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管理论文 >

卓克基地区土司文化与旅游发展【9933字】

时间:2023-06-17 08:50来源:毕业论文
卓克基地区土司文化与旅游发展【9933字】

卓克基地区土司文化与旅游发展

[摘要卓克基土司是四川藏区著名嘉绒十八土司“之一,也是四土“的主要部分。在长达600多年土司的统治下,由于自然


卓克基地区土司文化与旅游发展

[摘要卓克基土司是四川藏区著名嘉绒十八土司“之一,也是四土“的主要部分。在长达600多年土司的统治下,由于自然与人文环境的特点,卓克基地区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土司文化,其主要内容有:以土司官寨为代表的建筑文化。具有地域特色的宗教文化活动和独特的民间歌舞――论文网四土锅庄。虽然土司制度不存在了,但土司文化在卓克基地区还广泛地存在着,并成为了民族文化旅游发展的重要资源。通过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保护和发展卓克基土司文化;大力促进土司文化旅游商品的开发;开发民族节庆旅游,增强游客的参与性。互动性和娱乐性,有利于提升卓克基地区民族文化旅游产品的竞争实力和加强对民族文化的保护。

[关键字四川;卓克基地区;土司文化;民族旅游;旅游发展

中图分类号:C9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391(2012)05―0030―07

基金项目: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西部区域文化研究中心资助项目(XBYJC201004);西南民族大学重点科研项目(10SZD006)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马廷中(1964-),男,西南民族大学旅游与历史文化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少数民族文化与民族旅游发展的研究。四川成都610041

四川阿坝卓克基地区,在1951年以前处于土司统治之下,是四川藏区著名嘉绒十八土司“之一,也是四土“①的主要部分。在长达600多年土司的统治下,由于自然与人文环境的特点,卓克基地区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土司文化。这种文化既是嘉绒藏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与其他嘉绒地区的文化有所不同。本文简要介绍卓克基土司的沿革。土司文化的主要内容及其对卓克基地区旅游发展的促进作用。

一。卓克基土司的沿革

卓克基,部分史书亦称为卓克采“,是嘉绒藏语的汉语音译,意为像桌子一样的地方“,来源于卓克基土司官寨所处的台地地貌。1286年以前,卓克基地区属于梭磨土司管辖之地。1286年(元朝至元二十三年),卓克基的头人们经过商量,决定迎请一位吐蕃藏王后裔来当首领,因此他们派人到梭磨日迦查完磐提出要求,迎请他的一位儿子赴卓克基任职。日迦查完磐同意,由老三斯宕崩到卓克基任职。从此,卓克基的敬称叫卓克采斯宕莫宗“。他就是卓克基土司的始祖。该土司自1286年始祖斯宕崩任其地土官,世代传袭至解放时止,卓克基土司家族繁衍了17代,分别是:斯宕崩。生格尔甲。南卡乓。严尔甲。甲尕尔乓。泽旺恒周。萨斯扎渣西乓。耿嘎汪尔甲。嘉嘎尔布目。三郎纳木吉。雍忠纳木。格西乓。仁青旺母(是该土司世袭中唯一的一位女土司)。恩波三郎。钦日阿斯丹碧日迦木措(又名泽旺斯碧尼玛)。三郎泽郎(又名索观瀛)。泽旺彭措(又名索国坤)。[1](P。179-181)

1748年(乾隆十三年),卓克基第九任土司嘉嘎尔布目奉清朝中央政府令,出兵协助清军攻打大小金川土司,立下战功,被授封为长官司,次年清廷颁给长官司印信号纸。乾隆三十八年又加赏顶戴花翎。从此,卓克基土司的实力逐步发展起来,经过后续几任土司的不懈努力,最终成为了川西北地区著名的嘉绒十八土司之一。

在清代,卓克基属杂谷直隶厅辖,位于厅治西540里。清嘉庆年间的境域为全境东西距190里,南北距570里。东至麻米桥与梭磨土司交界60里,西至马尔康与松岗交界51里,又西转至纳足沟与党坝土司交界为130里;南至小金与懋功直隶厅交界210里,北至果罗克今青海省果洛州界360里;约5000平方公里面积(指当时辖地。民国年间有大变动)。[1](P。184)其领地大小大约是松岗。党坝。梭磨三个土司领地的总和,包括现在的马尔康县卓克基乡。本真乡。大藏乡。龙尔甲乡。日布乡。草登乡。达维乡部分地区及阿坝县两河口以下至马尔康县境的大片草地。

