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管理论文 >

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心理适应调查及政府行动(2)

时间:2023-05-05 21:21来源:毕业论文
1 郭金丰,李剑富。失地农民:一个特殊群体及其利益保护[J]。农业经济,2004(7):3-4。 2 林添福。失地农民问题研究述评[J]。农业经济,2005(9):13-18。 3 孔祥利,王

1  郭金丰,李剑富。失地农民:一个特殊群体及其利益保护[J]。农业经济,2004(7):3-4。

2  林添福。失地农民问题研究述评[J]。农业经济,2005(9):13-18。

3    孔祥利,王娟娟。失地农民城市角色的定位与思考[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5):190-196。

(二)心理适应

根据百度百科,心理适应主要指各种个性特征相互配合,适应周围环境的能力。一个人 能否尽快地适应新环境,能否处理好复杂、重大或危急的特殊情况,与他(她)的心理适应 高低有很直接的关系。而在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心理适应,主要指农民失去祖祖辈辈生 活的家园,搬入城市社区后的适应情况。在这个过程中失地农民能否适应新的居住环境、新 的生活方式以及新的工作方式等,这也是本论文研究的重点。

三、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心理适应不良的表现

对安徽省铜陵县联盟村部分村民进行问卷调查,按照个人基本情况到就业与保障情况, 再到社会心理适应情况的逻辑顺序,设计相应问卷调查,得出失地农民的基本心理适应状况。

调查显示,联盟村失地农民在近三年的时间里,总体上还没有适应城市的生活、生产 方式,也没有完全具备一个城市市民的意识。从调查数据来看,尽管相当数量的农民已经慢 慢习惯不去耕种土地,但还有接近 17%的人怀念以前的农村生活。工作满意度和生活满意度 还不是很高,只分别达到 28。89%和 40。06%。比较突出的是,到目前为止,真正感觉自己是 城市市民的人只达到 16。39%,还达不到调查人数的 20%。综上分析得出,大部分的失地农 民还没有完全适应城市中新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存在着明显适应不良的问题。文献综述

由表 2 的分析得出,失地农民的适应不良主要体现在征地补偿、养老和生活方式方面, 而其中最重要的体现在对养老问题的担忧,侧重于心理方面。

调查显示,失地农民城市适应水平较低,大部分农民未能完全适应城市生活。传统农耕 文明形成的生活方式对农民的影响深远,进入城市后失地农民还未能实现由“农民”到“市 民”的角色转换,其心理不适应的状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心理适应调查及政府行动(2):http://www.youerw.com/guanli/lunwen_164364.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