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管理论文 >

對经济研究中数學方法运用的思辨【4776字】

时间:2023-03-25 09:03来源:毕业论文
對经济研究中数學方法运用的思辨【4776字】

[内容提要]如何认识经济研究中数学方法的运用在学术界历来争议很大。从历史的角度论及经济乃至经济学与数学形影形随的密切关系,就可以认定数学能为经济学提供


[内容提要]如何认识经济研究数学方法的运用在学术界历来争议很大。从历史的角度论及经济乃至经济学与数学形影形随的密切关系,就可以认定数学能为经济学提供特有的。严密的方法。但如何在经济研究中运用数学方法方面,却存在着诸多问题,对此必须进行深刻的分析,才能正确提出在经济研究中构建数学模型的要求。步论文网骤及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经济研究/数学方法/历史/数学模型

[正文]

如何认识经济研究中数学方法的运用在学术界历来争议很大。自从1969年首届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将数学和统计方法应用于经济分析的荷兰经济学家丁伯根以后,在世界范围内出现了一股经济研究数学化的热潮。经济研究中这种倾向性的风气,对经济理论界产生了很大影响,一些经济理论文章出现了大段大段数学公式的推导,个别学术性经济类杂志(并非是计量经济学或统计学杂志)此类文章甚至占了1/2到2/3,对此不少经济学家产生了疑惑:难道这就是经济理论研究的方向,这类研究可以解决或阐明经济体制改革中的一些现实问题吗?

一。经济研究离不开数学

一部科学史揭示了这样一个事实:凡属科学“范畴的各个学科,都是在人类社会活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的。学科的划分和不同学科各自特征的归纳都是人为“因素作用的结果,就内在本质而言,各学科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关联性极为明显,不惟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各自内部的学科,就是两类学科之间也是如此。

经济学是研究社会资源配置及社会经济关系的一门科学。资源存量与流量的可度量性,为了使资源配置更加公平。效率更高,经济学有必要借助于数学这一严密。精确。实用的思维工具。在资源配置过程中所形成的经济关系涉及到经济制度。社会心理。价值观念等难以量化的因素,经济学作为一种以思辨定性分析为主的实证性科学,不可能以数学作为经济研究中基本的或者说万能的工具。

关于数学方法在经济学中的作用问题,在理论界历来争议就很大,这种论争至少已有100年之久。从反对数学的蒙昧主义“,到断言没有数学就没有任何科学,见仁见智,意见可谓大相径庭。

作为实际经济活动的理论概括和抽象的经济学,从其萌发到形成始终没有离开过数学。一方面,数的概念是在漫长的生产活动过程中产生的,另一方面生产活动也总是需要经济类的不同学科,诸如人口学。市场学。劳动工资学。价格学。财政学。金融学。等等无一不与计数。计量。计算有关。离开数的概念,离开算的方法,可以说就不会有这些学科。

经济活动的实践决定了经济理论的研究也离不开数量,并且在经济学中运用数学的程度与数学本身的发展密切相关。纵观数学的历史,其可分为有质的区别的四个基本阶段。第一阶段,计数。算术时期(终止于纪元前5世纪);第二阶段,初等数学即常量数学时期(终止于17世纪);第三阶段,变量数学时期(终止于19世纪);第四阶段,现代数学时期。现代数学时期突出的特点是,多种多样的数学分支不断成长,数学的对象和应用范围大大扩展,并且以更高的理论抽象和概括揭示出了数学中最一般的统一的概念。

尽管数学的概念和结论极为抽象,但是它们都是从现实中来的,并且能在其他学科中。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得以广泛应用,这也许是数学不仅具有无限的生命力且对于各个学科都有巨大影响和吸引力的根由所在。正如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所说,应用数学来研究现实世界的这种可能性的根源在于:数学从这个世界本身提取出来,并且仅仅表现这个世界所固有的关系的形成部分,因此才能够一般地加以应用。

