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上,杨凝式施法创作的基础确是他的知识和才气。据历史记载:杨凝式富有文才,而且长的精神又聪明,虽身材矮小,体型稍差,但这并没有影响他在唐昭宗时考中进士,并大为时辈所推崇。他踏入仕途也是在中了进士之后,先任财政官,后升至秘书郎。唐灭亡以后,朱温担心唐朝旧臣做不利于自己的事情,在大臣们中安插大批暗探用以监督大臣们的言论,也有一些人因为言语不当遭遇祸害,有些甚至是灭门之灾。杨父杨涉作为唐末宰相代表旧朝传递玉玺,杨凝视力谏父亲推辞此任,其父大为惊恐,为防止泄露此事祸及全家,便患上佯狂之疾,所以当时人又称他为“杨疯子”。每欲升迁要职,遇到要事,必犯该病。正因为他的佯狂之疾,为他赢得了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宽松的政治环境,借此过着安逸闲和的生活。也正因如此,他才得以游洛阳各大寺庙,每遇清凉幽静山水胜迹之处,必挥笔题壁,诗词吟咏,逍遥快活,故寺观院墙尽留其笔迹。近现代著名艺术家、哲学家熊秉明有言:“杨凝式生于唐末,曾经历五个朝代的政治斗争变化,做过太保、少傅一类的官,他故作疯狂,无非是想在那一个黑暗恐怖的时代图活求存。……就少数遗留的帖来看,很能变现他逃世和颓废的心理,和初唐诸家规律森严的书法形成鲜明的对照。 ”
1.2 简评《韭花帖》
传至今世的杨凝式笔迹,有《韭花帖》、《夏热帖》、《卢鸿草堂十志跋》、《神仙起居法》等著作。其中,尤以《韭花帖》最为著名,此帖内容不长,制作摹本非常容易,所以历来版本不少,现存世墨迹本有多种,其一为台湾林伯寿氏兰千山馆藏本,即清高士奇故物,曾见于《壮陶阁法帖》,民国间一度为霍邱裴景福壮陶阁馆。其二是清内府藏本,今藏在无锡市博物馆,曾刻入《三希堂法帖》中。其三为罗振玉百爵斋旧藏本,曾影印入《百爵斋藏历代名人法书》,此帖后有元大德八年(1304)张宴题跋,明朝归项元汴、吴桢所收藏。一般认为,真迹为罗振玉旧藏本为真迹,别的都是仿本。
据说,在《韭花帖》入清内府后,鉴书博士高士奇酷爱此帖,利用职务之方便,从宫中借出原迹,用摹本代替真迹,将原本据为己有,秘不示人。在他死后,真迹流入明间,一直到清末民国初被罗振玉购得。1945年罗氏于长春失此帖,遂原本不知下落。当今无锡博物馆藏本,就是高士奇当时的摹本。这种说法由来已久,是否可靠,仍值得研究。但如果仅仅从书法风格来判断,精润雅致的罗振玉旧藏本,的确更加精彩一些,但精彩不等于真,所以品评欣赏和鉴定真伪,标准是不同的。
杨凝式《韭花帖》对王羲之的继承与创新(2):http://www.youerw.com/yishu/lunwen_652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