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阿利卡原本早期专注于抽象主义,在50年代到60年代初,阿利卡的抽象艺术一直在欧洲处于一个领先的地位——他是完全现代的,先锋的。然而1965年阿利卡在罗浮宫看完卡拉瓦乔的画展之后,他突然发现他之前的绘画并没有能够表达出他真正的艺术信仰——绘画的本质是观察而不是改造和重复。[4]他之前所画的是所提炼出的一种抽象语言,而这种语言终将回溯到现实——那为什么不直接去画现实的事物呢。阿利卡放弃了抽象艺术,因为他认为抽象艺术并不能成为表达生活现实的手段——甚至是放弃了写实。不知这是否算作一种返璞归真,而阿利卡对于绘画以及现实的关系中,强调的并不是逼真的还原这个世界。他认为图像和绘画是不一样的,画家本身也说过:“依据生活作画并不仅仅是再现,但我并不知道如何去称谓它....” [5]阿利卡终于意识到,他所想要追求的东西的核心不在于重复和再造,而是在于观察。而而这种绘画思想也促进了他特殊写生方法的成熟。
在时代背景以及画家本身的思想变化前提下,阿利卡独特的绘画理念慢慢完善并且表现在他的画面中。在阿利卡的写生过程中,一直强调的就是绘画的一气呵成性,几乎没有很长的构思,信马由缰地作画,他用有限的几种颜色描绘司空见惯的生活瞬间。同时他几乎从不修改,画家追求一种转瞬即逝的真实——表达当时的真实,而这种真实无需修改,第二天我所见的已不是昨天所见的。同时画家强调着画家本身应该对所画的一切有着爱意,用画笔表达情绪——在观察的时候产生的情绪,便影响了当时眼中的事物,而这种情绪值得用笔触表达出来。画家一直在“现实”,“再现”。“再造”之间徘徊,他似乎一直再强调要充满爱意的直面眼前的事物,并且充分而深入的进行了解,再用尽量合理的方式表达出来。而他所追求的从来都不是对于事物完整的还原,他所表现的或许只是那一瞬间的,映照在自己脑海的那个画面。
3 阿利卡画面的直观感受
3.1阿利卡的画面构图
在阿利卡的静物写生画中,从构图上可以看出画家所偏爱的平面式的构图,而不是像传统绘画那样把主体物置于画面的中心,并没有强迫症一般的去追求传统的对称结构美。而是吸收了摄影与抽象的构成方式,使他的画面充满了片段式的趣感,好像只是生活中无意间瞥见的一角。也会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南宋四家中的“马一角,夏半边”的构图方式,而这种艺术趣感被画家控制在一个非常合适的量内。画面是这么随意,甚至连一点的倾斜看起来都是自然的,似乎它本身就该这样。这样的倾斜不但没有破坏画面本身的完整性,反而营造出一种充满张力的氛围,看起来简洁平淡的画面下,隐藏着作者在绘画过程中兴奋而躁动的情绪。对三度空间舍弃,使画面在构成中还带了一点儿童感,并且他的背景多爱使用平涂的方法——直接的拉近了画面与观众的距离。而阿利卡的构图也完全遵循他本身的绘画宗旨即构图是服务于当时对画面的真实感受,并没有特别具体的规定形式。
浅析阿利卡的静物写生(2):http://www.youerw.com/yishu/lunwen_659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