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艺术论文 >

宗白华對意境理论的拓展【6717字】

时间:2023-06-22 09:30来源:毕业论文
宗白华對意境理论的拓展【6717字】

意境理论是宗白华诗学的核心部分。宗白华从20世纪20年代初发表的诗学论文中,就触及到了意境问题,一直到晚年,都孜孜不倦地在意境理论的园地里辛勤耕耘。宗白华认为


意境理论是宗白华诗学的核心部分。宗白华从20世纪20年代初发表的诗学论文中,就触及到了意境问题,一直到晚年,都孜孜不倦地在意境理论的园地里辛勤耕耘。宗白华认为,中国文化史上最中心最有世界贡献的一方面,就是研寻其意境的特构,以窥探中国心灵的幽情壮采“,由此,宗白华把意境研究当作为一种民族文化的自论文网省工作“。[1](P356~357)他尽毕生的心血,以深湛的中国传统文化的造诣和学贯中西的独特学养,对意境理论进行了深入的现代演绎。

首先,我们有必要弄清楚的是,在宗白华那里,什么是意境?因为千百年来,关于意境的内涵一直是聚讼纷纭,莫衷一是。论者不同,时代有异,意境也许就会有相去甚远的理解。也正因为如此,所以,在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增订稿)一文中,宗白华一开篇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意境的意义“。为了便于说明,宗白华把意境纳入到整个人类精神生活的格局中,他认为人生有五种境界_功利境界。伦理境界。政治境界。学术境界。宗教境界。功利境界主于利,伦理境界主于爱,政治境界主于权,学术境界主于真,宗教境界主于神。而意境_艺术境界“则是介乎学术境界和宗教境界二者之间的一种境界,它既求真,又充满着无穷的神秘,它主于美。宗白华说:以宇宙人生的具体为对象,赏玩它的色相。秩序。节奏。和谐,借以窥见自我的最深心灵的反映;化实景而为虚境,创形象以为象征,使人类最高的心灵具体化。肉身化,这就是艺术境界。“意思也就是说,意境就是人的最深心灵与具体的宇宙人生相与融合而生成的一种境界。但宗白华觉得这样说也许并不是太清楚,于是他进一步解释道: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的自然景物交融互渗,成就一个鸢飞鱼跃,活泼玲珑,渊然而深的灵境;这灵境就是构成艺术之所以为艺术的‘意境’。“讲得更简单一点,宗白华说,意境是‘情’与‘景’(意象)的结晶品。“[1](P358)

应该说,意境是情与景的融合,这并不是什么新鲜的观点。早在刘勰就提出了神与物游“,司空图也有思与境谐“说,其余如宋代的范日希文。元代的方回和明代的谢榛等都有过这方面的论述,明末清初的王夫之更是全面的。充分的。系统的。深刻的阐述了情与景的关系。

那么,在意境的涵义这一问题上,宗白华就没有自己的思考吗?当然不是。宗白华对前人既有继承,更有发展。因为宗白华是一位造诣很深的哲学家,具有良好的哲学修养,因此宗白华的诗学研究很明显地带有一种哲学的眼光。在意境的内涵上,宗白华虽然借鉴了前人已为定论的情景交融“说,但他并没有满足于那种既有的形而下的描述,而是上升到人生观。宇宙观的形而上层面加以诠释,直寻古代意境理论的真义。

