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前言……………………………………………………………………………………1
1。民法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1
1。1环境污染概论……………………………………………………………………1
1。2民法在环境保护中论文网的作用………………………………………………………1
2。环境污染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和构成要件………………………………………2
2。1环境污染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3
2。2环境污染民事责任归责原则…………………………………………3
2。3制定公害防治法促进可持续发展……………………………………5
2。4环境污染民事责任的构成要件………………………………………………5
2。4。1违法性与否作为构成要件的不合理性………………………………………5
2。4。2污染环境的损害事实作为构成要件的不合理性……………………………7
2。4。3因果关系………………………………………………………………………8
2。4。3。1环境污染民事责任的举证责任转移。因果关系推定……………………8
3。环境污染民事责任的方式………………………………………………10
3。1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10
3。1。1三种民事责任方式在环境案件中的适用………………………………11
3。2赔偿损失………………………………………………………………………12
3。3恢复原状………………………………………………………………………12
结论………………………………………………………………………………14
注释…………………………………………………………………………………21
参考文献……………………………………………………………………………21
摘要
环境污染民事责任是指因人(公民。法人)的活动,致使生活环境或生态环境受到污染,从而损害一定区域人们的生活权益。环境权益或其他权益的行为人所应承受的民事上的法律后果。环境污染民事责任属于特殊侵权的民事责任,在古代就有萌芽,国外许多国家法律中都有详细规定。本文通过比较中外环境污染民事责任,提出环境污染民事责任应坚持二要件说“,即行为违法性“不作为构成要件之一。指出环境污染民事责任归责原则的弊端,建议完善无过失责任原则。针对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提出制定公害防治法,明确规定举证责任转移和因果关系推定原则。另外,将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作为公害防治法的几种主要民事责任方式,并提出对污染受害者进行救济的几种途径。旨在预防和防止环境污染,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字:环境污染民事责任;无过失责任原则;举证责任转移;因果关系推定原则
前言
环境问题己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大问题,环境污染民事责任与环境污染行政责任,环境污染刑事责任并称为当代三大环境法律责任体制,其中环境污染民事责任是最薄弱的体制。研究环境污染民事责任的立法目的。归责原则。构成要件。责任方式。救济途径等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比较中外环境污染民事责任,指出环境污染民事责任中存在的缺陷,本文将对环境污染民事责任的构成要件。抗辩事由。举证责任转移。因果关系推定等进行理论上的探讨。
1。民法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1。1环境污染概论
环境,按照环境保护法第2条规定: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动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环境污染,则是指由于人为的原因致使环境发生化学。物理。生物等特征上的不良变化,从而影响人类健康和生产活动,影响生物生存和发展的现象。随着经济的增长,环境污染越来越成为全球问题。治理污染,保护环境,实现人类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及社会可持续发展是每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
