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地高考“政策的现状与原因探究
一。高考制度的现状
自1978年恢复高考制度以来,已有35年,高考成为考取大学的唯一途径,所谓一考定终身“。而的教育制度与户籍制度仅仅挂钩,学生只能在户口所在地参加高考。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国家着重发展沿海地区和城市,区域差异逐步扩大并不论文网断加剧,经济欠发达地区人口不断涌向发达地区,由此产生了大量流动人口。据统计,2012年流动人口达到2。36亿,随着他们在城市的扎根落地,他们子女的教育问题不容忽视。以北京。上海为例,根据相关统计资料显示,2008-2009学年度,30073名非北京市户籍小学毕业生中,最多只有24685名学生在北京继续读初中;12599名非本市户籍初中毕业生中,最多只有5484名在北京继续读普通高中。而在上海,义务教育阶段已有40多万外来务工人员子弟,他们很快就面临中考问题,如果中高考问题不解决,这些孩子将有很大部分回原籍所在地求学,产生新的留守儿童问题。另外,由于各大高校实行自主招生,出于地方保护主义,各地的高考招录比率相差悬殊。以北京大学为例,2012年总共招收3441名学生,其中北京人就达到700人,而北京的总人口才1260万人。因为这个原因,有条件的人开始高考移民。
2013年有二十多个省份实施异地高考,目前10个省份官方披露数据显示,约有4500名考生参加异地高考“,其中重庆。湖南和浙江等少数省份达到千人左右,江苏。安徽。湖北等多数省份为二三百人。这一数字与912万的高考人数相比,仅占千分之五的比重。在湖北。湖南。安徽。河南等地,参加异地高考的考生报名并不踊跃。作为高考大户的河南,今年有75。8万人参加高考,实际报名的异地户籍考生只有49人,仅占招生总数的0。6百分号。湖北全省共有43。8万人,符合异地户籍高考的考生约有2000人,其中219人报名参加高考。而在黑龙江。吉林。河北等地,异地高考报名人数甚至不足10人。江苏是沿海经济发达省份,异地户籍考生不足总数的0。1百分号。浙江作为劳务输入大省,同时也是随迁子女输入大省,符合在浙江异地高考条件的异地户籍考生,大概有一万一千人,但真正在浙江就地报名参加高考的只有984人。
二。各地的异地高考政策及存在的问题
2013年,有二十多个省份陆续推出并实施异地高考政策,但政策并不是在每个地区都具有典型意义,这部分内容主要分析有异地高考需求的省市和地区的政策方案,以此探讨这些省市的异地高考政策的特征和存在的问题。
(一)流动人口聚集区:以北京为例
北京的异地高考具体实施方案大致是以下几点:
(1)符合条件的外地户籍学生2013年开始可以参加中职考试录取,2014年开始可以参加高职考试录取。
(2)大学本科部分的录取则尚未公布放开的时间表。
(3)必须具有以下五证“才有参加异地高考的资格:北京市居住证明。父母在京稳定住所证明。合法稳定职业证明。父母在京缴纳社保并已满相关年限证明。子女在京就读学籍证明。
从北京异地高考的政策方案来看,对于绝大多数普通公民而言,这有点形同虚设。首先最受关注的大学本科录取部分,放开的时间表仍是个未知数,这相当于外籍生依然不可以在北京参加高考,民众关注的层面并没有出台真正的政策。其次,条件比较严格。流动人口的流动性强,真正能满足第三点的所有要求并不简单。以子女在京就读学籍证明“为例,流动人口可能由于户籍制度的制约,其子女在义务教育阶段在北京就学就已经相当困难,由此将形成一个悖论,政策是没有效果的。
(二)流动人口较少地区,以中部省市为例
至于异地高考能否全面突破,从各省市颁布的具体实施方案来看,情况不容乐观。山东。湖南和湖北等中部省市,异地高考政策相对宽松,异地高考政策可实际实施。但是这些地区参加人口众多,考生数量庞大,录取率相对偏低,竞争压力大;另外这些地区高考难,相对流动人口原籍地,顺利通过高考的难度可能更大。因此,这些地区出台异地高考具体实施方案对流动人口没有吸引力。
(三)流动人口极少地区,以西部省市为例
宁夏。青海等地出台了较宽松的具体实施方案,而由于这些地区人口稀少,高考难度不大,录取率相对较高,这可能造成对权力所有者的寻租行为,加剧高考移民。例如,一个湖南考生移民至青海,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他考上大学的可能性更高。这在一定程度上会损害公平。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异地高考政策在争议多年后,在中央政府的压力下,各地方政府纷纷出台了相关政策。但从政策自身的有效。可行性以及实际享受政策的人口来看,异地高考政策发挥的作用并不理想,它没有真正解决异地高考问题。
三。异地高考举步维艰的原因探析