民国以后,卓克基土司在版图和名义上统归于四川省理县,但其内部仍实行世袭的土司制度,对省县政府不缴粮。不纳税。不进贡,完全是各自为政。20世纪三。四十年代,土司索观瀛实力强大,其声望如日中天,威镇四方,达到了权势顶峰,与松岗。梭磨。党坝土司并驾齐驱,合称四土“。后来,四土“成为居住在马尔康境内嘉绒藏族的代称。

卓克基土司原辖三个垄巴(农区)及一个木旭(牧区),三个垄巴是都甫旭鸠。茶堡。四大坝。木旭有六个部落:绒日。查龙。斯迦窝。查日玛。希佐。日阿木多。大小寨共47个,其中各寨子户数多少不一,大的有百余户,小则二。三十户。土司官寨(衙门)设在卓克基镇。据解放初统计,境内居民2807户,11967人,其中藏族2532户,11572人,汉族212户,275人,回族63户,120人。[2](P。39)

二。卓克基土司文化的主要内容

对于土司文化的涵义,学术界有一定的研究,刘强。卫光辉等人在研究云南土司文化时,提出了土司文化的涵义,即:土司文化是生活在云南境内的少数民族在进入封建社会后在土司制度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文化,是边疆各民族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可以分为两大类:有形文化和无形文化。有形文化包括土司的文化遗迹。历史文物。民居建筑。服饰。饮食。民族乐器。歌舞道具。宗教器物。交际礼品。工艺产品。生活用具。生产工具等;无形文化包括土司的神话传说。史传谣谚。故事寓言。音乐舞蹈。节庆活动。民间习俗。人生礼仪。宗教祭典。习惯法规等。[3](P。31)

根据这个涵义,我们认为:卓克基地区的土司文化是生活在卓克基地区的各民族人民在土司制度下,在600多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卓克基土司文化是嘉绒藏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与其他地区的嘉绒文化相比,又有其自己的特点。在本文中,我们将卓克基土司文化中具有本地特色的内容概括为如下三个方面:

(一)以土司官寨为代表的建筑文化

土司官寨,即土司官衙。卓克基土司共有六处小官寨和一个大官寨,小官寨为土司巡视各地时的临时住所,大官寨(也被称为母官寨)是土司及其家人日常生活的地方,是土司领地内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同时也是土司权力和地位的象征。[4](P。107)在卓克基土司官寨中,最能体现其建筑文化的是大官寨,也就是一般所说的卓克基土司官寨。始建于1918年的卓克基土司官寨位于卓克基乡西索村,为坐北朝南的建筑,是由土司索观瀛亲自创意设计并组织修建的。官寨于1936年被大火烧毁,1938年重建。对于官寨的建筑情况,国民党理县县长米珍于1944年4月8日在出巡四土日记中进行了描述:索之官寨系一口“字形,高五层,外墙为石砌,内部纯为木料做成,中有天井。最下层为储存不重要物品及官寨念经和尚烧茶厨;二层为汉人客堂和上班头人所住及储存粮食之所;三层为索土司本人和儿媳所住及夷土客堂;四层五层皆经堂。其客厅,一连三间,中一间最大,三间悬字画及名人照片甚多,官寨规模最大,而(且)较有汉人居室定象者,四土中唯此一处。[2](P。42)

土司官寨体现了嘉绒藏族的建筑文化,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建筑材料的使用。官寨的建筑材料主要是青石。黄泥和木材,而这三者恰是嘉绒藏族最主要的建筑材料;二是官寨建筑主楼各房间使用的功能安排。从房屋功能的使用上,嘉绒藏族都是底层为畜圈,中层为客房及住房。厨房和储藏屋,上层为经堂和晾晒收获的庄稼的地方。而官寨建筑主楼用石墙隔成大小不等的63间屋,其中,小房间53间。大经堂2间。侧厢4间。大客厅1间。厨房3间。一楼天井为集体活动场所,周围房间为马圈和土司家役住房;二楼设有厨房和土兵住房,并设有一间大客厅和一个大经堂;三楼是土司及家眷住房,并设有库房和厨房,还设有大经堂,经堂层高与四楼贯通,变成通高两层的高度,回廊与南面二楼平屋顶相通,便于晾晒物品及开展各种活动。四层其余房间为黄教。红教。黑教僧众住房。整个房屋只有一个大门进出,这也是继承了嘉绒藏族为预防盗匪一门关而人畜财物安全的设计理念。三是官寨的总体布局充分展示了嘉绒藏族的居住文化。从军事防御的碉楼到经堂,从土司用房到士兵及差役用房,相互间由木质楼梯上下连通,用回廊左右贯通,成为一门之内的自由大地。