1。2民法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环境污染涉及面广,危害十分严重。大气。水。固体废弃物。海洋。噪声等污染,严重危害了当代人的健康权。生命权。环境权。财产权等,同时还会影响胎儿发育。动植物生长,造成基因突变,直接威胁着后代人的生存。
本文认为,环境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要完成这一系统工程,需要运用政治。经济。科技。伦理。法律等多种手段来对生态环境。自然资源进行综合保护。其中,法律无疑是保护环境的重要手段之一,环境保护工作应纳入制度化。法治化的轨道。而保护环境的法律手段也是综合的,需要运用全部法律手段对环境资源进行综合保护。刑法。行政法在治理污染,保护环境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仅靠刑法与行政法来保护环境是不够的,因为刑法和行政法在防治污染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的同时,存在着各自的局限性。刑法只是保护环境的辅助手段,它既不能消灭危害环境的根源,也不能补偿受害者的损失。环境法中有关环境行政方面的法律规范其着眼点是环境行政机关在执法过程中应依法行政,主要执行政府的社会公共职能,在侵权受害时,无法回复和填补受害人被损害的权益,民法在防治环境污染中可以弥补刑法与行政法在环境保护中存在的局限性。
民法在环境保护中有其独特的作用,主要表现为:(1)在环境保护方面,民法调整平等主体之间因污染致害而引起的民事关系,解决一部分人污染环境导致另一部分受到损害这一社会问题,通过追究加害人的民事责任,实现社会公正。(2)通过侵权人承担民事责任,使污染行为得到及时制止,污染危害被停止,排除,受污染的环境尽快得到恢复。(3)通过对侵权者进行惩罚增强企业事业单位的环境保护意识,教育广大群众,使全体公民更加自觉地保护环境,使环境保护真正成为公民的一项义务,从总体上促进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4)通过侵权人承担民事责任,既可以排除环境污染危害,又弥补了受害人的损失,实现代内公平。代际公平及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民法在调整因污染致害而引起的民事关系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随着经济的增长,环境问题日益严重,民法中某些规定在司法实践的处理环境污染案件中难以把握尺度,其中对环境污染民事责任常用过错责任原则代替无过错责任原则处理事件,使污染受害者的合法权益很难得到保障。本文将从环境污染民事责任入手进行研究,借鉴国外经验,对环境污染民事责任提出完善性建议,期望有益于的环境保护事业。
2。环境污染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和构成要件
环境污染民事责任,是指因人(公民,法人)的活动,致使生活环境或生态环境受污染,从而损害一定区域人们的生活权益。环境权益或其他权益的行为人所应承受的民事上的法律后果。
民法理论将民事责任分为两大类,一是违约责任,二是侵权责任。民法通则第三节侵权民事责任第124条规定:违反国家保护环境防治污染的规定,污染环境造成他人损害的,应当依法承担民事责任。“可见,环境污染民事责任属于侵权责任中的一种,但与一般民事责任比较,它属于特殊侵权民事责任。
与国外相比,在司法实践中,经常出现以过错责任原则代替无过失责任原则处理环境污染案件,使受害人的损失无法得到赔偿,也不能很好的预防污染的发生。对于环境污染防治法中的民事责任归责原则和构成要件,民法学者多有论述,本文也将着重论述这二个方面问题。
2。1环境污染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
归责的涵义,是指行为人因其污染行为致人损害的事实发生之后,应依据何种标准确认和追究污染行为人的民事责任。这种法律价值判断因素,即是法律应以行为人的过失还是应以已发生的损害结果作为价值判断标准,从而使行为人承担侵权的民事责任,使受害人的损失得到填补。
归责原则在整个侵权法中居于重要地位。侵权法的重要功能之一在于对受害人所受损失的填补,因而如何解决损失的分担问题是整个侵权法的重要问题,而归责原则是确定行为人的侵权民事责任根据和标准,是侵权责任的核心,决定着侵权行为的分类。构成要件。举证责任的负担。免责条件。损害赔偿的原则和方法。减轻责任的根据等等,可以说,侵权行为法的全部规范都归责原则之上。[1]环境污染民事责任是侵权责任的一种,因此,确定合理的归责原则,建立统一的归责原则体系,对确认环境污染民事责任十分重要。
2。2环境污染民事责任归责的弊端