宗白华说:中国画所表现的境界特征,可以说是根中国民族的基本哲学,即易经的宇宙观:阴阳二气化生万物,万物皆禀天地之气以生,一切物体可以说是一种‘气积’(庄子:天,积气也)。这生生不已的阴阳二气织成一种有节奏的生命。中国画的主题‘气韵生动’,就是‘生命的节奏’或‘有节奏的生命’。“[1](P109)中国人感到宇宙全体是大生命的流行,其本身就是节奏与和谐……一切艺术境界都根此。“[1](P413)在这里,宗白华就不是简单地描述意境是什么了,而是试图找出中国艺术之所以如此地关注意境的哲学根由。确然,中国古代哲学是一种生命哲学,远古先民们从春秋迭代。草木荣枯等自然现象的变化中,悟出了整个宇宙就是一个生命流动的世界,悟出了人与自然宇宙之间的那种目既往还,心亦吐纳。情往似赠,兴来如答“的和谐与同一。易经就是这种生命感悟的结晶,在其基本精神一阴一阳之谓道“。生生之谓易“的影响下,中国人眼中的宇宙是一个阴阳交合的生机世界,气化氤氲,流衍不绝。它有生生而具条理“的秩序,有阴阳开合。高下起伏“的节奏。人作为生命和宇宙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深广无穷的宇宙会主动来亲近我,扶持我,无庸我去争取那远穷的空间。隔窗云雾生衣上,卷幔山泉入镜中“(王维),江山重复争供眼,风雨纵横乱入楼“(陆放翁),水光山色与人亲“(李清照),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古人的这些诗句,写出了万物皆备于我的光明俊伟的气象。然而,中国的诗人也善于感应生命,多爱从窗户。庭阶。帘。屏。栏干。镜,以吐纳世界景物。老子曰: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庄子曰:瞻彼阙者,虚室生白。“有着这种独特的宇宙观和生命观的中国人,总是试图以生命的形式去表现生命。中国的艺术从来就不重具体物象的刻画,而倾向抽象的笔墨表达人格心情与意境“。唐代大批评家张彦远说:得其形似,则无其气韵。具其彩色,则失其笔法。“极力主张艺术要直接表达生命情调,透入物象的核心,描述其气韵和精神。这样,主观的生命情调和客观的同样富有生机的自然景象交融互渗,就成就了一个宗白华所体悟出的那种鸢飞鱼跃,活泼玲珑,渊然而深的灵境“。值得注意的是,宗白华把艺术的意境称为灵境“。灵境,就是有生命的境界。意境也是有生命的。生命,是贯串于整个中国艺术意境创构的始终_创构的主体是有生命的人,创构的客体是生气盎然的宇宙,创构出来的意境又是一个鸢飞鱼跃。活泼玲珑“的灵境“。生命,是艺术意境的灵魂。正是在这一层面上,所以宗炳把他画的山水悬在壁上,对着弹琴,他说抚琴动操,欲令众山皆响!“艺术的生命,在他的琴声中跳动。

宗白华这种从生命哲学的角度去论意境,真可谓是准确地抓住了意境生成的深层次原因。正因为如此,他对意境的诠释就不再流于简单的情景交融“的形下层面,而能够深入到中国文化的最深处,探出中国艺术意境产生形成的根本缘由。虽然,他的论说仍没有摆脱情“和景“的二元格局,但在宗白华那里,景中全是情,情具象而为景“,情景已经交融为一个独特的宇宙,崭新的意象“,也就是恽南田所说的皆灵想之所独辟,总非人间所有“的一个有机的生命境界。

从宗白华对意境的这一哲学阐释中,我们也解决了一个一直以来的诗学困惑:为什么中国艺术如此执着地追求意境,而西方艺术崇尚的却是典型?这就是因为中西艺术有着各自不

同的哲学背景。支撑中国艺术的哲学是易经的生命哲学,整个宇宙都是一个流动的生命整体,天人之间相互迎合浑融,所以,中国艺术家一向不注重具体物象的刻画,而倾向于生命情愫的传达,表达出一种人格心情和意境;而西方艺术的哲学背景却是崇尚科学。模范自然。刻意写实的希腊哲学,这种哲学主张对现实的客观摹写,在他们眼里,宇宙仅仅是一种纯客观的存在,一种供自己描摹的对象,主客体之间不可能发生生命的交融,因为物我之间有着一种明晰的对立关系。在艺术创作中,能够形象逼真地反映现实,塑造出一种典型形象是西方艺术的最高目标。哲学渊源的不同,决定了艺术追求的迥异。在此,我们虽然不能对中西两种诗学作出简单的价值判断,但在中国意境诗学中,处处洋溢着生命情调,处处充满着人间情趣,这对于艺术创作和欣赏来说,本身就是一种赏心悦目的境界。

正是对意境涵义的这种独特理解,宗白华把意境的特点归结为道。舞。空白。这可以说是宗白华对意境理论的又一发现。

什么是道?老子首先提出了道“,他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2]意思也就是说,道是宇宙的本源。从道衍化出混沌,混沌衍化出阴和阳,阴阳相互作用。和合而生成新事物。但道“到底是什么?不知道。因为道“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它是无状之状“,无物之象“,又比一切具体的状“和象“都高,是万物母“,具体的状“和象“都是由它派生出来的,它没有任何人为的痕迹和作用,完全符合于自然。在老子那里,道“可视为一切艺术和美的最高境界。庄子也讲道“,也强调自然无为“,认为道“是不能以人为力量去改变的自然规律。在老子的基础上,庄子把道“引进艺术领域。他认为在艺术创作中,道“是可以实现的,但要通过心斋“与坐忘“,才能进入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齐物论)的。与道“合一的境界。人的主观精神达到了一种道“的状态,则人工的艺术也就与天工毫无二致,宛如天生化成。关键在于创作主体的修养能否在精神上与道“合一。在庄子那里,道“是艺术的最高境界,而主体的精神和修养是其中最重要的。他创作的一系列寓言故事,如庖丁解牛。轮扁凿轮。梓庆削木等,无不贯穿着这一思想。

