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管理论文 >

流动儿童的家庭支持研究+文献综述(2)

时间:2018-06-03 16:36来源:毕业论文
1.2 研究意义 在流动儿童的成长中,家庭是最直接、最基础的教育,其作用是学校和社会都替代不了的。可以说,一个家庭对孩子支持的模式,对孩子性格



1.2  研究意义
在流动儿童的成长中,家庭是最直接、最基础的教育,其作用是学校和社会都替代不了的。可以说,一个家庭对孩子支持的模式,对孩子性格、人格、文化品位、个人修养乃至世界观、价值观的养成都是十分关键的。本文通过研究家庭支持的各方面对孩子成长的表现影响入手,找出深层次的原因和有利因素,提出家庭支持的有效模式,为流动儿童的成长增砖添瓦,促使他们能够全面、健康、自信的成长,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公民。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
家庭支持系统,也称作支持家庭存在。可以文持家庭正常功能、促进家庭成员的发展,使之正常履行功能的家庭内、外条件有机结合的体系,包括内部支持系统和外部支持系统两部分。家庭内部支持系统是由家庭结构诸要素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种自我调控系统,家庭外部支持系统是指社会为家庭稳定并使之正常发挥作用而提供的各种保障条件的总和,两者间前者是基础的、根本的系统,后者则作为条件的、保障的系统,对于家庭的存在和发展,、缺一不可(宣兆凯,1999)。
公安部和国家教委在1998年发布了《流动儿童少年就学暂行办法》,其中规定:“流动儿童少年是指“6至14周岁(或7至15周岁),随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在流入地暂时居住半年以上有学习能力的儿童少年”。流动人口子女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伴随着家庭化的出现,跟随父母来到城市,居住在城市且有学习能力的儿童少年;另一部分是留在老家生活的“留守儿童”。由于本文主要是针对流动儿童的家庭支持进行研究,故此所指的流动儿童是户籍在农村跟随父母来到城市,居住在城市有学习能力的儿童少年,且处于适龄上学儿童群体(范斌,2004)。
2.2研究现状
2.2.1  流动人口及家庭研究
国内学界对流动人口的研究,其对象主要是由农村流入城市的人员,但是关于流动人口家庭的研究不多。张航空、李双(2010)全对流动人口家庭化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另外,也有一些文献研究流动人口家庭的环境及对子女的影响,如邓远平、林赞歌(2010),为探析流动人口的家庭环境特点及其对子女心理健康的影响,选取了厦门市7所中学,采用家庭环境量表(FES一CV)和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对进行调查。最后发现发现流动人口家庭环境的矛盾性比本地家庭更高,亲密度、情感表达、文化性、娱乐性和组织性则显著更低,表明流动人口相对不良的家庭环境对子女心理健康有负面影响。
2.2.2  流动儿童家庭支持研究
目前学术界多从社会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等方面研究流动儿童的家庭,探讨成因及解决的对策分析,对于家庭支持概念的研究却还空缺。朱卫红、顾永清、黄希庭(2003)有学者从家庭结构、父母教养方式、亲子关系、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父母职业和受教育水平、居住环境等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因素进行整合,参考有关儿童社会支持系统理论,尝试性地提出家庭支持( family support ) 这一概念, 并把它界定为父母(或抚养者)为了一定教养目的,在某种家庭教养氛围下,对子女(或被监护人)成长过程中所提供的物质、情感和信息方面的帮助和指导。宣兆凯(1999)也从家庭教育本身的特点出发,把家庭教育作为与外部社会环境保持密切联系的家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来研究。
2.3  不足与创新
虽然目前有众多学者对流动人口以及流动儿童家庭教育进行研究,但研究多侧重于制度政策对流动人口家庭的影响,从经济、社会支持等角度进行全局性的研究,客观原因分析多,而主观原因分析少,表面原因分析多,而实质性的根本原因探究少,研究的针对性不太强。在的对于流动儿童的家庭教育,多从教育方式的角度出发,且多为区域性调查报告,关注流动儿童义务教育问题,很少从家庭支持的角度,通过增权方式促使流动儿童更好的增强自信,融入社会。 流动儿童的家庭支持研究+文献综述(2):http://www.youerw.com/guanli/lunwen_16932.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