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艺术论文 >

初中国画课创新教学尝试(2)

时间:2021-12-31 14:32来源:毕业论文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标中美术课程理念关注文化与生活要求学生热爱祖国优秀文化传统,美术教材编写建议妥善处理传统与现代、中国与外国的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标中美术课程理念“关注文化与生活”要求学生热爱祖国优秀文化传统,美术教材编写建议“妥善处理传统与现代、中国与外国的关系”要求特别重视中国传统和民间美术并且体现中国特色;苏少版初中美术六册教材里面中国画相关课程占据总课程的1/4;“欣赏·评述”领域中对中国画的初步了解,“造型·表现”领域中对中国画的深入探究和学习,“综合·探索”领域中的对中国画与其他美术学习领域的拓展延伸。这些无不表明初中国画课在初中课程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在学习中国画过程中获得更多的乐趣,唤起中学生对中国传统艺术的向往和热爱呢?这是国画课创新教学急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我认为这个课题的研究很有现实意义。

2  从课堂观摩实践中看传统国画教学的一些现状

通过对中国画作品和画史画论的学习,可以发现在中国画学习的过程中,往往都是存在着“师徒”关系式的传承的。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出的“传移模写”,赵孟頫提倡的“师古”以及董其昌的深谙古法等,无不表明中国画学习的必经之路就是--临摹。“而在近现代的中国画教育中,由于西方文化的影响,又出现了徐悲鸿的‘唯科学zhuyi’,反‘摹古’反习‘画谱’”[2];也有林风眠的“调和中西方”等等。那么在当下,我们传统中学课堂中的中国画教学又是如何进行的,现状如何呢?现把我在一些课堂观摩中的所见所感归结成以下两点:

2。1  图式模式下的依样画葫芦   

图式模式的形成,受教学的过程、方法以及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影响。比如在《笔情墨意抒胸臆》一课中对画“兰花”的学习。首先我发现多数学生对于自然花卉并不熟悉,学生本身对“兰花”的认识较为模糊,而课堂中对大师们关于“兰花”作品进行赏析后,学生们脑中所形成对兰花的印象都大差不离。在学生自己动手画兰花时,也大多数都是照着老师总结的“三笔画”“交凤眼”“破凤眼”在依样画葫芦。由于缺乏与兰花的真实接触和感受,学生所画的兰花大多都千篇一律,这就是我所说的图式模式。

在学习山水画的过程中也有这样的现象出现,比如说到山水画的“计白当黑”,说到“高远,深远,平远”。现在的学生缺乏与自然山水的接触,听的似懂非懂。那么他们在画山水的时候,往往就会忽视所表现山水的本身,而一味地去模仿所给的范图。我认为在这样的一种模式下,既不利于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感悟,也不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剥夺了学生自主感受和创作的能力。

2。2  程式化技法中的生搬硬套文献综述

中国画的技法,无非就是用笔用墨的方法。这是在不断地学习前人的绘画作品时,而总结出得一系列的绘画方法,这也是学习国画的基础。然而现在的国画教学课堂中,往往过于重视学生们绘画技能的获得,我认为这种“技术”的传授,还不能简单上升为“教育”的性质。学生是在活生生的,有思想、有情感的人。我认为在学校美术教育中,不仅要教授学生绘画的知识与技能,更应该注重质性的过程与方法,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中国画具有人文性质,古人们的每一幅作品都具有丰富的内涵,而不是简单的技法的堆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画画一半是技术的修养,一半是其他方面的修养,绘画是思想意识的反映,它是全面的,光画几笔是不行的。”[3]正如张璪之言“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在进行中国画创作的时候,要在认识研究大自然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心灵感悟和主观感受。 初中国画课创新教学尝试(2):http://www.youerw.com/yishu/lunwen_87861.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