环境污染民事责任以环境侵权行为为前提,而这种侵权行为是一种特殊的侵权行为。在民法上,侵权行为有一般侵权行为与特殊侵权行为之分。一般侵权行为是指行为人因过错实施某种行为致人损害时,适用民法上的一般责任条款,主要是过错责任原则;在举证责任上,通常采用谁主张,谁举证“的方式。[2]而特殊侵权行为是指当事人与自己有关的行为。事件或其他特殊原因致人损害,依据民法上的特别规定或特别法的规定而应负民事责任,特殊侵权行为适用民法上特别的责任条款或特别法的规定,主要是无过失责任原则:在举证责任上,采取举证责任倒置“方式[3];在免除责任方面,有着严格的限制。
这是因为过错责任原则坚持无过错即无责任“的原则,要求受害人必须举证,证明加害人有过错,方能获得补偿,是以制裁加害人为目的的一种责任原则。这种措施常常使无辜的受害人难以寻求补偿,因而显得对受害人极不公平。而环境污染民事责任是以消除污染危险。排除污染行为,对污染受害人进行补偿为目的。
环境污染民事责任是以这种特殊侵权行为为前提,在民法。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中对没有过错,造成污染环境的致害人应承担什么责任也有规定,但存在不足。尽管多数学者认为,环境侵权行为在归责原则上采取无过失责任主义,无论民法通则还是环境保护法都有所体现,但内容过于简单,而且在程序法中也缺乏相应的配套性条文。例如,民法通则第106条的第2款和第3款公民。法人由于过错侵害国家和集体的财产,侵害他人财产。人身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第124条规定违反国家保护环境防止污染的规定,污染环境造成他人损害的,应当依法承担民事责任。“可见环境污染致人损害适用无过失责任原则,但这种无过失责任是以行为违法性“为前提的,国内大多数学者都把行为违法性“作为环境污染侵权的构成要件之一,这就容易在司法实践中造成用过错责任原则代替无过失责任原则,给司法实践带来诸多的不便。因此,实践中存在着名为无过失责任,但实质上是按过错责任来操作的情况,无法实现无过失责任的法律目的,这是环境污染民事责任归责原则的弊端。下面本文将就何仕秀诉邓大友环境污染损害赔偿案“[4]来说明。
此案中邓大友经镇政府批准建农副产品加工房,该加工房内产生的噪声。废气。粉尘等严重影响了何仕秀等邻居的休息。四川省间中市人民法院审理中要求被告何仕秀负责举证。因被告对粉尘。废气等污染是否超过了国家标准缺乏有利证据而不予支持。本案争论的焦点集中于环境污染致人损害责任的性质究竟为过错归责还是无过失归责。
环境保护法第41条第1款规定造成环境污染危害的,有责任排除危害,并对直接受到损害的单位或者个人赔偿损失。“以此规定可判定环境污染致人损害适用于无过失责任原则没有异议。
此案中邓大友的加工房开工后,其噪声。废气。粉尘。震动已影响了何仕秀及其他村民的正常生活,应认定其行为已构成环境污染并且造成了损害后果。这时候,应由邓大友举证证明(即被告负责举证)根本不存在污染损害,或者该污染损害后果是由不可抗力,受害人自身过错或第三人的过错造成的。否则,邓大友应当承担环境污染损害的民事责任。本案中由原告何仕秀负举证责任,这是与环境污染致人损害的无过失责任原则相悖的,是不正确的。分析造成这种不正确判断的原因:
(1)无过失责任原则虽然在民法通则。环境保护法等实体法中有规定,但大多以行为违法作为承担民事责任的前提。
(2)在司法实践中容易造成用过错原则处理案件,或者名为无过失责任原则,实际仍是过错责任原则,例如本案中间中市法院仍按过错责任原则实行谁主张,谁举证“。
2。3制定公害防治法促进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公害事件增多,酸雨。大气。河流等污染严重威胁人们的健康,但以往的环境保护法在司法实践中容易出现按过错责任原则处理事件,使受害人损失无法得到补偿。为了更好地防止污染行为的发生,弥补受害人的损失,进一步实现代内与代际公平,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需要制定一部公害防治法,将无过失责任归责原则体现于这部法律之中,更好地实现防止污染。治理公害,清洁环境的目标。本文中所指的公害是指以由于日常的人为活动带来的环境污染或破坏为媒介而发生的人和物的损害“这一概念包含二层意思:(1)公害是人反复进行的日常活动所产生的损害。(2)公害必须是以地域性的环境污染和破坏为媒介而产生的损害。
2。4环境污染民事责任的构成要件
由于环境污染属于环境侵权行为,环境污染民事责任的构成要件,又可称为环境侵权行为的构成要件,也就是指构成具体侵权行为必须具备的条件。
2。4。1违法性与否作为构成要件的不合理性
侵权行为的构成要件的主要代表为二要件说和三要件说,两者的分歧是应否以行为的违法性为其构成要件。三要件说大致可以表述如下:(1)污染环境的行为具有违法性;(2)有污染环境造成的损害事实;(3)污染环境的违法行为与污染损害事实之间有因果关系。[5]而主张二要件说的学者认为,环境污染侵权的构成要件是:(1)须有污染环境造成损害的事实;(2)须损害与污染环境行为之间有因果关系。[6]
