕士或博士论文,你会得出什么结论?你能看到一个学科的外轮廓么?不可能。众多选题中,既有美学问题研究,也有形式本体问题研究。形态研究。批评研究。心理学研究等,还有一些跨学科的边缘性的研究选题。我们什么时候能从边缘地带划出一道清晰的学科界限?或在学科内部建立一道学术底线?解决这个问题,似乎最有效的办法就是系统性处理,即将现有的各种知识系统化,寻找各个知识系统(小系统,模式块)间的相互链接。链接的情况还得进一步处理,分析其知识导向与基本局性,才有可能在学科图表上显示其内在的与外在的各种关系。

不可否认,理论学科的研究对象比历史学复杂,可是否研究对象自身的复杂性就造成美术理论研究的不确定性?科学研究的意义就是将复杂的问题有序化。一个系统的学科会建立自身的研究基点,确立基本范畴,建构一系列的学科概念。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界一再提倡美术本体研究,可为什么还是一再徘徊在学科边缘而无法进入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似乎学派还不是问题的关键,每一学科都存在不同学派不同学说,但都不会影响其学科的整体规范,不会淡化以至解构学科特征,至少在某一时期如此。每一学科也都会出现新兴的交叉学科,都会模糊。淡化甚至重复学科的研究对象,同样也不会改变本学科艺术质。美术理论为什么会存在这么一个学科概念,却无明确的学科定位和学科规范呢?因为历来中国美术理论就缺乏一个大的系统建构。

当我对自己所接触的知识进行整理时,发现中国历史上所谓美术理论“,都只是一个个知识点“,缺乏系统性,没有自己的学科归宿,或者说缺乏一个系统网络接纳这些知识。追求系统知识,并非就是唯科学主义“。科学,包含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也关系到人文学科(humanities)。显然,美术理论属于人文学科,研究重点在于人的情感。人格尊严及其自我实现的内在需要_注重人的精神性。个体性和审美价值观,是关于美术现象的整体价值评述。但是,美术理论也涉及到人与对象物,人或对象物与社会之间的关系,需要观察。统计与逻辑推理,这就涉及到科学“,涉及到观察与理论的关系问题。中国历代的美术理论,几乎都是品评赏鉴,或者说都在某种价值预制的前提下进行的理论评判(即你能观察到什么,说明你拥有什么样的理论“)。在许多情况下,理论先于观察,有时则交替进行,先发现而后评价(不过是既定理论体系的补充。拓展与完善),一个总结性的评价将现象定性定位,构成知识点,随后便发生转移。以价值观为基点的系统性理论建构,应有一个时间维度。但我们又无法辨别当一个系统理论出现时,是否标志着一个时期的开始抑或完结?譬如,我们该如何评价顾恺之的形神论“与谢赫的六法论“?顾恺之是历史的决结,而谢赫是新时期的开端?我以为,无论何者,都只是一个知识点“的问题,未成体系。理论体系与时期并无绝对的必然的对应关系。一种理论体系可以概括一个时期的实践状况,也可以跨越几个时期,而一个时期也可能出现几个不同的理论体系。我们只能根据理论表述自身的性质决定体系的存在。文化系统比较好确认,它有一个相对固定的时间轴和区域空间的标定。美术也一样,作为人类造型的活动和现象,也从属于各个不同的文化系统,而研究这些活动和现象的美术理论,也必须成为一个自在的体系,并在不同体系之间建立对话和交流的关系。

在美术学“。美术理论“等学科概念上,中国和日本的学术界有着比较接近的看法。

可以对证以下两个文本:

(1)中国大百科全书美术卷中的美术理论“词条,总定义是:关于美术实践的科学总结。“后分两种含义:一是广义,泛指史。论。评三者:二是狭义,专指基础理论。以学科的概念论,当属狭义。美术理论学科的研究对象是:所有的美术现象自身(包括创作。欣赏。作品和作者)。美术与社会外部的关系。美术理论自身;其任务是:原理研究。技法研究。史学理论研究等。最后,串讲了中外美术理论的发展源流,比较两者间的形态和功用,结论:由于美术实践的多元性。多层次性和复杂性,并且总是在不断地发展,所以,美术理论不应该也不可能是独尊一说和凝固不变的。“(注:中国大百科全书,美术,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第524页。)

(2)日本学者竹内敏雄主编美学百科辞典,其美术学“词条言其概念相当于艺术学“(德文Kunstwissenschaft,英文Scienceofart,法文Sciencedeart),表示很多含义。德文Kunst指造型艺术,日文无对应词,故以美术学“相译。_美术学泛称造型艺术的学问研究“,这是广义,其下属体系美术学“和美术史“两种。什么是体系美术学“?即研讨一般造型艺术的本质和意义,阐明造型艺术各领域的特征。界限。相互关系等“,且关于美术史的原理论和方法论及风格论跟体系研究颇有直接联系“(注:[日]竹内敏雄,前引书,第197页。),最后,又特别说明狭义上则除了美术史,专指体系研究“。

对学科性质,中国大百科全书的用语是科学总结“,竹内敏雄的用语是学问研究“,均十分小心地避开科学“或人文学“的概念。美术界在1990年以前没有明确的美术学“学科定位,日本学者在20世纪初就对应德文Kunstwissenschaft,明确提出美术学“的学科概念,这概念相等于当时的美术理论“,或者说,作为学科概念,其广义的美术学“已等于现行的三级学科之美术学“,而狭义的美术学“,即体系美术学“等于美术学“下属之美术理论“学科。

什么是体系美术学?竹内敏雄主编的美学百科辞典将其分为两大基本问题:一是美术是什么?“二是什么是美术?“前者是哲学的发问,涉及美术本质;后者是在形态学意义上发问,涉及美术本体的基本构成要素。种类划分以及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形态风格。那么,美术理论的研究领域是否就是本质论和形态学?美术理论就是放大了的内容与形式相统一的知识系统?以逻辑推论至此,竹内敏雄的所谓体系美术学,狭义上就是美术基本理论研究,它的注意力不在于把握单个的美术作品,而是整体的美术现象,它的广义,也等同于中国大百科全书·美术卷中美术理论“概念的广义之解。看来,美术理论“的概念表明亚洲人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希望能以西方的学术规范(主要是西方的哲学规范)统摄东方的美术经验,从而建立一种跨文化的理论研究体系。

[1][2]下一页

美术理论的學科概念和學科建设【6449字】:http://www.youerw.com/yishu/lunwen_178900.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