墓中出土的竹简内容为古佚书和首次发现的最早古籍以及现在还有传本的古籍:《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尉缭子》,《晏子》,《六韬》,《守法守令十三篇》以及汉武帝时的《元米元年历谱》等大批竹简和竹简残片,7500余枚。①
银雀山汉墓竹简共计有完整简、残简4942简,此外还有数千残片。银雀山竹简的长度有3种:长69厘米,约合汉尺三尺,经缀联共32简;长27。6厘米,约合汉尺一尺二寸,约5000简;复原长度为18厘米,约合汉尺八寸,此类简仅10简。汉简的不同长度,反映了汉代 礼制。编联竹简的丝绳早已朽断,从简上留下的编痕可知有2道和3道的编联方式。从编痕处留下的空白可看出,竹简是先编联成册,然后再书写的。②
在银雀山汉墓竹简出土之前,我国史学界对孙子、孙膑是否是同一个人,《孙子兵法》、《孙膑兵法》是否各有其书一直存有疑问。司马迁在《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中说,孙膑是孙武的后人,两人各有兵法传世。由于孙武是春秋末期吴王的客卿,孙膑在战国中期的齐国担任过军师,因此,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把孙武的兵法叫《吴孙子》,把孙膑的兵法叫《齐孙子》。《吴孙子》就是一直流传于世的《孙子兵法》,而《齐孙子》在魏晋时已无记载。唐宋以后,有人对《孙子兵法》及作者提出了疑问,也有人认为此书源出于孙武,完成于孙膑,种种疑问颇多。银雀山汉墓中失传千年的兵书《孙膑兵法》与《孙子兵法》同见天日,一下子澄清了历史上孙武、孙膑确有其人,各有其书的历史事实,解决了困扰史学界上千年的历史悬案。在文献意义上说,这个贡献是非常巨大的。文献综述
孙膑为孙子的后人,是田忌的好友。早年与庞涓一起拜鬼谷子为师学习兵法,庞认为自己和孙膑相比能力相差甚远,于是很嫉妒他。庞涓比孙膑先出师,因功勋卓著被魏王封为大将,孙膑投奔他,希望能够帮忙引荐,但被庞涓迫害致残,无奈便装疯卖傻骗过庞涓,历经苦难后经人引见给齐国大将田忌,在此期间与田忌结为好友。著名的"田忌赛马"的故事就在这段时间发生,之后他便辅佐在田忌师下,运用著名的"围魏救赵"之计在马陵大败庞涓,报了一箭之仇。随后因齐国内乱,孙膑和田忌投靠楚国,被楚王封于江南,《孙膑兵法》就是在此时诞生。
3《孙膑兵法》书法艺术的特征
3。1篆隶
银雀山汉简中《孙膑兵法》的字体是由篆入隶的过渡书体,是早期隶书的范畴。它的章法为竖式书写,字与字的间距较紧凑,虽然字的大小不统一,但书写却较为规整;整篇结体圆润,字形由篆书长方形变为方形或扁方形,其字势左低右高,结构中宫收紧,很多字的结构都己变的简省、快捷,但也有个别字依然是篆书的结体;在用笔的提按、轻重等变得比较丰富,某些横画已经有了隶书的蚕头燕尾的雏形,如“ ”字,波势、掠笔的特征变得很明显,打破了古隶无波的状况,从转折处看,基本上摆脱了篆书的圆势规范,变圆弧为方折,基本体现了隶书之用笔,笔画特点圆润秀丽,体现出婉约、随性之态。
在银雀山汉简中我们看到了早期隶书逐步解散的篆法,其改曲为直。字形结构简化,使得简牍中的汉字逐渐失去了篆形的意味,其用笔与篆书笔法也有很大的改变。
在秦篆中笔法主以圆笔,运笔时以水平运动为主体,没有明显的提按和顿挫或速度方面的变化,粗细比较均匀没有明显的变化;而在银雀山汉简中用笔主要是方圆兼并,在水平运动中多了些垂直方向的运动,也有了明显的提按顿挫等变化,粗细的变化开始明显,初步有了挑,波等隶书的笔画态势。 银雀山汉简中《孙膑兵法》的书法艺术(2):http://www.youerw.com/yishu/lunwen_870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