官寨也具有汉族建筑文化特色:官寨坐北朝南,布局仿汉式四合院,正厅和厢房每层的走廊都仿汉式栏杆以及花格窗。官寨建筑大都体现明。清汉式建筑艺术特色。因此,官寨具有嘉绒藏族建筑文化特色,又有汉族建筑文化特点,是汉藏建筑文化融为一体的典型,藏式重檐。汉式飞檐斗拱,藏式泥土盖屋面。汉式青瓦盖房顶,藏式格窗。汉式玻璃窗,藏式房间布局。汉式柱式回廊环绕天井,主体材料以土石木为主,同时辅以青砖筑女儿墙。官寨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被誉为东方建筑史上的一颗明珠“,同时也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P。592,602-603)

(二)具有地域特色的宗教文化活动

卓克基地区的藏族在宗教信仰上信奉藏传佛教,又信奉苯教,而在藏传佛教中,又主要是信奉黄教。在众多的寺庙中,每个寺庙每年都有各种各样的宗教活动,比较著名的是为期十天的斯古仁钦莫“(修福大法会,有的资料上也写成斯古仁钦波“),这是大型的祭典法会,又是纪念节日,以庆祝皇帝颁赐给土司官职及印信号纸。在这十天的活动中,以九月二十六日这天的活动最隆重。节日期间,土司和头人们穿戴皇帝赐予的官帽及袭衣,百姓也穿着节日的盛装。举行的活动主要有杂技。耍狮子。跳锅庄等表演活动。

建德?东周所著的索观瀛传中,记载了土司索观瀛时期所举行的斯古仁钦莫“活动中九月二十六日庆典的盛况。[2](P。94-96)

当天清晨,卓克基是一派节日的气氛,身着袈裟的喇嘛和尚在寺庙。经堂中朗朗诵经,而穿着节日盛装的人们从四面八方云集到卓克基大坝,那些老人或妇女摘帽脱鞋,两手合掌,在临时搭起的神龛下,有的跪下叩头,有的爬在地下磕长头。当隆隆的礼炮声响起,人们自觉地挤在大坝周围,站的站着,坐的坐着,而大多数则跪在地上。

上午十点左右,在鸣锣。唢呐和诵经声中,作为卓土至高无上的索观瀛土司,昂然就座在大华盖下的台子上。他头戴皇帝赐予卓土的嵌宝花翎,身穿貂鼠锦袍,腰系镀金狮子带,带子挂金。银荷包和松龙文宝剑;脚穿又肥又厚的船形的蒙古族的千层底鞋。在鼻梁上架着白金脚宽边眼镜,腋下夹着一根琥珀镶头的橡木棍。在三响礼炮之后,管家和头人们以官位大小缓缓走向土司敬献象征吉祥的哈达,然后又是三响礼炮。这些官员在土司坐台下,以官阶大小坐成两排。而百姓们仍静静地坐在官员们的周围,只有值勤的科巴。当差的百姓在忙碌着。

在热闹的诵经声和唢呐声中,说客师在叙述着吉祥美妙的祝敬词,厨师官领着一行着装艳丽的姑娘们向索观瀛及其下属敬献蕨麻(人生果)。酥油汤和鲜奶茶。与此同时,两名小和尚手持长把鼓和铃子出场跳神,接着喇嘛们出场站成两排诵经,又吹唢呐又吹大号又敲钹;其中一位德高望重的喇嘛走上去,恭恭敬敬地拱手向土司及其下属敬神果(经喇嘛诵经后吹呼过的糌粑坨坨)。神水。神酒,以示消灾灭祸,求得幸福吉祥。