宗白华认为道“是意境的特征之一,这确实是一种洞见卓识。的确,从上面我们对道“

的解说中,就分明感觉到道“和意境之间具有很多相通性。比如,道“是艺术的最高境界,是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意境亦然,意境也是中国艺术的最深远的追求,灵想之所独辟,总非人间所有“(恽南田语),诗家之境,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间“(戴叔伦语),意境也是很难把握的;庄子在秋水篇说:可以言论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言之所不能论,意之所不能察致者,不期精粗焉。“意思是说,道“是语言不能表达,甚至心意都不能察致的,是自然而然的。意境又何尝不是如此,宗白华说:画家诗人的心灵活跃,本身就是宇宙的创化,它的舒卷取舍,好似太虚

片云,寒塘雁迹,空灵而自然。“艺术家禀赋的诗心,映射着天地的诗心。“[1](P360)瑞士思想家阿米尔(Amiel)说:一片自然风景是一个心灵的境界“,[1](P358)意境也具有那种天然契合性和神秘感悟性;道“是生命之道,一阴一阳之谓道“,道“通过阴阳的化合衍生万物。意境也是生命的意境,意境是人的情绪与生命的宇宙交融的产物,它有生命的圆满。节奏与和谐;庄子认为,要与道“合一,必须虚静“。心斋“。坐忘“,人间世云: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耳止于听,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要求进入一种空明寂静的心理状态。意境的创构也讲虚静“,苏东坡说: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境“就是意境,而静“。空“则是其创生的条件。宗白华说,中国自六朝以来,艺术的理想境界就是澄怀观道“(宗炳语),在拈花微笑里领悟色相中微妙至深的禅境;此外,道“是虚实结合,道“有一个由虚转实的过程,虚的道“必须具象于生活。礼乐制度,尤其是表象于艺,只有活跃的具体的生命舞姿,音乐的韵律。艺术的形象,才能使静照中的-道。具象化。肉身化。“[1](P357)而意境也是虚实结合,也有一个由虚转实的过程,王夫之说王维创造意境的手法是使远者近,抟虚成实“,笪重光说: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1](P370)等等。

由此可见,意境与道“之间确实具有很多共通性,艺术的意境也确实具有道“的特点。甚至可以说,中国艺术意境,其实就是老庄之道“在艺术中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就‘生命本身’体悟‘道’的节奏“。[1](P367)正是因为有了源远流长的道“的影响,中国艺术意境理论之树才如此的根深叶茂,靓丽夺目。

意境还具有舞“的特点。宗白华说:‘舞’是中国一切艺术境界的典型。“[1](P369)宗白华认为,中国各类艺术都具有舞“的特征。中国的书法。画法都趋向飞舞。庄严的建筑也有飞檐表现着舞姿。“[1](P369)在另外一篇文章中,他又说:中国的绘画。戏剧和中国另一特殊艺术_书法,具有着共同的特点,这就是它们里面都贯穿着舞蹈精神(也就是音乐精神),由舞蹈动作显示虚灵的空间。“[3](P389)确然,中国的绘画从骨子里讲就是一种舞蹈,画家解衣盘礴,用飞舞的激情谱写出宇宙万形里的音乐和诗境;中国的书法艺术更有龙飞凤舞之说,它的每一点,每一划,都有徐疾。疏密。强弱的动感变化,摇曳飞动,体合着主体内心的情感,反映着宇宙生命的运动;作为语言艺术的文学也暗含着舞蹈精神,刘勰在文心雕龙•诠赋篇里有延寿灵光,含飞动之势“,就是说王延寿的鲁灵光殿赋有飞动的舞蹈“之势。刘熙载论庄子之文说:文之神妙,莫过于能飞。庄子之言鹏,曰‘怒而飞’,今观其文,无端而来,无端而去,殆得‘飞’之机者。乌知非鹏之学为周耶?“[4]刘氏说庄子文章能飞“,也是比较准确地指出了庄文的那种舞“的活力。其余如建筑。戏剧。雕刻。音乐,无不是如此。俗话说,艺术都是相通的。相通的基点和突出表现可能就是这种共同的舞蹈“特性。传说大画家吴道子画壁画请裴将军舞剑以壮其气,大书法家张旭观公孙大娘舞剑而悟书道,这大概就是中国艺术之舞“的意境的突出表现吧。

