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合同治理模式产生和发展的必然性分析
(一)理论铺垫:裂变走向聚变——从公共选择理论、新制度经济学和政治学理论到新公共管理运动
公共服务合同治理模式的产生和发展,源于新公共管理的核心思想——把私人部门的市场激励机制和管理运营手段方式引入公共服务供给领域之中。而新公共管理运动,这场聚变性质的行政改革浪潮,并不是空穴来风,而是经过许多基础理论的铺垫,进而从裂变走向聚变。尤其在公共选择理论和代理理论的影响下,加速了合同治理的进程。
从20世纪40年代末到60年代末,由詹姆斯·布坎南提出的公共选择理论引发了一场学术思潮。公共选择理论是对非市场决策的经济研究的成果,提倡将经济学与政治学相融合,将经济学应用于政治学领域。公共选择理论深刻地分析了人类社会的两个市场——政治和经济市场,企图用经济学的假设和方法来解释人类社会的政治行为和经济行为,从而破除了经济学与政治学的壁垒。至此,引发了人们对政治与经济、政府与市场的思考。其中,公共选择理论的核心论题——“政府失灵”,又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启示。其对当时存在的普遍的投票表决制度、政治家及官僚的利己zhuyi、利益集团暗箱操控的强烈批判,揭示了西方代议制民主政治的内在缺陷,在对政府失灵的分析中,有力填补了政府行为缺陷研究的空白。这无疑是对传统的经济学把政府、政治甚至国家因素当做一个排斥于经济学体系之外的外生变量的理论纠正。可以说,公共选择理论的提出能一定程度上驳斥了如“政府全能”论和“市场全能”论这样一边倒的观点。文献综述
除此之外,作为新制度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代理理论(Agent Theory),即合同理论,也是这个从裂变到聚变过程发生必然性的重要佐证。一方面,随着西方国家福利制度的推行,政府规模不断扩张,角色无限膨胀,但其本身难以承担日渐庞大的公共服务支出。另外,传统科层制体制的弊端日渐凸显,人们开始要求公民自身能够参与公共物品的供给。在这样的情况下,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兴起,即提倡将私营部门的市场竞争理念、管理运营方式引入公共部门。这让人们对原本公共服务的高需求的满足提供了一条有希望的捷径,为满足人们这高需求的公共服务,也为政府缓解自身压力,提高效率,以市场和非政府组织为核心的代理人角色出现了,公共服务的合同治理模式应运而生。另一方面,从把市场和非政府组织看做是政府职能的代理人这一角度看,这恰好使合同治理模式的产生找到了源头之一——代理理论。所谓“代理理论”,又合同理论。在专业分工下,每个人不并不能完全自给自足,这样就就产生‘委托代理’关系,即一种契约关系,契约即是指一方行为主体委派或雇佣另一方行为主体为其供职或提供服务,赋予后者一定决策执行权力,并依据后者的付出和成果来支付相应的报酬” ①。而在合同治理模式中,政府作为雇主,雇佣市场以及非政府组织作为履行自己职能的代理人,并授予其一定决策、执行权力,继而市场及非政府组织接受委托,去承担政府分离出来的职能。当前应用合同治理最普遍的领域就是公共服务事业。在合同治理模式下,市场主体及非政府组织主体对被委托代理的公共服务事业自负盈亏,政府在适当情况下给予支持、补助以及提供优惠政策。由此可见,代理理论可以算是合同治理模式的奠基理论。
公共选择理论定义的的将经济学应用于政治学,是对合同治理本质的设想,代理理论提供了具体的如何将经济学运用于政治学的实践模型,合同治理模式应运而生。 现阶段我国公共服务合同治理的机制(2):http://www.youerw.com/faxue/lunwen_786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