国内大多数学者都赞成三要件说,但本文认为二要件说更合理。在工业社会,人们的行为更多的受到标准,特别是强制性标准的约束。违反了强制性标准就是违法,符合标准的行为就是不违法,但是没有违反标准造成损害的情况也很常见,特别是在环境污染方面。如果多家企业向同一条河流排污水,尽管每家企业排污都不违反标准,但可能导致该河流污染,也同样造成了环境污染的事实。并且损害事实与排污行为存在因果关系,因此,尽管排放污水行为不违法,也要承担环境污染民事责任。
民法通则第124条规定:违反国家保护环境防止污染的规定,污染环境造成他人损害的,应当依法承担民事责任。“该条规定似乎认为承担民事责任必须行为要违法,这与二要件说“不相符,建议修订民法通则时将此条进行修改。
首先,将行为违法性作为独立的责任构成要件的观点,不符合现行的民法观点。根据民法通则第106条第2款的规定:公民。法人由于过错侵害国家的。集体的财产,侵害他人财产。人身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由此可见,民法并没有仿造德国民法的规定,将不法“。违法“作为侵权行为责任构成要件;其次,由于污染防治法不可能像刑法那样采取法定主义,对各种侵权行为做出集中的举例规定,尤其是因为侵权行为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法律上不可能全面列举各种侵权行为,特别是因为民事侵权行为大多为过失行为,许多损害是因为人缺乏注意和足够的技术等原因造成的,对这些过失行为很难判定其是否具有违法性;再次,由于环境污染侵权纠纷错综复杂,各种致人损害的行为难以用违法性标准进行判断,若把行为的违法性作为责任构成要件,极易使许多致人损害的行为人因其行为的违法性难以确定,而使其被免除责任,这时对于保护受害人利益,充分实现环境污染的补偿职能是不利的。所以本文认为,行为违法可不作为环境污染致害的要件之一。
对于大多数学者提出的二要件说中的污染环境造成的损害事实“,本文也有不同看法。提出将污染环境的损害事实“用污染环境的危害“来表述。环境污染具有复杂,潜伏时间长等特点,污染环境的危害“既可以包括污染行为发生之初潜在的危险又可以指己经造成的损害事实。所以二要件说可以表述如下:
(1)污染环境的危害,这里的危害指潜伏的危险和造成的损害事实两方面
(2)污染环境的危害与环境污染的结果之间具有因果关系。
下面针对环境污染民事责任的构成要件分别进行论述。
2。4。2污染环境的损害事实作为构成要件的不合理性
国内很多的学者都把污染环境的损害事实作为环境污染民事责任的构成要件之一。这是因为:损害事实是侵权行为损害赔偿法律关系赖以发生的根据,是构成侵权行为的前提和必要条件。环境侵权适用于无过失责任原则,不以过错为其构成要件,但也必须遵循无损害,无赔偿“的准则,必须以损害事实的存在为基础。污染环境的损害事实主要是指污染或危害环境的行为致使国家的。集体的财产或公民的财产。人身受到损害的客观事实。但本文认为将污染环境的危害作为环境污染民事责任的要件之一更确切。这里的危害既包括了污染环境的损害事实,也包括污染行为发生但未造成严重后果之前的潜伏危险。如果仅以损害事实“作为环境污染侵权行为的构成要件,则只能在损害事实发生后采取补救性的损害赔偿或恢复原状等救济措施,或对正在继续。反复发生的环境侵权行为采取除去侵害等防范性措施,而无法在有造成损害之虞。但尚未造成实际损害结果之前就采取防止侵害的预防性措施,不仅无法从根本上消除环境危害,而且往往会使危害后果严重化。扩大化,对公众生命。健康。财产。环境资源等造成严重损害_这已为发达国家公害泛滥的沉痛历史教训所证实。所以在民事责任方面强化预防手段的运用十分必要。
环境污染的损害事实具有复杂性。潜伏性。广泛性等特点,因此把损害事实分成潜在的危险及己然的损害事实两类。潜在的危险适用于民事责任中的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排除潜在的危险应该成为环境污染防治法的研究方向。发达国家对环境的治理己逐渐从末端治理“转移为以预防为主“,这也是保护全球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总体要求。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如果仍然走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对全球环境将是极大的破坏,也不符合时代发展趋势。中国制定的中国21世纪议程_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中承认,中国过去所采用的不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方式,目前正在由污染物的末端处理“政策向预防性环境政策转变。以危害“作为环境污染民事责任的构成要件,可以在有造成损害之虞时受害人即可要求侵权行为人或环境行政机关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以达到防止和减轻实际损害的目的,所以把污染的危害作为环境民事责任的构成要件之一更有利于保护环境。