中国艺术意境的舞“的特点,其实也就是中国艺术的生命特性的反映。艺术是宇宙生命的摹写,是对宇宙真体的内部和谐与节奏的直接启示,而舞“,这最高度的韵律。节奏。秩序。理性,同时是最高度的生命。旋动。力。热情,它不仅是一切艺术表现的究竟状态,且是宇宙创化过程的象征。艺术家在这时失落自己于造化的核心,沉冥入神,‘穷元妙于意表,合神变乎天机’(唐代大批评家张彦远论画语)。‘是有真宰,与之浮沉’(司空图诗品语),从深不可测的玄冥的体验中升化而出,行神如空,行气如虹。在这时只有‘舞’,这最紧密的律法和最热烈的旋动,能使这深不可测的玄冥的境界具象化。肉身化。“[1](P366)由此看,舞“是艺术最本质的质素,艺术中活生生的生命之流,以舞“的形式呈现出来,艺术的生命活力造就了艺术意境的舞“的特性。

空白“是意境的又一特点。中国艺术不像西方艺术那样求满求实,它很注意空白“的运用。在中国艺术里,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艺术之笔往往不滞于物,而要留有余地,抒写作家自己胸中浩荡之思。奇逸之趣。空白“在中国艺术里并不是纯粹几何学意义上的真正的空白,而是与飞动的物象处处交融,结成全幅虚灵的节奏“,参加万象之动的虚灵的‘道’“。[1](P101)这其实就是艺术里的虚实相生原理。庄子说:虚室生白“。唯道集虚“。笪重光认为: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王夫之在诗绎里说:论画者曰,咫尺有万里之势,一势字宜着眼。若不论势,则缩万里于咫尺,直是广舆记前一天下图耳。五言绝句以此为落想时第一义。唯盛唐人能得其妙。如‘君家住何处,妾住在横塘,停穿暂借问,或恐是同乡’,墨气所射,四表无穷,无字处皆其意也。“等等,古代诗学大都十分强调艺术境界的虚空要素。宗白华说,中国艺术的虚空,不是死的物理的空间间架,俾物质能在里面移动,反而是最活泼的生命源泉。一切物象的纷纭节奏从他里面流出来。“[1](P439)如此言说,真可谓是抓住了艺术中空白“的精髓。

中国艺术里对空白“的这种追蹑,其实和舞“又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宗白华说,由舞蹈动作伸延,展示出来的是虚灵的空间,是构成中国绘画。书法。戏剧。建筑里的空间感和空间表现的共同特征,而造成中国艺术在世界上的特殊风格。“[4](P390)确然,舞“是需要条件的,中国艺术要实现舞“的特征,在形式上就必须留有空白“,在内容上也得轻盈。通脱。高逸,如果形式太满太实,内容太沉太重,就无法舞“起来。因此,古人讲艺术,多强调要空“,如冠九在都转心庵词序中说:是故词之为境也,空潭印月,上下一澈“,澄观一心,而腾踔万象“。张炎词源说:词要清空,不要质实。清空则古雅峭拔,质实则凝涩晦昧。“清人周济的介存斋论词杂稿也说:初学词求空,空则灵气往来。“等等。

中国艺术意境中的空白“又有便于道“的运行。宗白华说:在中国画的底层的空白里表达着本体的‘道’(无朕境界)。庄子曰:‘瞻彼阙(空处)者,虚室生白。’这个虚白不是几何学的空间间架,死的空间,所谓顽空,而是创化万物的永恒的道。这‘白’是‘道’的吉祥之光(见庄子)。“苏东坡也在诗里说:‘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这纳万境与群动的‘空’即是道。“[1](P438)的确,在中国艺术里,空白“和道“之间存在着一种互为因果的关系。诗经上蒹葭三章很能说明这一点。其第一章云: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从诗意上可以看出来,诗中所谓的伊人“,其实是虚设的(即空白“),也许有,更也许根本就不存在,诗人并没有见过她,但在上下的追求中,又恍惚在水中央“。这诗意中有意留下的空白“,其实就有了道“的意味。老子曰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5]道“是无状之状“,无物之象“。蒹葭中的并不存在(空白“)的伊人“真是达到了老子所说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道“的境界。

要之,宗白华把意境的特点归结为道“。舞“。空白“这三点,虽然对前人有所继承,但其创意是显而易见的,可以说是很好地填补了意境研究上的一个理论空白。从上面的论述中我们发现,宗白华之所以能拨开意境的迷雾,考见意境的深层特质,主要是因为他敏锐地抓住了中国艺术的生命本性,把艺术看作气韵生动的生命体,把艺术意境视为生命回环运动的结晶_道“是生命之道,舞“是生命之舞,空白“更是生气盎然的空白。生命,是中国艺术意境创构的本源;生命,也是宗白华意境理论的核心。

宗白华對意境理论的拓展【6717字】:http://www.youerw.com/yishu/lunwen_179106.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