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管理论文 >

论转变旅游资源开发方式【2932字】

时间:2023-06-13 21:43来源:毕业论文
论转变旅游资源开发方式【2932字】

[摘要本文在论述旅游资源开发要重视外部不经济问题的基础上,针对四川旅游资源开发的实际,提出在西部大开发中要切实转变旅游资源开发方式,实现由粗放型向精细化转变,


[摘要本文在论述旅游资源开发要重视外部不经济问题的基础上,针对四川旅游资源开发的实际,提出在西部大开发中要切实转变旅游资源开发方式,实现由粗放型向精细化转变,由单点式向系统化转变,由简单化向生态化转变,促进旅游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关键字旅游资源;开发

旅游资源开发论文网对于发展旅游经济,促进落后地区文明进步等方面具有重要而积极的作用,但是,如果开发方式不当,其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对于旅游资源开发中的问题,我们可以从公地的悲剧“中得到启示。公地的悲剧“是美国学者哈丁在同名论文中提出来的。在哈丁所描述的模型中,有一个牧民们共同所有和进入免费且没有限制的草场。在这个草场生态系统中,牧场是公有的,奶牛是牧民们私有的。牧民们为了使个人的近期利益最大化都尽可能地增加自己的奶牛头数。但是,草场的载畜量是有限的,超过载畜量的奶牛会给草场带来损害,这种损害必须由全体牧民共同承担。牧民们增加奶牛饲养头数的结果就是使草场退化,直至毁灭。因此,这个模型的结论就是:虽然从近期利益来看,牧民们有收益,但是从远期利益来看,牧民们损人不利己“,确实是一个悲剧“[1]。

在公地的悲剧“中,哈丁的简洁描述实际上提示了一个非常深刻的道理:众多微小的外部不经济行为所构成的集合,可以造成巨大的破坏,哈丁的公地的悲剧“理论对于我们理解区域经济发展中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外部不经济的问题,是很有启迪的[2]。在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类似于公地的悲剧“这类外部不经济现象是经常发生的。改革开放以来,有些地方政府为了局部利益和眼前利益,不顾全局,不顾长远,对旅游资源进行掠夺性开发,造成了部分资源的破坏。有的单位不按规划建设,乱搭乱建,严重破坏旅游环境;有的旅游区废物随地乱扔,恣意污染环境;有的在一个狭小区域低水平重复建设同类旅游产品,既浪费旅游资源,又分割客源市场。这些悲剧就是各区域市场主体在追求自我效用最大化时形成的外部不经济。

开发旅游资源,发展旅游经济,对地处西部地区。旅游资源丰富的四川省而言可以带来诸如促进农民增收。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等众多的外部经济效应,但在旅游资源开发的同时,也不可忽视旅游资源开发给旅游资源环境的保护带来的负面影响。一是环境污染。旅游是一种个人的社会行为,对生态环境依赖程度较高,当众多的旅游者把旅游资源当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去消费时,其认识上的差距和行为上的不当,就会造成旅游资源一定程度上的损坏和污染,加剧甚至激化旅游与资源。环境的矛盾,破坏甚至会摧毁区域旅游业。在许多景区,旅游者常常图一己之便,随手丢弃各种垃圾,造成环境污染;有的甚至偷猎珍稀动物。盗窃重要文物。毁坏景观建筑物等,给旅游资源环境带来严重破坏。一些生活在景区的居民由于缺乏环保意识,对自然资源掠夺性开采造成的破坏也令人触目惊心。二是文化冲击。很多到四川民族地区的旅游者,为的是了解当地独具特色的民风民俗,接触那里原生态的自然景观,以增长知识。陶冶精神,但是,随着四川民族地区旅游资源开发力度的加大,特别是商业行为的冲击,四川民族地区的特色文化日益受到削弱甚至面临湮灭的危险。旅游者的行为态度在不知不觉中冲击了当地传统文化。道德观念,旅游经营者出于利益的驱动可能会让服饰。歌舞。节庆和手工艺品等带上利益的色彩来迎合游客的需要,使传统生活方式受到影响。三是开发不当。目前,在开发利用中缺乏生态保护和环境保护意识,一方面造成旅游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浪费,另一方面,又造成旅游资源开发的恶性循环,使旅游生态环境恶化,可持续发展受到一定影响“‘。如川西北高原及岷江上游的森林采伐过度,整个地区的水资源锐减,景区水位明显下降,部分景观已名存实亡。由于生态环境的变化,景区小气候已受到影响,不少特有动植物的生息繁衍已面临威胁。随着旅游业的开展,生活垃圾增多,且处理欠佳,容易造成二次污染[4]。四川在西部大开发中必须充分认识外部不经济行为对四川经济发展的破坏性和危害性,切实转变旅游资源开发方式,努力减少和避免旅游资源开发给旅游资源环境保护带来的负面影响,实现旅游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一。由粗放型向精细化转变

