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夹心ELISA检测 13
2.4间接免疫荧光试验检测 14
2.5重组病毒rHVT-VP2-C3d株的遗传稳定性 14
2.6重组病毒与野生病毒在CEF上的生长曲线比较 14
3.讨论 15
致谢: 16
参考文献: 16
附录 18
表达IBDV VP2和鸡C3d基因重组火鸡疱疹病毒的构建
引言
传染性法氏囊病(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 IBD)又称为冈博罗病,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 Virus, IBDV)引起的一种急性、高接触性传染病,3 ~ 6周龄的鸡易感。该病一方面可以导致免疫抑制,另一方面会使发病鸡群死亡 率、淘汰率增加[1],给全球养禽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传染性法氏囊病毒(IBDV)属于双RNA病毒科双RNA病毒属,是一种的无包膜的病毒,直径约为55 ~ 65 nm。该病毒主要侵害鸡的法氏囊内未成熟的B淋巴细胞以及B淋巴细胞的前体细胞[2],导致幼鸡法氏囊B淋巴细胞坏死从而无法发挥其免疫功能。该病毒还可感染鸡巨噬细胞,使细胞死亡或功能紊乱。IBDV基因组包括大(A)小(B)两个双链RNA片段,VP1是由B片段编码的一种依赖RNA的RNA聚合酶,是病毒的非结构蛋白,并且VP1与病毒RNA的复制和毒力大小有关[3-5]。VP2是由IBDV A片段的VP2基因编码,分子量为41 kDa,其占病毒蛋白的51%,VP2是传染性法氏囊病毒的主要结构 蛋白,并且是宿主的主要保护性抗原[6]。目前为止,IBD基因工程疫苗的研究大都以VP2为目的基因,采用的表达系统包括:大肠杆菌表达系统[7]、酵母表达系统[8]、鸡痘病毒载体表达系统[9]、杆状病毒载体表达系统[10]、核酸疫苗表达系统[11]以及多表位疫苗表达系统[12]等,但是在这些研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重组蛋白复性困难,表达量低等。因此,在VP2基因的选择、表达系统以及表达策略方面需要进一步探索新的技术路线。
C3d片段是补体C3分子在C3转化酶的作用下通过补体反应的三条途径,在α链的N端77位氨基酸处裂解而来,被认为是一种新型的分子佐剂[13]。补体C3分子是补体系统的中心部分,在宿主防御机制中处于枢纽地位,除此之外,其还具有广泛的生物免疫学功能。已结合抗原的C3d片段可以和CD 21在成熟的B细胞表面以非共价键的形式结合,使膜蛋白CD 19与CD 21相连,通过共受体中的CD 19向胞内传递信号,显著降低了B细胞的活化阈值,能使刺激B细胞活化所需抗原的浓度大幅度下降[14-15]。目前为止,国内外的大量的研究表明C3d片段具有分子佐剂的作用,但如何将C3d片段开发为高效的分子佐剂并应用于实际生产,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16-19]。
二十世纪优尔十年代末,从火鸡体内分离出的火鸡疱疹病毒(Herpesvirus of turkey,HVT)是一种α疱疹病毒,基因组序列大小约为160 kb,是血清型Ⅲ型马立克病毒,对鸡和其他动物无致病作用,常作为病毒载体来构建病毒载体活疫苗。HVT疫苗作为首例预防马立克氏病(MD)的疫苗,取得了良好的使用效果,大大减少了家禽业由于MD而造成的损失,至今仍然被广泛应用,具有重要的价值。另外近些年来,以HVT作为基因工程疫苗的载体已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并且多种致病性保护性抗原基因在其中得到高效表达,免疫效果良好,因此以HVT作为基因工程疫苗的载体是非常具有研究前景的[20-24]。
1987年以后,超强型传染性法氏囊病毒(vv IBDV)逐渐在亚洲和欧洲等地出现,导致IBD的抗原特性、发病率、流行的地域性、死亡率、病理剖检等方面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经典毒株所产生的抗体并不能彻底中和这些变异毒株,甚至这些变异毒株可以打破幼鸡母源抗体的庇护[25]。近年来,在我国多个省(区)流行的主要为vv IBDV毒株,而且所有被分离到的VP2基因高变区都缺乏显著的时间和地域的遗传特性[26]。一方面,超强毒株和变异毒株的出现使该病的预防和控制增添了不少难度;另一方面,常规弱毒疫苗和灭活疫苗在安全性和制造工艺方面存在着些许不足。是以,当前迫切需要免疫效果优良,高生物安全性,以及针对目前流行超强毒株的IBD基因工程疫苗被研制出来。 表达IBDVVP2和鸡C3d基因重组火鸡疱疹病病毒的构建(2):http://www.youerw.com/yixue/lunwen_232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