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篆刻艺术风格和地位
要谈吴昌硕的篆刻艺术风格,就要先研究他的他的印章。看他的印章,会发 现在印章这块“小小的天地”中,确实是有气象万千的磅礴气势。他说“一方印 犹如一个人体,肢体躯干必须配置得当,全身血脉精气尤应贯通无阻否则就容易
1 注释:“学习秦汉印章的人只是学到了秦汉印的外在皮毛,并没有突破。而我虽学它但不受秦汉印的约束, 年少的时候就有突破的想法,但苦于见识有限,没能做到。相信以后定能成为冲出‘束缚’的第一人。”
陷于呆滞,甚至半身不遂”从刀法上来看,并不是仅仅局限在浙派的切刀,或者 是皖派的冲刀,而是根据表现的印文对象的整体效果与意境,而去运刀,有时随 机应变产生新的刀法。这些在他的诗文里也有所提及“不受束缚雕镌中”。再如 他仿封泥的印边时,在印面残损的处理时,他所运用的破损刀法,都是前无古人, 自己根据创作时的需要创造的刀法。
再谈吴昌硕的创作。他对每一件印作都是极其认真的对待的。都会在创作之 前进行构思印稿,反复推敲,再三修改,有时甚至要改数十次,直到自己完全满 意才去摹写印稿上石。直到无所改动了,才开始动刀。在奏刀的过程时,他常常 是疾如风雷一般的“大胆落笔”,一气呵成,产生自然生动之势,有时为了追求 气韵或意境,常在精微处做修改,这也就是“小心收拾”。正是因为这样,吴昌 硕的每一方印章作品,都强烈的气势和灵动的气韵,尤其是他 70 岁前后的作品文献综述, 更是出神入化,充满着强烈的生命里和丰富的艺术感染力。再如他的印面上的“墨 色”的表现,是经过他长期实践创造的,有朱文的印面中间凸,四边低而且残破; 白文印章四边多用残损刀法,这样产生了一种如绘画中的墨色浓湿,枯、润、焦 等感觉。字法变化与统一,意境深邃。
吴昌硕篆刻艺术开创了现代审美之新纪元,二十世纪初,以吴昌硕为代表的 海上篆刻对江苏南通近现代印坛影响深远。在当时的中国印坛,有着盟主的地位, 吴昌硕作为开宗立派的大师,学习或受其印风影响的篆刻家很多,就篆刻艺术而 言,当时吴昌硕印风风靡大江南北,后继者甚众。引领了当时甚至当代的新风尚。 当然做到这些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长期的篆刻创作的实践中,成功地探索 出来的。
3.吴昌硕篆刻继承、发展、创新
清初印坛,当时一些印人继续为文彭、何震遗风笼罩,“两浙久沿林鹤田派”, 以丁敬(1695-1765)为首的浙派印风异军突起,给清代中期的篆刻带来了清新 的气息。流派的延续,既需要传承,更要推陈出新。只是一味地在流派的圈子里 徘徊,视野最终便会变的狭窄。从清末民初一些固守浙派印人作品便能看出,确
实存在单调拘谨、刻板僵化、程式化的倾向。作为流派,程式是一定要有,但如 果程式过于刻板,流派的发展便会被阻碍。赵叔孺、方介堪等印人从浙派中汲取 营养,又博取其他流派,从浙派中走出来,形成了新的流派和风格。面对当时的 篆刻形式。吴昌硕、王禔等印人在继承浙派的基础上,融合各派之长,然后根据
各自艺术需要,加入自己的情感和思考,使作品注入新鲜的血液,这些便成为“浙 派新军”。
3。1 刀法的继承、发展、创新
吴昌硕的刀法,从他发展的踪迹来看,约在 40 岁以前为吸收期,在这一时
期较为单纯,冲刀就是冲刀,切刀就是切刀,冲切分明。到了 43—44 岁以后的 探索期,逐步走向参合运用,即以冲刀为主的刻印阶段,有时候也掺杂切刀在里 面。在切刀为主的使用中也掺杂这冲刀的运用。吴昌硕的刀法受浙、皖两派的影 响,又学徐三庚,后将钱松切中带削的刻法和吴熙载的冲刀相结合,晚年钝刀硬 入,益见雄浑老辣,自成一家风范。“刀拙面锋锐,貌古而神虚”为其心得之气。 丁敬早有“古人篆刻思离群,舒卷浑同岭上云。看到六朝、唐、宋妙,何曾墨守 汉家文?”2 一印诗,明确地提出了要突破当时印人崇尚秦汉印章的审美局限, 吴昌硕当今印学的影响发展贡献(3):http://www.youerw.com/yishu/lunwen_868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