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公共服务设施的不平衡
目前现行的公共服务设施定额指标其采用的是“分级制度”与“千人指标”控制相结合的办法。这个办法看似顾全到了居住社区面积与人口的需求,但事实上处于城市中心的居住社区环境往往已具备了较完善的配套公共设施,若一再按照“分级制度”的标准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就不可避免地造成设施的过剩。反之,若在一个建成较早、公共服务设施相对比较缺乏的老社区周边进行新居住区的建设,就要考虑到老社区设施不足的现状。因为新社区的公共服务设施不可避免地要为周边地区提供服务,这种情况在构建网络型大城市、加快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中,也有着很强的体现。在城郊结合处的社区或者新城区,通常需要依赖自身配置的公共服务设施来满足居民的日常需求,所以此类地区往往开发规模较大,对公共服务设施的种类、规格要求较高,如果依旧参照平均指标来进行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的规划,便很难对实际开发和日后使用情况做出准确的判断。
1.2 研究的意义
1.2.1 理论意义
建立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原则及实施是城市建设和社区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配置社区公共服务设施是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途径。本课题的理论意义通过分析社区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现状,完善与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相关的供需理论以及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最优理论等等,提出居住社区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的原则,为公共服务设施的发展和优化提供建议。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原则越来越成为政府改善民生的重点,配置标准的确立更加富有需求导向,但仍需要进一步优化完善。
1.2.2 实际意义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建成,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原则作为政府调控公建配套建设的手段之一正面临着被重新界定的问题。僵硬的指令性规定已开始逐步不适应现实条件,且对居住区开发实施合理和有效的控制引导作用也越来越难体现;现有指标体系中的不少内容实际上已经被淘汰,而居住社区中的新需求却还是在不断产生。让我们把关注的焦点集中在新世纪的城市居住社区上,本着理论应用于实践,实践深化理论的精神,结合城市规划专业理论和方法进行归纳总结,我们会发现其现实意义在于:调查研究现今社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存在的问题,分析设施配套滞后的原因,探讨社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套的发展趋势,提出优化居住区公建配套项目的建议,从而进一步改善居民的居住生活环境条件。
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原则的研究已经越来越成为政界扣学界关注的焦点,并逐步形成了单独的研究体系,其研究方法和研究视角也开始日益贴近社区实际,虽然其研究成果与不足并存,但也逐步趋向成熟。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国外公共服务设施研究现状
(1.3.2 国内公共服务设施研究现状
(1)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现状
1.3.3 小结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标准正面临着重新界定的问题。僵硬的指令性规定已不适应现实条件,以上海为例,据有关调查:上海市的一些居住社区中,普遍存在文化设施利用率不高,金融、社区服务、体育设施配置较少,教育设施配置过剩,商业服务设施的实际面积大大超过标准等诸如此类的现象。这些问题的产生,与宏观层面的经济和社会转型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如何做到与时俱进,根据新的居民生活环境条件适时调整居住区公共设施的指标体系和建设标准是迫在眉睫的任务。 居住社区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原则研究(3):http://www.youerw.com/guanli/lunwen_133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