约两个小时的隆重活动后,又鸣放三响礼炮,表示一项重要仪式结束。奴仆。佣人们把土司。土妇挽扶着回屋休息。

下午四时左右,首先由卓克基十二户土司科巴表演精彩的节目。节目有耍狮子龙灯。杂技。古代武士舞(当地藏民叫它德尔布斯“)等等。然后是百姓们跳起欢快的锅庄。这个锅庄舞的情况,庄学本先生在羌戎考察记中加以了描述,他写道:参加跳锅庄的男女有40人,参观热闹的有200人,土司的大天井中非常热闹,土司夫妇也坐在一层楼上俯观。最先跳的是一种古武士式的锅庄,参加的都是男子,戴了簪雉翎的硬盔,穿着花布的甲袍,背悬铜铃。为首的执弓箭,其余均手执长剑。为首的是一老者,先歌而踯足,从者也随之高歌踯足,他们似乎在战场上作战。这大概是一种提倡尚武的锅庄,其由来很古,现在只有卓克基还未失传,但不久也许会成绝响。[6](P。95)

(三)独特的民间歌舞――四土锅庄

四土锅庄“原名嘉绒锅庄“,其历史悠久,在清朝乾隆年间就已经成为了马尔康地区的传统节目。它是嘉绒藏族人民喜欢的一种群众化。大众性的民间歌舞,在节日。婚礼。集会时都要举行,是嘉绒藏族文化艺术中的瑰宝。1。四土锅庄的特点

四土锅庄“在藏族舞蹈中独树一帜,可以与康巴锅庄“。巴塘弦子“。西藏踢踏“媲美。它具有形式独特多样,舞风别致典雅。歌词优美动听。舞姿豪迈庄重洒脱,步法多变敏捷,丰富多彩,富有感染力的特征。动作上有踏步。下腰。顺摆。含胸。下蹲。屈膝。横踏。前后扯步。拉手甩袖等动律。

四土锅庄“的另一特点是男与女的舞步动作有明显的区别。男舞者甩袖舞手动作大,舞姿豪迈矫健洒脱,脚步跨度大,落地有力,脚步落地时自然形成有节奏的踏步声;女舞者甩袖舞动作小,舞姿端庄沉稳。含蓄典雅,脚步跨度小,合拍而轻踏,与男舞者形成鲜明的动作对比。

四土锅庄“舞的形式主要以圆圈,就是男女手牵手或男性在前女性在后围圈踏舞。中间燃烧火堆,这火堆象征着希望和光明。中间又摆放着数坛青稞酒,这体现了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围圈欢跳表示这个民族相互间的团结和睦永不分离之含意。四土锅庄“还有一种形式,就是男女分别排成两行对站,边唱边跳,多以对歌为主。

2。四土锅庄的类型

四土锅庄“分为两大类,即,甲清尕和阿基尕,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大锅庄和小锅庄。

甲清尕“(俗称大锅庄),是古时专为土司头人举办各种庆祝活动时的盛会锅庄“舞。如过藏历年。办喜事。建新房,接送上层人物及贵客时跳甲清尕“。庄学本先生在羌戎考察记中对大锅庄作了如是介绍:接着就是15个男子15个女子歌舞。为首的男子执马铃一串,领导全队。参加跳舞的男子,是一色的黑大领衣,红束腰带,皮靴缠帕,长的衣袖直拖到地上;女子也一律穿豆沙色的长袍长裙,皮靴缠帕,发辫上还缀着细小的珊瑚珠。这是四土出名的大锅庄,只有在土司及贵人前才能举行的。他们的动作整齐文雅极了,有如柔软体操。歌声亦不激不昂,和平悦耳。歌词是完全用庆祝吉利和歌功颂德之语连串而成。一阕终了,席地趺坐,各人于襟中出木碗一个,由署里的当差提了酒桶,每人分酒一碗,饮毕,起来再跳。“[6](P。95)

甲清尕“有固定的程序和严格的统一要求。表演时,上层人物及家属分主次坐于正台上,群众围场而坐。场坝中央燃起数堆火,火堆周围放着数坛青稞酒(俗称咂酒),各酒坛口放上6-7根打通内结形成吸管的细竹作为吸酒器(俗称咂酒竿),而且各坛口上放几根洁白的哈达“,以示盛会的隆重。正中的一酒坛口上还要放铜铸成的锅庄“舞乐器――串铃,以备跳舞时用。

