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2 萃取压力对精制效果的影响 31
3.2.3 萃取温度对精制效果的影响 31
3.2.4 萃取时间对精制效果的影响 31
3.2.5 萃取流量对精制效果的影响 31
3.2.6 添加赋形剂对精制效果的影响 32
3.3 质量研究 32
3.3.1 一文TLC图 32
3.3.2 色谱图及大豆磷脂产品的PC含量测定值 33
3.3.3 丙酮不溶物含量测定值 34
3.3.4 水分测定值 34
3.3.5 碘值测定值 34
3.3.6 酸值测定值 35
4 结论 36
致谢 37
参考文献 38
1 绪论
1.1 磷脂简介
磷脂(phospholipid)是一类含有磷酸的脂类,广泛存在于人及动物体的大脑、神经系统、心、肝等器官和各种微生物、禽蛋以及大部分植物种子中,几乎所有的生物细胞内都含有磷脂,大豆中含量尤其丰富。机体中主要含有两大类磷脂,由甘油构成的磷脂称为甘油磷脂(glycerophosphatide);由神经鞘氨醇构成的磷脂,称为鞘磷脂(sphingomyelin)。磷脂是重要的两亲物质,是生物膜的重要组分、乳化剂和表面活性剂。
1.1.1 磷脂的结构
按照氨基醇的不同,磷脂可以分为磷脂酰胆碱(Phosphatidylcholine,简称PC)、脑磷脂(磷脂酰乙醇胺,Phosphatidyl Ethanolamine,简称PE)、肌醇磷脂(磷脂酰肌醇,Phosphatidyl inositol,简称PI)、丝氨酸磷脂(磷脂酰丝氨酸,Phosphatidylserine,简称PS)和神经鞘磷脂(Sphingomyelin,简称SM)等复合磷脂[1]。
主要的磷脂结构如下:
其中PC、PE等磷脂组分中R1和R2为C14~C20的脂肪酸,且R1一般为饱和脂肪酸,R2为不饱和脂肪酸,常见的有油酸、亚麻酸、棕榈酸、花生四烯酸等[2]。表1.1为大豆磷脂脂肪酸构成。
表1.1 大豆磷脂脂肪酸构成(%)[3]
脂肪酸 组成范围
低 中 高
肉豆蔻酸(C14:0) 0.3~1.9 — —
棕榈酸(C16:0) 11.7~18.9 21.5~26.7 42.7
棕榈油酸(C16:1) 7.0~8.6 — —
硬脂酸(C18:0) 3.7~4.3 9.3~11.7 —
油酸(C18:1) 6.8~9.8 17.0~25.1 39.4
亚油酸(C18:2) 17.1~20.0 37.0~40.0 55.0~60.8
亚麻酸(C18:3) 1.6 4.0~6.2 9.2
花生酸(C20:0) 1.4~2.3 — —
1.1.2 磷脂的理化性质
(1)物理性质
纯净的磷脂为白色蜡状固体,在低温下可结晶。由于磷脂分子中含有大量不饱和脂肪酸,易被空气中的氧所氧化,在空气中放置一段时间后,形成过氧化物的聚合物,磷脂颜色由白色变为黄褐色,久而久之会变成棕黑色[4]。磷脂不耐高温,也没有清晰的熔点,随着温度升高逐渐软化成液滴,100 ℃以上开始氧化直至分解,280 ℃时生成黑色沉淀。磷脂不溶于水,但易吸水,吸水后膨胀为胶体。磷脂易溶于有机溶剂,如氯仿、乙醚、石油醚、苯、乙醇等。不同磷脂在不同有机溶剂中溶解度不同,这是不同磷脂用溶剂法分离的理论基础。磷脂均不溶或难溶于丙酮,故称为丙酮不溶物。卵磷脂、脑磷脂均溶于乙醚而不溶于丙酮和乙酸乙酯,但卵磷脂溶于乙醇而脑磷脂则不溶,故此可将卵磷脂与脑磷脂分离。鞘磷脂不溶于丙酮和乙醚,但易溶于热乙醇中,磷脂系类脂化合物,亦是非极性化合物,能与油脂完全混溶。 大豆磷脂的制备工艺研究+文献综述(2):http://www.youerw.com/yixue/lunwen_62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