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射频卡国际标准
射频卡以作用距离的不同而分为三个不同的标准。密耦合射频卡标准ISO/IEC10536主要是在1992年到1995年间发展的。近耦合和疏耦合射频卡标准的制定工作——国际标准ISO/IEC14443和ISO/IEC15693——大约是1995年开始着手进行的,两项标准在2000年后才正式有效完成。远耦合卡暂未出统一技术标准。近耦合射频卡的作用距离在10cm左右,目前绝大部分的民用系统都采用的是近耦合射频卡,因此本节着重介绍该标准内容。
近耦合卡采用国际标准ISO/IEC14443标准分为四个部分,下面将分别做介绍。
2.5.1 ISO/IEC14443-1物理特性
该部分描述了非接触式IC卡的尺寸应与国际标准ISO/IEC7810中的规定相符,即85.72mm×54.03mm×0.76mm±容差。除此以外,还应满足在紫外线、X射线、交流电场、静电、静磁场、工作温度、动态弯曲和动态扭曲等方面提出的要求。
2.5.2 ISO/IEC14443-2射频能量和信号接口
该部分描述了在近耦合设备(PCD)和近耦合卡(PICC)之间提供能量和半双工通讯的射频信号特征。
(1)近耦合卡的初始对话过程
PCD发出的射频场激活PICC
PICC将等待从PCD发出的命令
PCD发出一个命令
PICC发回一个应答
(2)能量传送
PCD产生耦合到PICC的RF电磁场,用以传送能量,并且被调制来用于通信。射频工作频率fc是13.56MHz±7kHz。PCD设备产生的磁场强度在阅读距离内任何地方都不应小于最小场强和大于最大场强。在此范围内PICC应能不间断的连续工作。最小场强H¬min其值为1.5A/m(有效值),最大场强Hmax其值为7.5A/m(有效值)。
(3)信号接口(TYPE A)
A.PCD传送到PICC的信号:
①传输率:载波频率为13.56MHz,数据传输率=13.56MHZ/128=106Kbit/s,一位数据所占的时间周期为9.44us。
②调制方式:采用ASK(Amplitude Shift Keying)100%调幅方式,在RF场中产生一个“空隙”(Pause)来传送二进制数据。
③编码:
编码采用修正Miller码方式。定义三种时序:
时序X:一个“空隙”会在半个位周期后产生
时序Y:在整个为周期期间,不产生调制
时序Z:在位周期的开始处,产生一个“空隙”
用以上的时序进行下列信息的编码:
逻辑“1”用时序X表示
逻辑“0”用时序Y表示
但有两种例外情况:
1)加入相邻有2个或更多的“0”,从第2个0开始(包括其后面的“0”)采用时序Z。
2)假如在帧的起始位后的第1位为“0”,则用时序Z来表示这一位和直接跟随其后的“0”。
通讯开始用时序Z表示;通信结束用逻辑“0”后跟时序Y表示。
无信息用至少两个时序Y表示。
B.PICC传送到PCD的信号:
①数据传输率:在初始化和防冲突期间,数据传输率为fc/128(106Kbit/s)。
②负载调制:PICC通过电感耦合区与PCD进行通信。在PICC中,利用PCD发射的载波频率生成副载波(频率为fs),副载波是在PICC中用开通/断开负载的方法(load modulation)实现的。副载波的频率等于fs/16(约847kHz),在初始化和防冲突期间,一位码字时间等于8个副载波时间。
③位的表示和编码
采用曼彻斯特(Manchester)编码,定义如下:
时序D载波被副载波在位宽度的前半部(50%)调制。
时序E载波被副载波在位宽度的后半部(50%)调制。
时序F在整位宽度内载波不被副载波调制。
逻辑“1”时序D;逻辑“0”时序E;通信开始时序D;通信结束时序F; STC89C52RC单片机的射频卡读写器开发(6):http://www.youerw.com/zidonghua/lunwen_91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