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1。2 生物素 3
1。2。1 生物素简介 3
1。2。2 生物素合成进展 4
1。3 同源建模与分子对接技术 5
1。3。1 同源建模 5
1。3。2分子对接 5
1。4 本论文研究内容及研究意义 6
2 实验原理和实验流程 7
2。1 实验原理 7
2。1。1酶催化法合成手性中间体 7
2。1。2 同源建模的原理 7
3 试验方法与材料 9
3。1 实验材料 9
3。1。1 微生物 9
3。1。2 主要实验试剂与仪器 9
3。2 试验方法 10
3。2。1 菌体活化 10
3。2。2 含酯酶EstSIT01基因的重组菌的培养 10
3。2。3 OD值的测定 10
3。2。4 酶活测定方法 10
3。2。5单因素实验方法和步骤 11
3。3 同源建模 11
3。3。1研究方法及步骤 12
3。3。1。1酯酶EstSIT01的催化中心 12
3。3。1。2 酯酶EstSIT01的同源建模 12
3。3。1。3酯酶EstSIT01分子对接 12
4 实验结果和讨论 13
4。1 发酵优化 13
4。1。1碳源和碳源浓度优化 13
4。1。2 氮源和氮源浓度 14
4。1。3 金属离子和离子浓度 15
4。1。4 诱导剂加入时间和诱导浓度 16
4。2 分子模拟 18
4。2。1 同源建模 18
4。2。2 分子对接 19
5 全文总结 21
致谢 22
参考文献 23
1研究背景
1。1 酯酶
1。1。1 酯酶的简介
近年来,由于稳定性好、选择性好,酯酶已被广泛研究并用于手性化合物的制备[1-5]。酯酶和脂肪酶通常被称为脂肪族酶,其分别催化趋向于短链酯不同链长度的酯的水解,而后者对于长链脂质也是活性的[6]。
酯酶广泛地位于动植物和微生物生物体内的水解酶,广泛的酯酶,包括羧基酯酶,硫酯酶和磷脂酶。 许多酯酶通常具有α/β水解酶折叠结构:8个位于结构的中心由周围的α-螺旋折叠,传统的催化三联体(丝氨酸 - 组氨酸 -天冬氨酸/谷氨酸)被疏水口袋包围[7]。动植物体内的酯酶获取困难、生产成本高并且价格昂贵,无法大规模应用于工业生产中,所以工业应用的酯酶一般来自于微生物,如假丝酵母,假单胞菌和黑曲霉类等[8]。文献综述 重组酯酶的分子模拟及其发酵优化(2):http://www.youerw.com/yixue/lunwen_948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