经济学对数学的应用范围伴随着数学的发展在不断扩大。在19世纪之前,经济学主要运用的是初等数学。从威廉·配第的赋税论(1662)。政治算术(1676),到魁奈的经济表(1758),都是利用数字。图表和简单的计算去描述分析国民财富的状况和变化。从19世纪起,经济学的研究引入了变量和函数的概念,数学方法的运用更为普遍。其中,考纳德的财富理论的数学原理研究(1838)是一本有意识地运用数学公式来说明经济问题的著作。此后,屠能的以实际数量为根据的经验公式(1850)。瓦尔拉的均衡交易理论(1874)。哈罗德的经济增长模型(1948)。丁伯根的包括48个方程式的大型经济增长模型(1939)。刘易斯的二元经济“模型(1954)。托宾的中值_变量模型(1958)以及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索洛和罗曼的经济增长模型等等,一大批运用数学方法研究经济问题的论著纷纷问世。这些著作的共同特点是既使用了一般经济概念和传统经济方法,同时又使用了从最简单的数学符号到最新的数学方法。

从经济学与数学形影相随的发展历程可以获知,数学能为经济学提供特有的。严密的分析方法,它同定性分析中常用的逻辑学一样,是一种认识世界的工具。但是数学的应用只有与具体现象的深刻理论和严格的质“的规定性相结合才有意义,否则经济研究会陷入毫无实在内容的公式与数学的游戏之中。

二。经济研究中运用数学方法出现的偏差

现在关于数学在经济研究中运用问题的争论焦点,不是经济学要不要运用数学方法,而是如何运用数学方法问题。对于前者,经济活动中对数学广泛应用的实践和经济理论运用数学方法研究成果的不断推出已经作出了肯定回答,而对于后者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由此使得经济学在运用数学方法时出现了严重偏差,影响了研究效果,发展下去有可能使经济研究步入歧途。

经济研究中应用数学方法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运用范围过泛过滥。数学运用的界域是可以量化的事物,经济研究的视野是人类一切经济活动和社会关系。并非所有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都是可以量化的,尤其是社会经济关系,它受到制度的。道德的。文化的。历史的诸多社会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几乎大部分是无法量化的。如若硬是将不可量化的因素用数学公式将它们的关系表达出来,似乎怎么说都有道理,因为它们根本不存在运算关系,也无法运用数量的计算去考证对错。尽管数学也是反映人的思维的一种语言,但并非所有的科学都能转化为数学的语言。像物理学。化学生物学这些与数学紧密关联的学科也是如此,有些问题即使将其转化为数学关系式,也不一定具有可解性。而以人类社会活动为研究对象的社会科学对数学的运用所受的限制就更多了,试图将经济学非人性化,以至将经济活动中的人机械化“,将人的活动程序化。公式化,这无疑是经济研究的一种自我毁灭。

不看对象。不问条件。一门心思运用数学方法去求解经济问题,很容易使经济学沉湎于方法论的探寻,拘泥于微观经济体的研究,而对于涉及宏观经济体制变革。机制设计以及社会关系调整等全局性的问题有所轻视和忽略。正如理查德·布隆克所说,现代经济学越来越热衷于复杂的数学计算,沾沾自喜于美妙的数学模型,玩弄神秘。其结果是导致经济学逐步地与每日生活的丰富性。复杂性和非理性相脱离。近几年的经济研究动态已显露出这方面的一些令人忧虑的迹象。

2。对数学模型约束条件的取舍过于随意。几乎所有的理论都是在设定若干前提和假设条件的基础上确立的。如中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期间和货币计量等四个会计假定,西方经济学中经济人“及完全市场化“的假定等。数学方法逻辑严密性和计算准确性的性质决定了任何一个数学模型都要受到若干条件的约束,只有假定这些条件满足,该数学模型才能成立。方程越复杂所受的约束条件越多。现在一些经济学家建立数学模型对于约束条件,一是根本不去考虑,二是过于简化,三是约束条件的确定十分随意,仅从模型本身的需要出发而不考虑是否符合客观实际要求。如此建立起来的数学模型起不到对经济现象量化模拟和对经济理论抽象概括的作用,相反,容易引起理论的混乱和实际操作的重大失误。

3。数学方法应用的目的不很明确。数学也是一种语言,对某些现象之所以要用数学而不用其他形式的语言(如文字。图画。音乐。形体等)去描述,就是因为它能够比其他形式的语言更简练。更准确地将该现象表示出来。如果达不到简练准确的效果,就应该采用其他的语言形式。有些经济学家对这一点不大明白,将本来可以用浅显易懂的语言说明的问题,故意用多数人看不懂的数学公式表达出来,而得出的结论却是人人通晓的一般经济学常识。这样做的目的似乎只能解释为:可以掩饰经济理论贫乏之尴尬,可以省却向客观实际调查之劳苦,可以以渊博的数学知识作为傲视经济界同仁之资本,可以实践所谓理论就是将简明通浅的事理以晦涩诘屈的语言描述出来“的治学之道。这方面西方经济学界也有许多深刻的教训。例如20世纪90年代,一些经济学家试图用随机微分和非参数统计方法研究金融问题,但至今成效甚微,甚至于应用方面出现了致命的偏差。

