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中》中的以实构虚模式也十分明显,讲述了一名在田间摘菜采麦的男子与想象中的情人幽期密约的美好愿景。“云谁之思”,那美人或许是姜家大姑娘,也或许姓弋,也或许姓鄘,无论姓什么,她一定如诗中描述得那样:约定在桑中等待,在上宫幽会,在淇水相送。这名男子一边采集女萝、麦子和芜菁,一边这样想着,诗用一问一答的形式,彰显柔情。爱恋情怀,羞于直言,于是虚写便成为最好的抒情途径,所有羞涩的少女心思或少年心事寄托于虚写所构造出的幻想情境之中,那些在现实中难以实现的愿望或无法做到的事情,都在虚境中得到圆满。论文网
又如《江有汜》,讲女子虽然不满丈夫另有新欢,却也无可奈何,只能想象将来他对自己的态度会有所转变。《小雅·采绿》是一首思妇诗,妇女因思念外出的丈夫而无意采摘荩草,也无意梳洗打扮,接着便幻想了一个虚境:丈夫回来想打猎,她就为他装弓箭;丈夫想钓鱼,她就陪他缠钓绳;丈夫钓上鳊鱼鲢鱼,她就在一旁看着,时刻不分离。同样的思妇诗《汝坟》,讲述女子沿着汝水岸边砍柴时,思念自己的丈夫,于是幻想着已经见到他,而且庆幸他没有抛弃自己。这都是以实构虚手法的运用,主人公不愿承受现实生活中的离别之苦,于是将希望寄托于虚幻的未来,在自己的想象中,未来的日子里都是心想事成。
《卷耳》也是一首思妇诗,却有别于其他的思妇诗。《卷耳》被称作闺思怀人之祖,第一章节就点明自己此时由于心有所念而无心采摘卷耳菜,接下来没有直接写自己思念远方的丈夫,反而从丈夫的角度落笔,以实构虚,想象丈夫在外面行役可能会思念家中的妻子,设想对方正骑马,登山,大杯饮酒,然而马却病了,仆人也病倒了,无法登高,无法排遣内心的思念。明明是思妇想念远方的丈夫,却从对面着笔,在对丈夫思归不得的描写中,巧妙地传达了思妇对丈夫的思念。类似的作品《唐风·葛生》被誉为悼亡诗之祖,表达了一位妇人对亡夫的深切悼念。本诗中,妇人反复哀叹“予美亡此,谁与独处”,夏天嫌白昼长,冬天嫌夜漫漫,都只留自己一人孤独在世,凄凉苦寂的现状带给妇人巨大的痛苦,哀婉之极的悲切之语读来令人唏嘘不已。于是女子便想象着百年之后自己与丈夫葬在一起以实现自己的团圆梦,在这里,死亡这个字眼没有受到忌讳,它在未亡人的眼中甚至成为一种精神寄托,是她达成心愿的途径。这里对死亡的虚写,恰是传达出一种跨越时空的思念之情[4]。这种以实构虚的描写,也是从实际情况出发,因主人公对现实无解,而构筑一个虚境,于自己的幻想中得以解脱。
在《诗经》里,除了爱情方面经常用到虚写之外,思亲怀乡之情也常借助于虚写来加深情感体验。众所周知,《诗经》主要集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而西周末年期,周王室衰落,诸侯之间忙于兼并,致使战争无休。受战争迫害的人们流离失所,家破人亡,妻离子散,亡命天涯,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征役诗便真切地反映了彼时的社会现状,从征人思亲角度入手的《魏风·陟岵》便是其中的经典:
陟彼岵兮,瞻望父兮。父曰:“嗟予子,行役夙夜无已!上慎旃哉,犹来无止!”
陟彼屺兮,瞻望母兮。母曰:“嗟予季,行役夙夜无寐!上慎旃哉,犹来无弃!”
陟彼冈兮,瞻望兄兮。兄曰:“嗟予弟,行役夙夜必偕!上慎旃哉,犹来无死!”
该诗讲述的是征人登上山顶,遥望远方的亲人,耳畔仿佛传来他们的殷切叮咛:父亲说“回来吧,不要滞留在他方”;母亲说“回来吧,不要忘记你亲娘”;兄长说“回来吧,不要尸骨埋他乡”[5]。研读此诗,可以明显看出,除了每章的开头一句属于写实之外,其余皆为虚写。征人远在千里之外,并不能真的听见亲人的话语,但是远离家乡,孤身行役,心中真情涌动,思亲心切激荡,推己及亲,想到自己思念亲人的同时,亲人也在想念自己,于是从对面落笔,想象出他们的关切心情,化实构虚,由现实离别之境虚构出亲人之语如在耳边的虚境,将内心情感升华,落笔对面,描绘出一个似实而虚的情景,即如钱锺书所言:根据实际构建虚境,凭借想象和怀忆的融会来造就诗的意境。如此虚写远方亲人浓厚的挂念之情来表现征人的思家心切,比直述法更为感人。此后诗歌创作有不少传承于此,借用以实构虚,以对方所思所感来传达出自己的真实情感,比如杜甫的《月夜》一诗可谓得其精华: 论《诗经》中的虚写(2):http://www.youerw.com/yishu/lunwen_2021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