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90年代后,许多的科研报道相继涉及到超分子物理化学。随着研究的深入,超分子物理化学一定会成为超分子化学中一个很重要的一个独立分支。主客体间的关系必须满足Fischer提出的“锁和钥匙”原理。超分子体系主客体间的作用力指由主体和客体在满足能量匹配,几何匹配等条件下,通过分子间非共价键力的作用力,缔合形成的具有某种特定功能和性质的超级分子。或者说,非共价键是范德华力通常是静电和氢键,也被称为弱相互作用,这是分子识别的关键,对它的研究有着深刻而且重要的意义。因为生物主客体的生命机体的复杂结构和大多数生命过程、许多特性等,都离不开弱相互作用(特别是氢键作用和疏水作用)。了解非共价键的性质,我们不能只设计一种人工合成的物质有本质的一些神奇的特性,同时也对新的化学产品制造学术界和工业价值高的 [2] 。
超分子化学是根源于配位化学的,有人称之为广义上的配位化学,是三十多年来迅猛发展起来的一门交叉学科,它与信息科学、材料科学、生命科学等学科有相当紧密的关系,它是当代化学领域科研的前沿课题之一。这个领域起源于碱金属阳离子被天然和人工合成的大环和多环配体,即冠醚和穴醚的选择性结合。1967年C. J. Pederson报道了冠醚配位性能被发现,从此就揭开了超分子化学发展的序幕;1973年,D. J. Cram报道了同一个系许多具有光学活性的冠醚,它可以识别伯胺盐形成的配合物;随后,J. M. Lehn也报道了穴醚的合成和配位性能的研究成果,这种由双环或三环或者三环以上构成的立体结构比平面的冠醚具有进一步的对金属离子的配位能力;分子识别的研究成果的发现为这一新的化学领域注入了强大的动力,之后它可以进一步延伸到分子间相互识别和作用,并且广泛的扩展到了其它的领域,从此之后就诞生了超分子化学。超分子化学的概念和术语是在二十世纪70年代引入的,作为对先辈科学家工作的总结和发展。1987年的Nobel化学奖被授予了C. J. Pederson、D. J. Cram和J. M. Lehn,同时也标志着超分子化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超分子化学的重要意义也因此被人们更多的理解 1,3-二叠氮丁基取代杯[4]芳烃衍生物的合成及结构表征(2):http://www.youerw.com/yixue/lunwen_177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