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农民工”是改革开放进程中成长起来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人口总量已超过2.7亿,作为城市的流动性人员,他们脱离了农村的生活却又很难融入城市,自我身份难以构建。近年来,作为弱势群体,民工的生存现状越来越受到关注。笔者针对这一现象展开研究,通过人物采访与图片拍摄,期望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对这个群体做全面的了解与深度研究,并结合本专业的特征,借用波普艺术的创作元素对“民工形象”进行“解构式”的创新设计,展现这批特定人群所呈现出独特的“时尚感”与“时代感”。重塑“民工新形象”,“都市存在感”;唤起他们的“自信心”,建立“城市归属感”。32671
毕业论文关键词 解构式 民工形象 身份构建 文化创新
The practice of creating a product of "urban nomadic" based on the migrant workers' image
Abstract: "migrant workers" is a new type of labor force in the process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the population has more than 270000000, as the city's mobility, they are difficult to integrate into the city, which is a vulnerable group, the author has studied the phenomenon, and the author hopes to make a comprehensive and in-depth study. , showing the unique "fashion sense" and "the sense of the times" of the group of people, "the new image of migrant workers", "the city", "the confidence",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city".
Keywords :the identity of migrant workers identity construction cultural innovation
民工对经济的贡献正是造成今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一项主因,由于他们积极参与,才造就了中国全球化的形象。但是,我们穿梭在繁花似锦的城市,往往会忽略它的建设者——农民工。农民工是处于社会比重较大的阶层,艺术界已经有人在关注这一阶层,表达他们的诉求,帮助他们发声;我们设计界是否应该同时做出反应,通过艺术设计的方式,拉近与他们之间的距离,表达他们的愿望,发现他们的美!
一、 民工形象
1、传统意义的民工形象
《现代汉语词典》上对民工有两种解释:一是在政府动议或号召下参加修筑公路、堤坝或帮助军队运输等工作的人;二是指到城市打工的农民。《羊城晚报》更是对“新生代民工”进行了界定:新生代民工,指受过较多的教育,其构成已并入城市下岗工人、中专生、大专生、技校生等,不再是真正意义上的“农民工”。笔者认为,就像草原的游牧民族一样,民工更像是游牧于城市间的“都市牧人”,哪里“水草丰肥”,哪里有“需要”,他们便在哪里生根,他们需要被“再定义”!被“价值重估”!需要被“尊重”!
2、 艺术家作品中的“民工形象”
(1)电影作品中的“民工形象”
电影《天下无贼》中王宝强塑造的民工的形象深入人心,质朴、真诚、憨厚;《泥鳅也是鱼》中倪萍所饰的女工“泥鳅”,饱受悲苦、颠沛流离、背井离乡,充满着生活的无奈。电影人生动、立体的诠释了民工形象与他们的现实生活。他们逐渐演化为中国社会变迁、城乡文化交融、传统现代碰撞的当代都市生活的“新族群”。
(2)绘画作品中的“民工形象”
在王宏剑的《阳关三叠》中,作者以写实方式真实的体现了农民工即将“背景离乡”去对面另一个生活的画面,同时也体现出他们的卑微和窘迫。同样是关注农民工的生活命运,刘晓东在他的“三峡大移民”系列作品中,也是以最直接的写生方式作出了表达。作为画家,他们用单纯、宁静和高度凝练的现实主义画面真诚的表达了他们对农民工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 以民工形象为原型的“城市游牧”文创产品的实践初探:http://www.youerw.com/yishu/lunwen_293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