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艺术论文 >

传统仕女画面部造型特征及演变(2)

时间:2020-05-23 09:26来源:毕业论文
此时期面妆多延续秦汉时期的花妆,即脸颊用胭脂晕化,眼眶晕一层淡脂,红膏点口,为仕女形象增加一丝俊秀与俊秀。在谢赫的《六法》影响下,仕女画

此时期面妆多延续秦汉时期的花妆,即脸颊用胭脂晕化,眼眶晕一层淡脂,红膏点口,为仕女形象增加一丝俊秀与俊秀。在谢赫的《六法》影响下,仕女画以“游丝描”、“琴弦描”线描为主,线型没什么变化,所以在当时对于仕女面部敷彩基本是平涂重彩染法,比较简练厚实。宋代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解说这时期妇女的形象“历观古法…有妇人形者,貌虽端庄,神必清古,身有威重严然之色[ ]。”显然指出在这个时期仕女画古拙有余,精巧不足。

(二)唐五代时期的隐艳丰腴

1.面部结构

仕女画发展到隋唐便进入鼎盛时期,尤其是唐朝。在唐代,仕女画的题材已经从“神话”“明劝诫”之类的题材转向了表现宫廷闺阁的富贵之像。故唐朝仕女造型追求写实和神韵,特别注重对眉式和眼神的描绘。唐代的仕女面部多作3/4侧,脸型是额部窄,下巴大的冬瓜脸或者是秤砣脸。唐仕女典型的眉毛是峨眉,即把眉毛剃净了再描绘,眉头是圆尖的,眉腰粗混上扬,眉梢尖椭。仕女多采用椭圆细长的秀眼,配以直鼻加樱桃嘴。

2.设色敷彩

在六朝《木兰辞》中,花木兰“对镜贴花黄”中的花黄就是以一种金黄色的花细贴于眉宇、前额或颊部酒窝之处即花子[ ],它使仕女艳雅高贵,醒目夺人。这种面饰起源于汉魏,但在唐五代时期非常流行,宋之后就多不画面饰了。在唐朝,靥面妆、盛妆、三白妆很流行,尤其是三白妆一直被延用到明清,下面还会有提及到。唐代的面部敷色丰富繁杂,晕染方法相对之前繁琐很多,并且后继朝代都有对唐的设色敷彩继承与发展。最具有影响的就是周昉的《簪花仕女图》(附图2),它是唐代设色敷彩的典范。其仕女面部塑造基本步骤即分、染、罩、开:

①分即分染结构。首先用淡朱膘沿轮廓线的一侧晕染,上下眼睑和鼻梁要外晕,面部轮廓、耳、发际处要内晕,先淡染一遍,等干后再用稍重点的颜色染第二遍,但不要太强调染出凹凸。

②染即渲染两颊血色。由于清末以前还没有洋红,所以用胭脂加上朱磦溶于水,以颧骨处为中心,向四周染开。向上到眉弓的地方停止,向下在颌边消失,中间停止在鼻梁。

③罩即统一罩面部以肉色。用淡朱磦加少量的藤黄并调入白粉。调白粉时要注意粉的厚薄,如果粉调太多,就会使脸部僵掉,像糊了一层纸一样,缺乏皮肤的质感。如果粉调的太薄就会显的暗淡无光。若朱磦调得太多的话,脸就会像喝醉酒一样。如果藤黄调的多会一副病怏怏样子。所以如果把握不好可以在纸上调试一下。当浓度适中时,沿着轮廓线平染,使面部呈现出肌肤肉色

④开即开脸。也就是重新调整五官和轮廓结构。首先用比较浓的白粉染出面部的三高处即额头、鼻梁、下颌。对于额头染法有的从眉弓起向上晕染消失于发髻处,有的是从发髻处开始到眉弓停止。鼻梁和鼻尖是沿着鼻梁线的内侧晕染开,颌是沿着下颌线向上晕染。三高染白是唐三白妆的一个重要步骤。除了三白妆在唐流行外,还有靥面妆、盛妆。其次就是染眉和眼。染眉时要将墨色烘干,染眼时要将上眼睑深度染好,并反复调整上下眼睑以及睫毛,用重墨提之定形。对于眼球要先用淡墨平染一遍,再向内晕染出球状,再用深墨点出眼珠即“点睛”。用八成黑就行,不要点成死黑,要能看出原来勾线时点出的瞳孔才生动。接着就是唇,先用浅胭脂平染双唇,再用中等浓度的胭脂沿着口缝向上分染到唇边及口角,再沿着下唇中向左下侧晕染,最后用重胭脂提口缝到两口角。最后用淡淡的肉色复勾面部轮廓。 传统仕女画面部造型特征及演变(2):http://www.youerw.com/yishu/lunwen_52343.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