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管理论文 >

浅谈文旅融合背景下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課程体系构建【5673字】

时间:2023-06-15 20:27来源:毕业论文
浅谈文旅融合背景下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課程体系构建【5673字】

浅谈文旅融合背景下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高水平文旅人才是文旅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十四五“时期,文旅业发展迈上快


浅谈文旅融合背景下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高水平文旅人才是文旅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十四五“时期,文旅业发展迈上快车道“,各地正大力发展文旅经济,积极融入医疗美容。体育健身。食疗养生。夜间经济,以及整合区域文化资源转化为文旅发展新动能。

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作为论文网培养文旅人才的重要专业,必须结合当前文旅业出现的新业态。新特点,根据职业技能水平标准和国家专业教学标准,以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文旅人才为准则,修订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加强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才能真正提高文旅人才培养的质量,满足文旅业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要。目前各职业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大多未能实现高职人才培养与文旅新业态发展的需求对接,在课程体系上未能实现与文旅新业态的契合,因此,以课程体系重构为切入点,推进高职人才培养与文旅产业发展需求的对接至关重要。

一。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重构的必要性

课程体系是专业人才培养核心中的核心,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达成的重要基石,关系到专业知识结构的组合,关系到培养什么样的人。建设科学的课程体系不仅是学科和专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凸显专业特色的重要路径,同时也是培养学生知识。能力与素养,确保学生提高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文化旅游产业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是转型发展的重要动能,需要高职院校供给充足的高素质文旅人才以支撑发展。旅游+文化“延伸了产业链,促进旅游业新产品。新业态不断涌现,旅游产品更强调游客的体验性和以文化人的育人功能。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应以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人才培养思想为指导,将文旅业最新技术要求和岗位需求融入课程教学,确保课程内容的前沿性和职业性,并注重在实践教学环节融入地方特色文旅资源,形成专业特色和错位竞争优势。调查显示,当前高职旅游人才培养不能体现旅游+文化“的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主要表现在显性能力中的待人接物的礼节礼貌。人际关系处理。专业基础知识及隐性能力中的外向特征。品质及对职业成就的动机等方面与企业岗位要求有较大差距。因此,高职院校要契合文旅业对专业人才的新要求,就必须强化在文旅融合背景下重构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

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随着智慧旅游。媒介旅游。康养旅游。博物文旅及非遗游等文旅新业态的出现,文旅业对旅游从业人员的要求变得越来越高,而高职院校供给文旅人才总量不足。规格不符,导致文旅融合发展的人才支撑不够等问题成为困扰行业发展的痛点“。

(一)培养目标不明确

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是决定专业发展方向的标杆,是人才培养方案最基础和最核心的部分。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当与文旅业的需求相适应,注重提高院校与各类文旅企业的有效对接,根据文旅业发展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设定旅游人才培养目标。

调研发现,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及就业面向依然是围绕着酒店。中高端餐饮业。旅行社。旅游景区等四个就业方向的传统岗位,而针对目前文旅业出现的新业态所涉及的相关工作岗位没有同步匹配。特别是随着文旅行业的发展成熟,现在旅游管理专业和酒店管理专业已明确区分,而且数字文旅进入了探索和推广期,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应有针对性地设置相关课程和课程培养指向。如数字文旅专员。夜游经济运营管理专员。旅游演艺策划专员。文化会展咨询专员等岗位,由于在学校接触这方面的内容比较少,所以一到社会上学生完全不能胜任这些岗位,更达不到旅游企业的用人要求,造成学用脱节现象。

(二)专业特色不突出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同质化与地方文旅业差异化发展对特色人才的需求不匹配。目前部分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依然是以旅游。酒店。景区为专业建设方向,在课程设置上存在雷同现象,专业建设和打造缺乏文旅融合特色。一方面文旅新业态不断出现,另一方面传统培养方式对夜游经济。旅游演艺。文化会展等新兴产业及业态人才等相关方向的人才培养不够重视,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仍然以传统老“课程为主,不注意结合地方文旅特点开设特色课程,导致专业人才不具特色,难以满足地方文旅业对人才的需求。例如,以夜间经济为例,很多旅游城市在夜游产品内容创意和设计方面缺乏人才,具备从夜游引爆产品到打造周边业态整体运营经验的操盘手更是凤毛麟角,地方夜间经济等课程融入课程体系的较少,且此类课程在实践教学环节没有深度融入地方特色资源,难以打造差异化课程特色和形成地方特色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三)课程资源库不足