4。为刻意建立模型,对来自实际的数据采取唯我所取的实用主义态度。本来构建数学模型要对所研究的现象进行细微周密的调查,尽可能获取详尽的数字资料,并应做一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深入分析,以期找出主要因素及各因素的数量关系,从而建立起数学表达式。可现在一些经济学家却反其道而行之,将构建数学模型的顺序颠倒了过来。采取先确定数学表达式,然后再找能够支持数学关系式成立的数据,从而验证自己所做出的理论概括的正确性。这种以主观意识为导向的研究方法是不可取的,说严重一点,它带有较强的唯心主义色彩,其实它与电脑算命有异曲同工之妙,尽管它披上了数学这层科学“的外衣。经济学本来应是一门从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的不断用实践验证和充实的实证性科学,若反其道而行之,难免会使经济研究步入不问民众疾苦,远离社会经济生活实际的歧途。

5。用数学模型对经济进行预测分析的效果不尽如人意。仅以对股票价格预测为例就足以说明这一点。股市可以说是信息资料最为充分。最为准确,也最有条件根据各种相关资料来拟合数学模型的实验场。人们总是千方百计试图建立各种数学模型去预测股价走势。现在市场上有钱龙。胜龙。胜者之星。指南针等十几种股票行情分析软件,但是无论用哪一种软件去预测分析股票走势,似乎胜算的几率也只能维持在50百分号左右。无法准确预测未来走势也正是股市具有吸引投资和投机的魅力所在。近来一些从事理论物理研究的人认为股票价格也适用于量子物理中的海森堡测不准原理“。整个宏观经济的运行以及诸如物价。失业。经济增长等经济问题要比股市复杂得多,力图用一两个数学模型去准确分析预测其动态变化是不现实的,否则会使经济学陷入尴尬的混沌“境界。最著名的蝴蝶效应“的实例就说明了数学模型于实际应用的局限性。麻省理工气象学家洛仑茨曾用计算机求解模拟地球大气的13个方程式,以预报天气。为了提高预报的精度,他把一个小小的中间变量取出。然而,在他喝完一杯咖啡回来后,却惊奇地发现:这一小小的变动已使得结果相差十万八千里!计算机没有毛病,他的改变也有道理,结果何以天上人间?洛仑茨冥思苦想,最后认定自己陷入了混沌“现象:初始值的极端不稳定性,导致最终结果的巨大差异。好比说,加勒比海一只微不足道的蝴蝶哪一天也许只是想调调情而振动了一下它那美丽的翅膀,结果几个月后地球上竟出现一场威力无比。铺天盖地的龙卷风!混沌无所不在。宇宙是这样,地球是这样,经济现象也是这样。人们所建立的数学模型只能展示某种现象总体的。大致的。趋向性的走势。就连人的身高与体重这种高度相关的自然现象,世界各国的统计学家。生物学家所拟合的回归方程也各不相同,何况对于以人的思维和人的行为为主要导向的社会经济现象呢?近200年来,经济学史上能够经得起实践检查。为人们普遍采用的数学模型多是那些较为简便,易于应用,且能描述事物总体趋势的数学公式。如恩格尔系数。基尼系数。拉斯贝尔指数。派许指数。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科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凯恩斯的消费函数。希克斯的IS-LM模型等。这类数学模型的数量与汗牛充栋的经济学论著相较实在少得可怜,难免使人不对经济研究中的应用数学方法的成果感到失望。正如刘易斯在经济增长理论一书中所说,大多数预测在方法上是不可行“的,为了能预言将要发生的事,我们不能不了解所有的变量将怎样变动,单凭个人的头脑不可能建立可以预测未来的成万个变量的方程体系。“

[1][2][3]下一页

對经济研究中数學方法运用的思辨【4776字】:http://www.youerw.com/guanli/lunwen_152274.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