(一)从理论层面分析
资源具有稀缺性,并且高等教育作为一种准公共物品,在消费方面存在外部性,这必然存在对其的争夺。它具有两个特征:一是消费的竞争性,个人对某物品的消费可能会减少其它人对该物品的消费(质量和数量)。高考之所以竞争激烈,是因为高等教育招生数量有限,不能保证所有人都能消费,所以才会出现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现状;其次消费具有排斥性,即只有那些按价付款的人才能享受该物品。类推于高考,考生只有高考分数达到一定值才有接受高等教育的资格。因此,作为准公共物品的高等教育牵涉各方利益,做到兼顾并不容易。(二)从实际情况层面分析
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异地高考政策的实施存在诸多障碍。首先,各地区发展很不平衡,教育资源分布存在很大的差距,这是影响异地高考提上政策议程的原因,同时也是阻碍异地高考政策实施的因素。为避免公地的悲剧“发生,政府并不敢完全放开异地高考。其次,现有的二元户籍制度严重影响了异地高考政策的顺利实施。户籍制度与教育联系紧密,普通高考以及高效招生仍然使用户籍标准。各地出台的政策方案也大多对户籍提出了限制,而对于发达地区的流动人口而言,获得当地的户籍并不容易。
(三)从各利益主体层面分析
异地高考之所以提上议程,是因为高等教育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和地方保护主义,有违公平;加之流动人口庞大,客观存在异地高考的需求。但是各利益主体从自身利益出发,都有自己的利益诉求。这部分内容将分析各利益主体的利益诉求对异地高考政策的影响。
1。从整个国家的视角来看,完全放开异地高考可能影响稳定。大量人口会涌进资源丰富的发达地区,造成公地的悲剧“,最终将与政策的初衷背道而驰。从政府的角度来看,政府希望资源优化配置,实现效益最大化,流动人口为该区域的发展做出了贡献,理应享受公品。但是地方政府从本区域出发,具有很强的地方保护主义色彩,为了使本区域居民的利益最大化,不可避免的会损害流动人口的利益。从各地出台的政策实施方案中也可以得出,凡是严重威胁本区域居民利益的,限制条件都十分严格。
2。从流动人口聚集地本地居民的角度来看,作为一个理性的经济人“,主动寻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异地高考政策的实施显然会影响他们现有的利益。流动人口与他们共享区域有
3。从流动人口的角度来看,他们为区域的发展做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应该享受自己劳动的成果。另外,为了家庭的稳定和子女的教育问题,他们是积极支持异地高考政策的。异地高考政策的实施可以让他们的子女享受更好的教育,同时也能加强自身对子女的教育,减少异地居住给子女可能造成的伤害。
通过分析可以得出,各利益主体都有自己强烈的利益诉求,怎样平衡他们的利益并在不影响社会有序有效运行的情况下提出切实可行的异地高考政策是当前需要解决的问题。
四。异地高考的可能性对策
关于异地高考这个问题,专家学者们已经给出了许多建议和方案。有学者提出依据户籍考生和非户籍考生的比例分配。另外,还有学者认为应打破高校分省分配招生名额的常规做法,各高校以高考报名人数为基本依据分配招生名额。也有学者认为应以省为单位,全国按统一比例分配招生名额。可见学者们都是目前现有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这一事实上提出的解决对策,从理论上来讲,这是切实可行的措施。但在实际运作中,由于各方利益主体的博弈,异地高考政策目前仍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实施。依据各省市地区的人口平均划分录取名额,但这是否是一个帕累托改进方案,也有待斟酌,虽然人人平等,但各地的基础教育的确存在较大的差距,单凭高考分数并不能区分人才。从现实情况来看,首先,应大力促进中西部地区的发展,逐步减少流动人口数量,缩小各地区教育资源的差距,从根本上消解异地高考问题。其次,高等教育本身作为一种准公共物品,供不应求。应大力发展高等教育,让更多人的人有更多的机会进入高等院校深造;最后,减少政府对高等教育的干预,将招生权力真正交给各个高校,使其能独立自主的进行招生和教学工作,杜绝寻租行为,实现公平。
异地高考“政策的现状与原因探究
异地高考”政策的现状与原因探究【3420字】:http://www.youerw.com/guanli/lunwen_1428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