课程资源是课程实施的基础,是学校和教师进行教育教学的支撑。首先,目前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仍是以线下课程为主,线上课程还是比较匮乏的。如在重庆高校开放课程平台。超星数字图书馆等网站上有旅游概论旅游市场营销旅游客源国概况旅行社经营管理等部分旅游类课程资源,但随着文旅新业态的出现,涉及研学旅行。定制旅行。智慧旅游。数字文旅等方面的课程就比较少。其次,线上的相关课程未必符合教师教育教学的需要。因为开发线上课程资源具有时滞性,但是随着旅游业的持续发展以及旅游+“等旅游新业态的出现,有些课程已经跟不上时代的要求。再次,线上课程资源库缺乏有效对接。很多高校课程资源库一般以理事单位等会员形式开放,而很多高职院校因合作层次低或因合作成本等原因,接入可获得性资源较少,特别是一些国内高水平高校的课程资源库。高水平旅游职业培训机构及国内外合作的教学资源等业务没有实现有序衔接。

(四)双师型教师短缺

双师型师资队伍是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关键。双师型教师是指在职业教育领域的专任教师既能进行专业理论教学,又能开展专业实践指导的双面手“或多面手“。持双证“(教师资格证+职称证书或技能证书)的教师不能称为严格意义上的双师“。即使部分专任教师通过产教合作。校企合作或人才培养联盟等方式获得企业出具的挂职锻炼证明,但如果不是真正从事企业岗位实践工作,而只是把企业兼职当成走过场“,这样的双师“也缺乏真实企业工作经验,也不是真正意义上拥有理论教育能力与实践技能的双师“。高职旅游管理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在文旅融合背景下,文旅新业态不断涌现,会出现很多的知识或专业跨界与创新,对旅游管理专业的任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具备真正意义上的双师“难以把行业最新的东西反哺到课堂中来,也没有办法分享前沿知识和技能,引起学生共鸣或让学生热爱自己的行业。

(五)实训设施不完善

育训结合方能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高素质技术技能的劳动者。实训设施是学生技能培养和能力提升的重要平台,是实现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障。由于旅游管理专业是培养旅游+管理“的双知识跨度的专业人才,所以旅游管理专业实训设施建设不像中餐实训室。酒吧与酒水实训室等资源立体性明显,呈现方式独特,而是显性+隐性技能培养,所以旅游管理专业实训设施建设一直存在难题。

一是专业实训室资源数量有限。调研发现,大部分职业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专属的实训室一般在2~4个(3D模拟实训室。旅游电子商务实训室。旅游信息软件一体化实训室等),总体上呈现出实训室数量少。种类不够丰富。实训资源有限的情况。二是实训室的科技性呈现落伍的状态。如3D模拟实训室。旅行社计调实训室在建的时候属国内一流,但是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这些实训设施在3~5年之后就会落伍,须及时进行技术更新。三是实训设备或资源难以保障实训质量。如夜间旅游或户外旅游实训难以固定和落实,导致相应的实训项目只能进行PPT模拟。四是实训设施难以满足产“教“融合。很多生产性实训设施既要承担学校教学实训任务,还要开展经营性或生产性任务,有时实训设施或实训室还需承担职业培训或技能比赛,进一步压缩了产“教“时间,难以保障学生专业实训效果。

三。重构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路径

在后疫情时代,文旅业岗位变革和人才需求调整较大,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应在适应文旅业发展需求和市场发展的基础上,遵循专业与产业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的原则构建专业课程体系,并依据文旅业发展动态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不断完善专业教学诊断和改进策略,实现文旅人才精准供给。

(一)明确培养目标

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学生培养的基本方向,是高职院校专业课程教学活动的指南。高职院校应对接产业发展和文旅业态与消费需求变化,重新确立知识。能力复合跨界的文旅融合型旅游管理人才培养目标,以适应文旅业新变化。新岗位。新业态的新需求。

第一,专业人才培养应与文旅人才市场达到供需平衡。按市场需求确定培养人才规格,才能提高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市场适配性。第二,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要与文旅产业紧密相连,只有在匹配文旅业的需求基础上,才能为文旅产业发展提供更好的服务。如针对智慧文旅时代出现的新岗位,包括OTA(线上旅行社操作)。新媒体运营。旅游线路规划。旅游开发创意等,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在设置时要顾及新岗位能力要求,只有随着文旅产业的发展不断调整课程的设置,才能培养出市场所需要的文旅人才。三是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要结合地方文旅企业的实际工作要求进行调整,从而提高旅游管理专业人才与企业的适配性,更好地服务地方文旅业。

