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2 实验部分 14
2.1仪器与试剂 14
2.1.1仪器 14
2.1.2试剂 15
2.2实验步骤 16
2.2.1 材料的合成 16
(1)材料的合成 16
(2)形貌表征 17
(3)分析检测 17
3 结果分析与讨论 19
3.1固体,印迹材料的RAMAN谱峰对比 19
3.2非印迹和印迹的特异性峰的对比 21
3.3实验条件的优化分析 22
3.3.1吸附时间的优化 22
3.3.2 pH的优化 22
3.3.3积分时间与积分强度的优化 23
3.4浓度检测与标准曲线的界定范围 25
3.5四环素干扰实验 26
4. 总结与展望 28
5. 致谢 28
6.参考文献 29
1 绪论
1.1 青霉素
1.1.1 简介
青霉素(Penicillin)是从青霉菌中发现的抗生素,是一种抗菌素,含有青霉烷,破坏细菌细胞壁的一类抗生素。
1.1.2青霉素的发现
1914年,伦敦大学圣玛丽医院亚历山大弗莱明医生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发现很多士兵在救治后感染死去,后致力于抗菌素研究,1928年九月,他终于发现了一些可以杀死葡萄球菌但是同时对人类的白细胞没有伤害的霉斑。同年发表文章,并把这种物质称为青霉素。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生物化学家钱恩发现了亚历山大的文章,并与病理学家弗洛里在其他科学家的配合下,经过无数研究实验与动物实验,他们终于在冷冻干燥技术的支持下将青霉素分离出来。1940年,他们首次做了临床试验。1943年青霉素作为商品药物正式问世。自此,青霉素广泛用于伤口感染,挽救了很多人。弗莱明,钱恩,弗洛里因此获得了1945年诺贝尔医学与生理学奖[1]。 论文网
1.1.3 青霉素的种类
青霉素由于R基团上结构的不同,可以大致分为青霉素F,G,X,K,V等。科学家对青霉素实行了化学结构上的改造,之后得到了有效半合成青霉素, 70年代科学家从微生物代谢物中发现一些母核与青霉素相似,其中含有B-内酰胺环,没有四氢噻唑环结构的青霉素类 ,分为三代,第一代,天然青霉素,(青霉素G),第二代青霉素以青霉素母核-6-氨基青霉烷酸(6-APA),改侧链得到半合成青霉素,如氨苄青霉素、羧苄青霉素、甲氧苯青霉素;第三代青霉素的母核结构有与青霉素相同的β-内酰胺环,同时不具备四氢噻唑环,例如奴卡霉素、硫霉素 [2]。
1.1.4抗生素污染
1940年以来青霉素G应用于医治细菌感染,抗身素在微生物引起的疾病的医治中发挥着很大的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青霉素的医疗效果逐渐被人们所认可。但是过度的使用抗生素会产生副作用。同时,细菌也逐渐产生了耐药性。抗生素在临床上越来越多的应用,外环境中也会流入抗身素。通常情况下,抗生素在被机体吸收后,大约超过90%的以原来的形式通过尿液和粪便排出体外。这些没有经过代谢的抗生素流入医院和城市的污水处理系统中,其中有一部分会渗漏到地下水中,造成污染。一般大部分经过污水处理厂处理过后的或者没有处理过的污水排放流入地表水。由于现在的污水处理技术很难将抗生素彻底的去除,这些抗生素会污染地表水,从而对地下水同时也造成污染[3]。一般情况下,我们将抗生素定义为在低浓度下选择性抑制生物功能的有机物。现在市面上已经应用很多,包括除草,抗寄生虫,抗真菌,病毒等等。 分子印迹SERS传感器的制备及其在青霉素检测中的应用(2):http://www.youerw.com/yixue/lunwen_815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