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生产力不是任意因素的杂乱堆砌,而是特定的生产力因素在特定的关联方式下运行的有机系统。决定这个有机系统并使之形成一种新的。特定创新机能的手段的,便是管理这个因素。科学的管理通过自身的功能作用,不仅使生产力系统的创新功能生成。运行起来,而且使其达到最大化。
在社会生产中,在劳动数量。质量和劳动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个体劳动者所能发挥的作用之大小,决定于整个劳动力组织的状况。在生产过程中要根据工种。劳动者的素质确定劳动者的数量,否则就不能充分发挥每个个体劳动者的作用,甚至会造成窝工浪费。同样,生产工具是人们认识和改造劳动对象的物质武器,它在数量。质量和结构上也必须与劳动者的数量和结构相协调,才能充分发挥作用。这就是说,对生产工具也必须进行合理的组合。就整个社会经济活动来说,更需要根据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政治。军事等情况,对各个部门的生产活动进行合理布局,协调各方关系。可见,生产力各实体要素之间不能自然联结成一个系统,只有通过一定的管理活动才能联结成为一个功能系统,其中管理正是联结这些因素并形成生产力系统创新功能的前提。
在谈到工场手工业时指出:由于分工通过手工业活动的分解。劳动工具的专门化。局部工人的形成以及局部工人在一个总机构中的分组和结合,造成了社会生产过程的质的划分和量的比例,从而创造了社会劳动的一定组织,这样就同时发展了新的。社会的劳动生产力。“[1](P399)这不正说明管理通过分工。协作的过程创建了一定的社会劳动组织,从而发展了新的生产力吗?劳动组织管理的合理化在创造新的生产力的同时,也将生产力诸因素合理地联结起来,确定了生产力系统运动的方向,创造出新产品。为了保证整个生产过程的连续性和秩序性,还必须在生产者之上有一个集体意志的代表来协调各个生产者之间的分工,于是从生产者中分化出了执行联结职能的管理者。而管理者在生产力系统中实现这种联结协同效应的形态有三种:第一,生产力发展战略的制订和实施,即生产力的发展目标。发展途径和增长模式以及结构。规模。布局。时间等等根本问题的长期总体规划的制订和实施,这恰是宏观管理的重要任务;第二,国民经济的管理,实际上就是按年度或按五年计划期限实施生产力发展战略的问题;第三,企业管理,它是微观生产力的发展战略制定和实施的途径,同时是国民经济管理的基础,从而也是制订和实施生产力发展战略的基础。
综上所述,生产力系统内部的各要素可称为生产力的细胞,而这些细胞是通过管理这个创新手段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新的生产力创新功能系统。
二。管理的转化功能是生产力系统创新功能实现的条件
我们知道:事物的能力“和力“之间虽然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但两者毕竟是有区别的。同样,生产力同生产能力之间也有这种区别:在每一时代的生产者和他们拥有的生产工具中,无疑包含着一定的生产能力,但是这种生产能力在生产者及其生产工具同劳动对象发生相互作用之前,都不过是沉睡着的潜力或可能的生产力,并不是现实的生产力。只有当生产者运用生产工具或科学技术等其它因素进行生产活动时,这种生产能力才真实地发挥出来,变为实际的生产力。因此,指出:劳动力只有表现出来才能实现,只有在劳动中才能发挥出来。“[2](P189-190)同时,一个社会拥有的生产能力与它真正发挥出来的生产能力也并不是完全一致的。有时候社会拥有的生产能力会得到较好的发挥,从而使生产能够有效地进行;有时候却得不到很好的发挥,从而导致生产效率低下。
生产力既然是人们用来改造自然。推动社会历史进步的力量,就不应该是某种潜在的东西,因为潜在的东西并不能改变自然物质的形态,更不能成为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任何使自然物质发生实际变化从而推动历史进步的物质力量,都必须是现实的或实在的力量。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把生产力称为物质生产力“的。但问题在于潜在的生产能力是如何在同其它因素的相互关系中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这种转化的条件又是什么?指出:劳动能力之所以发挥作用,是因为它与物质因素处于接触。过程和联系中,没有这些因素劳动能力就不可能实现。“[3](P56)那么,这种接触。过程和联系又是什么呢?又指出:它是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也即管理制度的创新活动。