2。4。3因果关系的认定
在环境侵权领域中,因果关系是指污染环境的损害事实与环境污染的结果之间具有因果关系。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因果关系的认定比一般侵权损害因果关系的认定更要复杂。例如由环境污染引起的某些公害病“,在科学上难以很快做出说明,有的至今尚无定论,有的需要很多年才能查明事实真相。20世纪50年代发生的日本熊本水俣病的致病原因,就是经历了十年之久其真相才大白于天下的。由此可知,证明污染环境损害事实与环境污染结果之间具有因果关系的难度之大。没有关于因果关系推定的法律规定,但在司法实践中,这一原则在环境污染案件中得到承认。最早的一起环境民事案件:1980年青岛中级人民法院审理的王娟诉青岛化工厂氯气污染案中,就运用了因果关系推定原则。该案中王娟因吸入青岛市化工厂泄漏的氯气而患病,就此损害事实王娟诉讼到法院要求青岛化工厂赔偿损失。
法院查明:大量医学旁证证明了吸入大量氯气,可以引起支气管哮喘病,而且有的可持续多年;职业病医院认为过敏性支气管哮喘“既可能是由氯气中毒引起的,也可能由其他原因引起,调查表明王娟在此之前没有患过支气管哮喘病,且其近亲属中亦未发现此种疾病。据此,法院推断青岛化工厂的氯气外溢是王娟患过敏性支气管哮喘“病的原因,两者具有因果关系。这是环境侵权案中最早运用因果关系的典型。
2。4。3。1环境污染民事责任的举证责任转移。因果关系推定
由于环境污染因素复杂,潜伏时间长,举证涉及到很多的科学技术问题,因果关系也不是普通方法所能确定的,如果固守传统因果关系理论,势必因证明的困难而否定被害人请求损害赔偿的权利。因此,举证责任转移的原则和因果关系推定便应运而生。
举证责任是指民事诉讼中一方当事人提出主张,对这种主张应由谁来提供证据加以证明的责任。
在环境侵权方面,只要原告提供初步证据,证明自己受到的损害是由被告造成的,这时举证责任就转移到被告一边,这就是举证责任转移原则。如果被告不能证明损害不是其造成的,那么就可以推定被告的侵害和原告所受损害之间具有因果关系,被告应当承担民事责任。与此紧密相关的举证责任倒置原则是指在侵权案件中,原由原告承担的举证责任,改为由被告举证,或者原告只需提出受到损害的证据,如果被告否认应当承担民事责任,则必须提出反证。[7]举证责任的转移或倒置目的都在于减轻原告的举证负担,加重被告的举证责任,从而提高原告请求损害赔偿的成功率。
立法上没有规定举证责任转移或倒置,在举证责任上坚持谁主张,谁举证“的举证原则。1991年民事诉讼法第64条规定: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但是最高人民法院于1992年发布的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的第74点规定:在诉讼中,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但在下列侵权诉讼中,对原告提出的侵权事实,被告否认的,由被告负责举证:(1)因产品制造方法发明专利引起的专利侵权诉讼;(2)高度危险作业致人损害的侵权诉讼;(3)因环境污染引起的损害赔偿诉讼;……“这是一个典型的关于举证责任转移的规定。其列举的适用范围基本上都是属于适用无过失责任原则的领域。根据这一规定,原告的举证责任主要是提出侵权事实,包括自己受损害的时间。地点。程度及被告的相当程度的关联性,被告否认侵权的话,必须举出相反的证据,即能证明自己的行为与损害发生无因果关系的证据,否则,被告应当承担民事责任。可见,意见中规定的举证责任转移是因果关系证明责任的转移,这一转移又直接导致因果关系推定的适用。
尽管在司法实践中已经运用了举证责任转移。因果关系推定,但是环境保护基本法和单行法并没有以法律条文的形式规定下来,所以在执行过程中多有偏差。例如在前文中所提到的四川省间中市人民法院审理何仕秀诉邓大友一案,本应由被告邓大友负举证责任,但法院仍按一般侵权责任举证的方式要求何仕秀负举证责任。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矛盾也日益突出,要尽快完善环境污染防治法。本文认为,有必要在公害防治法中明确规定举证责任转移和因果关系推定原则。负举证责任由原告转移给被告,可以更方便受害人得到补偿,制裁致害者,有效保护环境。同时在司法实践中能够有法可依,有据可查。
环境污染民事责任之我见【8847字】:http://www.youerw.com/faxue/lunwen_1796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