甲清尕“开始前,要举行咂酒开坛仪式。首先得请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只能是男性)开坛祝酒,开坛时,开坛者先从正中一口坛中用两根竹吸管竿夹出数粒酒麸抛向天空,以示祭神灵;又从头一坛中夹出同样的酒麸洒出,以示祭山神。家神;最后从末尾一坛中夹出的酒麸洒在地面,以示祭亡灵。然后,恭请宾客饮酒,接着便是四土锅庄“舞的开始,首先也要选出能歌善舞。德高望重或者祖传为土司跳舞的差役者领舞(只限男性),他手拿串铃口唱手摇,后面就先男后女。论资排辈依次手牵手围圈在火堆和咂酒周围。这时,土司手下的伦波“(即大头人)或大管家向领舞者敬酒。献哈达“,锅庄“在有节奏的铃声中庄重缓缓起舞,亦步亦趋,形似踱方步,随圈而踏,男唱女合。

甲清尕“舞开始时,首先要跳日丹不热让“的吉祥锅庄,中间就跳一些颂扬赞美性的舞,最后结束时要跳扎西得勒“(即吉祥如意)的祝福锅庄。这种前后呼应,中间不论的跳法一直流传至今。

阿基尕“(俗称小锅庄)的舞蹈动律。风格与甲清尕“相反。阿基尕“具有节奏欢快活泼,舞步骄健洒脱,音调优美柔和明朗的特点,其内容多以赞美颂扬物与事。花与鸟,以及青年男女高尚。纯洁的爱情为主,是嘉绒藏族青年男女最喜爱的民间歌舞。庄学本先生对小锅庄也有介绍:一待夕阳下山,暮色笼罩,土司也回去了,一弯新月悬挂在柳林上,他们的锅庄就由大而小,嗓音由婉转而变为高昂,跳舞由柔美而变为粗野,歌词也由歌功颂德而一变为俚歌情曲,词意间互相调弄,舞法时时演成包围,这时青年男女是如何的兴奋啊!他们借着酒性,借着夜色,借着新月,青春之火燃烧得如疯狂一样,有时他们直到天明,才停止歌唱。“[6](P。97)

阿基尕“的形式之一,就是男女分别排成两排,面对而站,男领舞手摇串铃,女领舞手持一花帕,双方都有节奏地摇串铃,挥舞花帕,跳起欢快的舞步,一问一答地对起歌来。这种形式,多含有爱情成份。

阿基尕“一般属群众自发娱乐性文艺活动,比甲清尕“自由。歌舞狂欢时,可以男女老少同乐,互敬咂酒,互献哈达,特别是嘉绒藏族群众性的传统节日――若木纽“(俗称看花节“)时,男女老少倾寨而出,到草坪上,到坝子里去狂歌狂舞,阿基尕“就成了必不可少的活动内容了。

3。四土锅庄的服饰

四土锅庄“的服饰也很特别,俗称锅庄服“,也就是说,只有在跳锅庄“舞时才穿戴的服装和首饰。锅庄服“分男女服饰,从特色上看,从色彩样式。布料选择。做工等都不一样,并很考究。

女式锅庄服“是专用五颜六色的彩绸和金银丝缎作衣裙,各色彩线缝制而成,服装样式是按照孔雀和大鹏鸟身上五彩斑斓的各色羽毛花纹图案而做成,其袖大身肥,起舞时,形如孔雀戏水。大鹏展翅,光彩照人。这种古老的锅庄服“等装戴式样,目前在马尔康部分地区还有保留。女舞者还佩戴有特色鲜明的装饰品,如佩戴金银铸制镶嵌珊瑚。松石珠的大耳坠子,金镶玉嵌的金银头花板,珊瑚。松石。玛瑙珠穿成的项链,金或银。象牙骨或玛瑙铸成或者雕刻的龙凤图案的手镯,金或银制间镶嵌珊瑚玛瑙等珍珠的戒指,金花或银花间镶嵌珍珠的花腰带。穿的服饰则是:内穿白绸镶花边衬衫,外穿氆氇呢边镶水獭皮衣服,下身还围百褶裙;脚穿红氆氇帮底为熟牛皮制成的藏靴,又叫皮夯,齐膝部用一尺多长的彩丝线花带作栓帮。