从前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事物能力存在的条件和这种能力转化为引起一定客观效果的力“所需要的条件是不同的。前者是单个事物中蕴含的东西,只要这个事物存在,它就具有了存在的条件,而后者则是事物运动中的表现,因而它所需要的是外在性的转化条件,而不再是单个事物本身所需要的存在条件。这个外在性转化条件只能是这种相互关系作用的组合者。运筹者。创新者和协调者。
事实上,生产力系统要素作用的过程不是生产力系统要素相互作用的生产行为,而是这种生产行为所创新的效力,即生产行为相互撞击形成的协力,也即劳动生产率。正如所说:生产力当然始终是有用的具体的劳动的生产力,它事实上只决定有目的的生产活动在一定时间内的效率。“[2](P59)由于在生产活动中生产力诸因素的具体联结受到其它许多条件的制约,因而发挥出来的生产力的大小是千差万别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不能简单地说生产力是由某几种要素形成的。例如任何生产活动,都必须要求人们之间结成一定的相互关系,而在不同的相互关系下,即使是同样的几种要素相互结合,也会形成不同量的生产力。在生产活动中,分工。协作等形式的不同也会形成不同量的生产力。决定生产要素中人们积极程度的经济地位。政治环境。思想道德。心理因素。技术培训。保健事业等,也对形成不同量的生产有着重要的间接性的转化作用。细致地研究生产力系统中影响生产量大小的所有这些条件因素,并且按照科学的态度筹划。创新和处理这些因素,在实际生产活动中进行优化配置,使社会拥有的生产能力由潜在转化为现实,并发挥出最佳效能,这正是管理转化职能所要解决的创新问题。可见,管理不仅是将潜在的生产能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联结者,而且也是对形成不同量的现实生产力有着极其重要作用的转化者和创新者。
我们之所以在以往的经济建设中一味追求生产者和生产工具等实体因素的数量,而不注重生产组织的管理制度创新,不能不说是与我们长期把生产力混同为生产能力。把能力归结为它的要素,而不注重管理转化功能的优化搭配,更不把管理转化功能放在其它因素之上作为高层次生产力因素来对待等错误认识和做法分不开的。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在经济建设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为什么同样的科学技术在和其它先进国家创造的生产效率不一样呢?这正是管理转化功能作用发挥的水平差距造成的,是没有在管理体制创新上下功夫的失误造成的。我们没有将科学技术。教育的潜在能力通过管理转化功能这个创新手段有效地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三。管理的运筹功能是生产力系统创新功能调控的手段
根据辩证法原理,生成“才是构成对立统一关系并由此推动事物发展的活力所在。直接成为生产力系统创新功能的生成因素是来自生产力主体自身的创新能量。而这种创新能量的主体物质形态基本上是由二个方面构成:一是以手。脚。耳。鼻。嘴等物质器官为基本的物理力,即构成主体力的硬件部分;一是以大脑思维为基础的经营核算运筹力,即构成主体力的软件部分。在这两部分主体力中,经营核算运筹力是主体的内在创新力,物理力只有在其支配下才具有真正的创新力。开发力。正如所指出的:就像单个人不在自己头脑支配下使自己的肌肉活动起来,就不能对自然发生作用一样,没有生产的组织指挥,生产活动就不能有秩序地运作和运转。“[1](P555-556)可见,这一生成力实质上就是源于劳动者个人因素而又置于其上的创新力,即软件力,也即管理者的运筹力。
在劳动者就是所有者的小生产那里,这两部分力是属于同一个主体的,这个主体既是劳动者又是管理者。随着新的分工关系的出现,这个主体发生了分化,即劳动者与经营者相互分开了;生产力的构成要素也由二因素。三因素,发展成为多因素。经营管理者是由生产力系统因素中人的主体因素分化出来的,成为一个高于生产力诸因素的运筹创新因素。为什么当企业缺乏经营活力,生产资料与劳动者只能作为生产力的可能性要素被闲置起来?为什么当企业被具有经营活力的能人所掌管,生产资料与劳动者才能作为现实的生产力要素发挥出自己的活力呢?原因就在于,管理者自身经营核算运筹创新能力的水平高低不同。生产管理就是指人们利用自己的经营核算运筹力,根据生产力因素的总体组合变化规律的要求,从整个社会的需要出发,通过自觉地和科学地控制和调整生产力系统的总体功能而实现增产或节约。
[1][2]下一页
论管理茬生产力系统创新功能形成中的作用【3470字】:http://www.youerw.com/guanli/lunwen_1452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