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50年代,哈维·利本斯坦(Harvey Leeibenstein)在凡勃伦的理论基础上使炫耀性消费理论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利本斯坦把个人消费行为分成两种不同的需求类型:功能性需求和非功能性需求。功能性需求是指消费者关注商品的内在品质和实用功能,而非功能性需求是指消费者购买商品不是为了追求其功能和内在品质。个体对商品的功能性需求不受他人决策的影响,而非功能性需求则会受到他人购买决策的影响。所以在非功能性需求中,外部效应导致的需求,占有重要地位。这些外部效应可以分为从众效应、势利效应和凡勃伦效应。根据利本斯坦的理论,炫耀性消费是指个体为了获得商品的非功能性价值而进行的消费。文献综述
布迪厄(Pierre Bourdieu)也对炫耀性消费有着一番见解。与凡勃伦生活在旧规范已瓦解而新规范未形成的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时期不同的是,布迪厄处于社会产品极其丰富,现代化早已完成的发达资本主义时期。这时,人们的炫耀性消费发生了转向,炫耀性消费不再局限于物质产品,文化资本也是人们争相竞争的一个方面。即从炫耀财富到炫耀品位。布迪厄认为消费是消费者调动资源将自己与其他消费者区隔开来的行为,并且提出消费就是一场符号斗争,是一场为寻求区隔而进行的斗争。通过这种符号斗争,消费者可以确立其独特的地位与认同感。所以可以看出,布迪厄认为炫耀性消费就是一场为确立其独特的地位与认同感并且寻求区隔的符号斗争。
当代大学生炫耀性消费的心理原因研究(3):http://www.youerw.com/guanli/lunwen_1677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