粗放型旅游资源开发方式本质上是一条低层次重复性的数量扩张的发展道路,造成旅游资源的严重破坏和旅游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一是低水平。有的地方旅游业缺乏总体规划,造成旅游资源开发存在特色定位不明,景区功能不清,资源开发失控。设施建设失衡等问题;有的地方对人文旅游资源的开发缺乏对民族。地域文化的深入考察,不少地区的人造景观粗制滥造,杂乱无章。例如平武白马藏寨景区,山门左侧建了一座高高耸立的长颈鹿塑像,右边是一个现代加油站,这二者与整个景观和气氛极不协调,与白马人的文化生态环境格格不入[5]。二是破坏性。有的旅游区的政府和企业为了本地和集体的利益,不顾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的实际承受能力,采取掠夺式的开发经营方式,以获取局部的短期的利益;有的把风景区当作野外游乐场和吃喝玩乐综合体“进行开发,结果造成风景自然度。美感度和灵感度的下降,原貌严重受损,使那些传世数千年的风景区遭到破坏;有的景点所建的高层建筑。宾馆。发廊。桑拿等设施,往往与风景格调不和谐,破坏了景区的文化氛围。三是重复性。以九寨沟。黄龙旅游线上汶川。茂县。松潘。红原。理县等6县为例,在旅游资源开发上存在着随意开发。重复建设的问题。九黄线上的自然景区,无论是叠溪一松坪沟。大录神仙池;还是卡龙。牟尼沟等景区,如果单就某一个具体景区而言,都可以说美不胜收,但由于这些景区在地质地貌。海拔气候。自然风光。动植物资源方面与九寨。黄龙基本类似,属于同质性旅游资源,这些景区(点)既不及九寨沟。黄龙那样精美。典型,与著名,又与九寨沟。黄龙相距不远,重复开发这些景区(点)的结果是分流客源,分割市场,加剧竞争,浪费投资。

四川旅游资源开发方式要吸取粗放型开发的教训,走出粗放型开发的误区,实现由粗放型向精细化的转变。一要打造精品。克服县县搞开发。乡乡抓旅游的现象,认真贯彻四川省委。省政府关于培育旅游支柱产业的决定,重视和加强以品牌为主的旅游资源开发进程,树立大旅游观念,努力使旅游资源开发向规模化。精品化方向迈进,培育旅游龙头景区和拳头产品。二要丰富内涵。在不增加或基本不增加景点和景区外延的情况下,以艺术文学。民俗。建筑。宗教。政治等文化因素为内涵,对原有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进行再开发,这既是旅游资源文化内涵

深层次挖掘的过程,也是旅游产品的更新过程和深层加工过程。以甘孜州为例,甘孜州是藏族传统三大区域(卫藏。安多。康区)之一_康区的核心和藏族三大古文化中心,是川滇藏三省区联手打造的中国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的核心区,自古为茶马古道“的中心,是英雄格萨尔王的故里[6],要深入挖掘康巴文化内涵,推出民风民俗之旅。民间节庆之旅等特色旅游线路,做好康巴狂欢节“。国际赛马节“等大型节庆活动,打造康定情歌。茶马古道。格萨尔故里。德格印经院。丹巴古碉藏寨。泸定铁索桥六大文化旅游品牌。三是关注细节。细节决定成败。四川一些景区(点)给外地游客留下不好的印象,并不是景区资源不吸引人,而是人性化考虑不够,对细节关注不够,引起了游客反感,破坏景区形象。要按照旅游星级厕所标准新建和改造好景区(点)厕所,解决好景区(点)厕所的水源和排污问题;要建好景区(点)游道。桥亭和休息凳椅,让游客既能安全游览观光,又能适时休息调整;要完善旅游标识和警示标牌,方便游客游览和提示游客遵守相关规定;要建设无障碍通道和各种紧急救援机制,方便残疾人旅游,妥善处理各种突发事件,真正把四川旅游区建成文明安全旅游区。

[1][2]下一页

论转变旅游资源开发方式【2932字】:http://www.youerw.com/guanli/lunwen_176784.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