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网络舆论监督的构成要素
网络舆论监督主要是由舆论监督权,网络性媒体权利与网络信息这三个要素构成的。其运行机制则是建立在对权力的约束,追求民主的社会,反腐与文权的目的之上的。
1.网络舆论监督权
网络舆论是指社会公众指在互联网上对国家事务、社会现象、个人行为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通过聚集产生并形成的一种强大的舆论压力,对现实社会起到监督、检查和评定的功效。[1]因为我国宪法规定公民享有言论自由,以及对政府进行批评建议的权力,所以网络舆论监督作为舆论监督的一种,是公民依法享有的一种社会监督手段。
舆论监督,简而言之,[2]就是公众或者媒体依法运用网络工具,传播舆论信息,行使舆论监督的权利。由于我国法律并没有对舆论监督权有明确的规定,为了保障公民的合法权力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在政治系统内建立监督系统来规范公民的政治行为就十分重要了。但这种监督自身存在的局限性如低效、滞后等特点就会损害公民的正当权力,这时候网络舆论监督就能发挥其公众监督的优势,对政府行政造成影响,一定程度上制约政府权力,监督政府其行为的公正性。
2.网络性媒体权利
网络媒体作为新兴媒体的一种,同样属于网络舆论监督的主体,由于其不同于传统媒体的形式,它拥有着更为强大的非强制性与更快更广的分享性。为打破政府与知识精英对信息资源的占有和控制实现了可能,政府在大众传播媒介以及信息资源的分享中一直处于主导地位,但是由于网络媒体与网络舆论的非独占性,使得社会权力扩大,政府的主导权下降,使网民对政府的监督成为可能。目前来看,来自网络媒体的舆论监督还处于一种不完善的弱势阶段,但其作为民主社会发展的动力之一是符合国家社会民主化的进程,这是无法违逆的。
3.网络信息的传播
网络信息是网络舆论监督的基础,监督的主体通过对网络信息的获取,在网络上了解和评价相关的一些政治或者非政治行为,形成公共舆论,实现网络舆论监督。公民一般从三种途径获得网络信息,第一种是通过聊天工具,如QQ、微信、邮件等个人聊天工具获取网络信息。第二种是从网络媒体平台,比如搜狐新闻、网易新闻、腾讯新闻等网络新闻软件以及各种播放软件来收听广播及电视。第三种是通过浏览数据库,如浏览器、博客、数据库等查阅相关的文献。这些传播途径死的网民能够更快捷广泛的获取与传播网络信息,使得信息内容广为传播,这十分有利于网络舆论监督的发展。使得网民对政府政治在第一时间的交流和讨论成为可能,当政府或者其他主体的行为出现过错时,公民能够第一时间进行了解与批评,并要求政府行为的改正。
(二)网络舆论监督的运行机制
探讨网络舆论的形成及其本质,需要从监督的根本问题进行分析,而且监督的根本问题在于监督权与其运行机制的问题。因此要考察网络舆论的基本特征不仅需要从网络舆论监督权及媒体监督权等要素出发,更要着眼于网络舆论监督形成机制的认识和阐释。 我国网络舆论监督的失当及其规范化研究(2):http://www.youerw.com/faxue/lunwen_410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