(二)凸显专业特色

高职院校应该找准专业定位,结合本校优势资源,突出专业亮点特色,培养有竞争力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当下,如何办出自己的特色,形成自身的专业优势与品牌是旅游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建设急需思考的问题,而课程体系建设与教学模式探索是形成专业特色的重要实施路径。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是一个综合性强的专业,需要通过校企联合。产教融合等方式,提高学生面对未来职业岗位的综合能力。特别是部分专业核心课程要充分吸纳企业师资力量,发挥企业主体育人作用,构建以能力为本。以行业需求为导向的应用型特色化人才培养模式。例如,重庆旅游职业根据自己的办学特色对专业进行分方向培养,旅游管理专业利用学校的非遗传承中心为实训基地,融入非遗文化系列课程,充分利用地方性非物质文化资源优势,丰富旅游专业的文化课程内涵,制订学校五有人才“培养标准,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专业。此外,重庆旅游职业旅游管理专业通过人才联盟驱动育人新机制,与重庆文旅委。重庆导游协会。17家文旅头部企业组建旅游人才培养联盟“,共建人才孵化基地。赛教项目。企业订制课程,实现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质量双提升。因此,重构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对于其提升办学质量,有效服务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探索特色专业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三)丰富课程资源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决定着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倾向。旅游业从注重旅行社运营。旅游理论。景区开发。星级酒店。旅游外语,到聚焦旅游集团化。定制旅游。智慧旅游。目的地综合提升等,再到现在的民宿。研学。文旅融合。数字文旅等,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资源也应随着文旅业的变革进行补充。更新,特别是线上教学课程资源涵盖范围和种类数更需不断拓展。

一是将传统旅游知识入门型向文旅融合型能力转变,打破依靠单一课程资源与课程架构的教学旧体系,构建与技术迭代相对应的校内+校外+平台“课程资源及模块化课程设置的新体系。二是高职院校在建立或获取线下及线上课程资源时,应考虑课程设置与岗位工作对接。课程内容与行业发展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以实现课程育人的目标。三是学校应扎实推进旅游管理专业建设,加大课程教学改革创新力度,紧贴岗位实际工作过程,开发自家优质的教学资源。例如,将历史人文知识以一种较为轻松。娱乐的方式展现在用户面前是未来文旅人才必备技能之一。

(四)加强双师“培养

教师是知识传递和技能传承的发起者,是专业人才培养的承担者。高职院校双师“队伍建设应按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等文件要求落实师资队伍建设,职业院校教师技能教学水平的提升才有可能。要实现文旅业高质量发展就必须要有高质量的文旅人才作为支撑,而双师型“教师队伍在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中起着关键作用。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可利用校企合作的契机,把专业教师真正派到企业生产一线进行挂职锻炼,提高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同时职业院校还应完善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机制及健全激励机制,要求培养出来的旅游管理专业教师既有相关行业的实际工作经验又有教师资格,既有理论教学经验又有实践教学经验,既有专业操作能力又有科研创新能力。同时,旅游是一个社会科学,需要教师把文旅业最前沿的知识和技能带到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主动掌握专业知识。因此,高职院校双师“队伍建设关键在于校企共育和互聘,这对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水平。高团队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来说尤为重要。

(五)完善实训设施

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完善实训设施,落实管理制度,这不仅是课程实施的重要依托,也是促进旅游管理专业教学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

高职院校可根据旅游管理人才培养需要和实训室的特点,一是错峰使用实训室或设施,提高实训室的利用率;二是从长远角度出发,做好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规划和设计工作,合理规划实训室的产学研赛“功能,增强实训设备配置的前瞻性,满足实训教学的需要;三是实现实训室管理网络化,全面推行实训室规章制度上墙,明确实训室管理人员的相关职责,做好实训设备的备案“使用。维修与管理工作;四是在深化校企合作的基础上,寻求一些经营管理经验先进。经济状况良好的旅游企业,签订合作办学协议,校企共建实训基地,让学生体验真实的工作环境,提高学生实践操作的水平。

文化和旅游业的跨界融合催生众多新业态,带来了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也对文旅人才质量提出了新要求。因此,高职院校应加强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从重构课程体系入手,解决文化+旅游+科技“时代文旅人才培养规格问题,解决课程结构与文旅融合型文旅人才技能脱节问题,不断提升文旅人才培养的适应性,从而切实提高文旅人才的培养质量,满足文旅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浅谈文旅融合背景下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浅谈文旅融合背景下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課程体系构建【5673字】:http://www.youerw.com/guanli/lunwen_177129.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