男式锅庄服“没有女式艳丽。复杂,但也有其独特的特点。布料一般是高级的印度呢“,西藏氆氇呢“,汉丝绸缎“做成,边镶水獭皮。式样袖大身肥,服用约一米长彩绸带扎栓。腰间挂有金或银上镶嵌珍珠制成的吊刀。腰包。打火链等装饰物。又戴博士帽“,狐皮帽“。四耳帽“。左耳戴金或银耳环,左手无名指同样戴戒指。脚穿红牛皮制成藏靴,齐膝部同样约一尺长花带栓扎,俗称藏靴花带。[7](P。224-232)三。土司文化与民族文化旅游的发展

作为民族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土司文化是民族文化旅游发展的重要产品,是旅游价值极高的旅游资源,它能赋予旅游目的地不同的精神内涵,增强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卓克基土司文化是600多年来卓克基地区的人们创造的,为卓克基地区旅游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旅游资源,对发展卓克基地区的民族文化旅游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土司文化有利于提升卓克基地区民族文化旅游产品的竞争实力和加强对民族文化的保护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不再是简单地欣赏自然风光,而更多的是要追求文化品位。增长见识和休闲娱乐。开发土司文化旅游产品不但提高了旅游的文化品位,也满足了现代旅游者求知。求善。求美的个性心理,在提高产品竞争力的同时,还可以创造社会效益。对于国内旅游者来说,卓克基地区的民族风情,可以让人感受到嘉绒藏族的文化多姿多彩的风貌,在游览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对于海外旅游者来说,能更深切地体会到中国民族地区的生活情状,使他们对异域风俗风情产生更大的兴趣,有机会接触中国的风土人情。民族文化和淳朴的民风,对中国的了解就更全面。

同时,卓克基土司文化的发展还有利于卓克基地区民族文化的保护。卓克基土司文化是卓克基地区的人民经过世世代代的创造。传承。淘汰而保留下来的,至今仍是他们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价值体系。民间信仰和民族精神,是民族的灵魂,如果我们割断了这个民族文化继承和发展的脉络,就破坏了民族的和谐和稳定。从土司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角度来看,没有土司文化,土司文化旅游开发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民族地区旅游业就不可能良好发展。土司文化旅游的发展,能够引导人们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保护民族文化。土司文化旅游推动了卓克基地区的经济建设,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该地区贫穷落后的面貌,使当地政府有资金采取相应的措施拯救濒临消失的民族文化。另外,土司文化旅游的发展也促使当地政府及有关部门对嘉绒藏族文化进行探索和整理,如对土司官寨和西索民居的修缮和保护。对锅庄舞的挖掘。对民族节日的开发,这些都有利于土司文化的保护和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积极开创和发掘卓克基土司文化,对于增强卓克基地区少数民族的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提高民族地位,推进民族思想文化传播交流和增进民族大团结等都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也能促使人们进一步了解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意识到传统民族文化的价值,激发他们对自己生活文化的自豪感和文化保护的自觉意识。

(二)保护和发展卓克基土司文化旅游资源的措施

首先,我们要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保护和发展卓克基土司文化。

可持续发展理论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协调与共存为发展宗旨,是土司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理论基础。可持续发展理论告诉我们,加强环境保护是人类进行任何活动都必须要坚持的原则。没有良好的生存环境,人类社会的一切活动都不可能开展。可持续旅游是一种理性旅游,旅游发展应体现持续性。共同性。公平性。参与性“,在强调发展的同时,更强调减少旅游对环境的影响。[8](P。174-175)我们应加强对卓克基地区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的保护,以保护为前提,将保护工作列在首位,并贯彻始终。贯彻可持续发展原则,强化对土司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首先要制定和完善相应的地方性法规,尤其是应该实施包括产权保护在内的有效的法律保护;然后是加大对旅游投资的审批和监督控制力度,旅游开发或其他项目的开发应先规划后开发,坚决防止破坏性开发,真正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文化效益的协调发展。

