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作品《如歌的行板》的绘画语言
绘画是一种平面造型艺术,是运用笔墨颜料、纸张画布等工具材料,通过运用线条、色彩、构图、明暗、肌理、笔触等艺术手段,在二维空间内塑造静态视觉形象的艺术。在绘画创作中,绘画语言的选择举足轻重,一个画家,一幅作品都有其独特的语言魅力。画家通过绘画语言,将他们的情感诉至于画面,画面通过绘画语言传达着艺术的气息。
3.1空间与构图
在《如歌的行板》创作中一共涉及3个人物,如何安排人物的空间位置关系,是一幅作品应该思考的最基本的问题。面对复杂的客观对象,画家割舍那些可有可无的元素,并将选取的元素有创意地组合起来,使其形成符合艺术规律的组织结构,就要进行构图。具体而言,就是在一定的画幅格式中,筛选对象、组织对象,处理好被描绘的对象的方位、运动方向、透视关系,以及线条、色彩、明暗等造型元素。相对于中国绘画强调感性而言,西方绘画注重再现与写实,即强调 理性。因此中国绘画构图是中国画家对自然的理解,是以一种宏观的角度,观察自然,不受制于“定点对景”的思维方式,把时间和空间相结合进行表现,即散点透视。宋代名画“清明上河图”就是散点透视的代表,整幅画面分为三个部分,从不同的角度描绘着汴河沿岸的民俗风情。而西方传统绘画追求“求真”,15世纪,意大利人波罗奈莱斯和他的弟子马萨乔,依据几何原理明确认识到人的视像和外界事物之间的透视学关系,并进一步把这种物理学知识应用于绘画艺术。
构图的基本形式分为对称式和均衡式,我采用的是均衡式构图。在此创作中,画面表现的是三个女孩子在残破的废墟中游玩的场景,三个人物姿态各异,画面以一个横贯画面的石块为中心,石块上有一个侧面翘脚、身着花衣的女子。石块的左下是一个正面朝向,手臂支撑于石块上的中短发女子,画面左下方是大大小小的石块,石块上有一攀爬的女子。三个人物在画面上形成一个均衡式的构图。画面中的石墙、石块所产生出的颓败感与三个青年女子的青春活力的姿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样的构图形成了一定的层次感,同时人物动态的选择和空间位置的安排,能够体现出我所追求的“青春”这一主题。
3.2明暗与色彩
从技术层面来讲,问题涉及两个方面,一个是素描问题,再一个是色彩问题。形体是造型艺术语言的基本要素之一,它是由物体在空间和方向所构成的外部形象。相比注重意蕴表达的中国画,油画更加注重表现对象的形体塑造。纵观西方艺术史,无论是传统的早期的文艺复兴三杰,还是推开“17世纪大门”的卡拉瓦乔,或是以色彩著称的《向日葵》作者梵高,再者被称为“现代绘画之父”的塞尚,他们无一不拥有着扎实的素描能力。达芬奇甚至为了精确的造型亲手解剖人体,色彩是附着在形体之上的,没有轮廓和形体,色彩只是一对随意堆砌的颜色。
3.2.1色彩的魅力
在西方油画50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经历了古典主义、新古典主义...后现代主义、现代主义等历程。在造型和色彩问题上,每个艺术家的侧重点不同,但毋庸置疑的是色彩是绘画的重要表现手段,是最具有感染力的语言要素。在绘画中,色彩具有物象描绘性、情感表现性和抽象表现性等多种功能。色彩的浓淡变化在画面上的运用,不仅能够逼真的表现出物象的形状。体积、质感、量感,而且能够十分精细的刻画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和情感意蕴。不同的色彩会使人产生不同的联觉,当人们看到红色、黄色等暖色的时候,人们通常感觉到温暖、兴奋、激动,而当人们看到蓝色、紫色等冷色时,我们通常感觉到深沉、宁静、悠远等感觉。一般人通常注意物体的“固有色”,而通常忽略了这个色彩与周围环境的关系。而在画家的创作过程中,他们更加注重色彩之间的相互影响与组合。如在《塞纳河上的船》中,雷诺阿用了明亮的颜色去创造沐浴在阳光下的风景印象。这个效果被夸张了,因为他同时使用了互补色(互相对比之下显得更加醒目的颜色)。例如,画船用的橘红色令它周围蓝色的水显得更加明亮。色彩美的创造已经形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解读油画创作《如歌的行板》(2):http://www.youerw.com/yishu/lunwen_609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