其次,大力促进土司文化旅游商品的开发。

土司文化旅游商品,是指旅游者在原土司地区购买的与旅游活动相关的实物性商品,如旅游纪念品。工艺品。土特产。日用品等。作为文化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司文化旅游商品是原土司地区民族文化和物质资源相结合的产物。如果充分利用卓克基土司文化资源,将其作为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成旅游商品,就会大大提高卓克基地区旅游经济中旅游购物的比例。这样,既宣传了独有的民族风情,让游客将文化带回家,扩大了影响,又增加了旅游收入。

卓克基土司文化旅游商品主要包括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色彩浓厚的旅游工艺品。民族服饰。土司美食和旅游宣传促销品等内容。可将建筑文化的代表土司官寨和西索民居进行设计生产,做成各种可拆装的微缩模型,不仅携带方便,而且具有艺术观赏和智力开发双重价值。可将具有民族特色的藏族服饰特别是锅庄服“进行开发,可供游客穿着照相,更可作为商品卖给喜欢这种服饰的游客。还可将四土锅庄舞蹈“拍成教学片,制作成光碟进行销售,可供游客带回家欣赏,还可仿照进行学习。旅游宣传促销品小巧美观。便于携带,不仅融自然风光。历史文化于一体,而且集宣传。收藏。纪念和通信等功能于一身,属于小投资。大回报的旅游商品。卓克基有关部门可以设计出版一系列旅游宣传促销品,如:卓克基旅游交通图。地方歌曲光碟。旅游纪念邮册。旅游明信片。旅游画册。旅游纸牌等。如此,不仅极大的丰富了旅游文化的内涵,还能深度挖掘卓克基的旅游资源。

第三,开发民族节庆旅游,增强游客的参与性。互动性和娱乐性。

作为嘉绒藏族地区的一部分,卓克基地区的藏族既有所有藏族都拥有的节日活动,如藏历新年。雪顿节等,又有该地区特有的节日庆祝活动,如斯古仁钦莫“。民族节庆旅游的开展,能够丰富旅游产品结构,增强旅游产品的参与性。娱乐性和体验性,满足广大旅游者度假休闲的需求,还能提高知名度。民族旅游节庆是一种融多元素于一体的综合性社会活动,对于提高地方知名度。改善投资环境。推动地方文化的交流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卓克基地区有关部门要进行多方位。高强度。大规模的宣传活动,将信息传递出去,使卓克基成为社会关注的中心;扩大旅游者对卓克基旅游信息的感知,改善客源结构,使越来越多的不同社会阶层。不同社会职业的人认识卓克基,了解卓克基,从而到卓克基来旅游;再者,通过独特的民族文化主题,在短时间内强化区域旅游形象,大大提高卓克基的知名度,提升旅游形象。民族节庆旅游活动围绕卓克基民族文化主题展开,是卓克基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民俗景观的一个盛会,促使人们对卓克基的民族历史。民族宗教。民族风情作细致的调查和研究,使旅游者了解卓克基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使旅游形象更丰富。更具体。

注释:

①四土,即松岗。党坝。梭磨和卓克基,组成现在的马尔康县。

参考文献:

[1]雀丹。嘉绒藏族史志[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5。

[2]建德?东周。马尔康县文史资料(第2集)?索观瀛传[G],1992。

[3]LiuQiang,WeiGuanghui。TheAncientandYoungTusiCultures[J]。Creation,2001,(8):31。

刘强,卫光辉。古老而又年轻的江外土司文化[J]。创造,2001,(8)。

[4]ChenXuezhi。ZhuokejiTusiandTusiguanzhai―OnSomeCharacteristicsofEthnicArchitectureintheJiarongTibetan[J]。TibetanStudies,1999,(1):107。

陈学志。卓克基土司及土司官寨――兼谈嘉绒藏族民族建筑的一些特点[J]。西藏研究,1999,(1)。

[5]四川省马尔康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马尔康县志[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

[6]庄学本。庄学本全集(上)[M]。北京:中华书局,2009。

[7]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马尔康县委员会。马尔康县文史资料(第1辑)?四土历史部分[G],1986。

[8]田金霞,余勇,姜红莹。湘西北少数民族文化与旅游发展研究[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8。

收稿日期:2012-03-21责任编辑:许瑶丽

卓克基地区土司文化与旅游发展

卓克基地区土司文化与旅游发展【9933字】:http://www.youerw.com/guanli/lunwen_177425.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