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探讨
一。富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
1。当前农村富余劳动力的素质结构状况。13亿人口中农村人口占64百分号,与城市居民比较,农民文化程度不高,科学文化素质较低。2000年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农村劳动者达到54。17百分号,即使到2005年小学以下仍占51论文网。34百分号,初中以下占90。3百分号,大专以上只占0。4百分号。在农村,劳动力受过专门技能训练的还不到20百分号。转移的劳动力中,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占当年转移总量的23百分号以上,初中文化程度达63百分号,高中。中专文化程度的比重达10百分号,大专文化程度的占0。7百分号,经过专业培训的劳动力比重为13百分号。可见农村劳动力素质在整体上是偏低,这将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速度和规模。
2。从富余劳动力的供给看,存在大量的富余劳动力供给。目前每年约有1000万左右的农村中小学毕业生因为不能升入高一级学校而回到家乡,一些中小学生因为缺乏生活技能,进城打工无门,搞二三产业无路,只好在家里闲着。
3。从城市对农村劳动力的需求看,不仅是数量越来越多,而且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即使在一些地方性的用人单位对用人的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也有一定的要求。根据劳动保障部培训司在京。津。穗等24个城市调查表明,用人单位对农民工的文化素质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在文化水平方面:80百分号的岗位要具备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其中20百分号以上岗位要求高中文化程度;在技能水平方面:80百分号的岗位要求达到初级以上的水平,其中13百分号具备中级职业资格,81百分号岗位需要熟练工人,从事电工。车工。架子工等90个工种人员必须获得职业资格证后才能上岗,用人单位需求劳动力已由普通型向技能型转变,由体力型向智力型转变,且劳动力报酬是普通工人的1-3倍。
二。制约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因素分析
1。影响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因素
①户籍制度。就业制度和社保制度。学术界许多学者都将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城乡隔离的户籍制度。就业制度和社保制度等看作是制约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关键因素或根本原因,以前除少数农民通过参军。提干。上大学有可能在城市工作以外,其他农民即使具备在城市从事二三产业的素质和能力,也无法越过户制度。就业制度的门槛。因此开出的药方是加快体制改革,消除制度障碍,尽快建立起适应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和流动的户籍制度。就业制度和社保制度。这种观点有一定的道理,而且也是当前必须抓紧解决的一个问题。
②信息不对称。信息鸿沟导致了城乡信息的知晓权,强化了农民生活的贫困。农村信息化建设滞后,一方面使农民无法迅速全面地得到完整准确的市场信息,另一方面农民自身的信息资源无法及时有效地传输给社会。这就必然使得农民外出就业受到严重影响。同时,也加剧了城市高素质劳动力的需求与农村高素质劳动力供给不足的矛盾,使农村劳动力就业技能缺乏的制约更为明显。
③劳动力素质低。由目前的农村富余劳动力素质构成状况可以看出,劳动力素质的确偏低。而农村劳动力素质的低下既制约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规模和速度,也制约了农村劳动力专业层次的提高。一方面,低素质的农民工“难以在劳动力市场上和下岗职工“相抗衡,必然失去在城市补缺的机会;另一方面,低素质使农村劳动力转移和经济周期的相关程度增大,因为缺少文化“的农民往往只能选择在建筑。运输等部门干体力活,一旦经济过热,则房地产升温。运输繁忙,农民工“的用武之地就会增多;反之,一旦经济萧条,民工回流“问题就会出现。
通过这三个主要因素的分析比较,前面两个因素是外生因素,通过一定的外部政策是可以解决的,尤其是近几年,为加快经济发展,国家和各地放政府有关部门不断改革户籍制度和就业制度,完善社保制度,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劳动力转移和流动的新政策措施。国家通过政策支持和资金支持的确解决了不少问题,在这些制度性障碍逐步得到消除的情况下,也就是这些外生因素得到改善的情况下,减少制约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应该从劳动者自身来看,而事实上,偏低的劳动力素质的确已经成为制约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内生因素,它才是根本原因。
2。劳动力素质偏低的直接后果
①农村劳动力难以接受现代农业科技知识,农业劳动生产率难以提高,致使广大农村的生产方式大多停留在传统的跟做模式上,农村劳动力完全退出传统农业生产的基础不稳。②由于劳动力素质偏低,影响了农业的深度和广度开发,妨碍了农业内部吸收和容纳更多劳动力。③由于劳动力素质偏低,农村劳动力只能实现低层次。不稳定的转移。近几年来,外出流动就业的农村劳动力数量在增加,但必须看到,由于自身素质的影响,他们转入非农产业从事的都是农产品的粗加工。商业饮食业,建筑业,服装业等技术含量不高的劳动密集型行业,而且大多数地区,绝大多数转入非农产业部门的劳动力,不敢完全摆脱农业,有相当多的季节性特点,农业转移的劳动力近60百分号具有兼业性,他们大多数人的就业并不稳定,这种不稳定的低层次转移,一旦受国家大的宏观经济环境影响,就很容易出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回流现象。
三。职业教育是提高劳动力素质的关键
1。职业教育是提高劳动力素质的根本。既然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是制约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数量,特别是层次提高的内在因素,发展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提高劳动力素质,应该是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增加劳动力有序供给的治本之策。应该说基础教育是十分重要和根本的。但在事实上,由于农村教育水平和资金的约束,基础教育是一项长期性的教育。而农村职业教育是一种以培养技能。解决就业。服务经济建设为目的的完成性教育,其性质和优势决定了它是提高转移劳动力素质的有效途径。一是作为服务机构能满足服务对象的各种需求,二是作为产品生产能力满足劳动力市场的需要,能随社会需求的变化而变化,能把农村劳动力负担变成为人力资源。三是职业教育可以使农民接受培训后就近在城乡结合部就业和创业,缓解劳动力压力。
2。当前应该做好的工作。①突出农村职业教育的战略地位,加强对职业教育发展的整体统筹规划。这是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的基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一项长期的任务,政府要在确保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通过立法的形式强化职业教育特别是农村职业教育的战略地位。②实行多种准入“,引导农民接受职业教育,这是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转移的主渠道。大批低素质的农村劳动力或大批农村初高中毕业生未经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直接进入劳动力市场,其根本原因是没有实行严格的就业准入制度。要通过这种准入来引导农村青少年接受职业教育,激励农民的教育消费,从动力机制上改变农民接受职业教育的态度。③开展不同形式的职业教育,满足农村劳动力不同层次的就业需求,这是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转移的关键。由于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低,且参差不齐,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层次多种多样,加之劳动力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及承担职业教育的能力各不相同,这就决定了我们发展职业教育不能千篇一律,应采取多种形式:一要抓好农村的义务教育;二要抓好职业学校的学历教育,提高农村职业教育的比重,扩大农村职业教育的办学规模;三要实行就业前的岗位培训;四要抓好职业教育中的扶贫助学工作,确保无能力接受职业教育的贫困学生在基金的扶持下完成学业。④加强对农村劳动力教育和培训后的就业指导,建立。健全就业服务体系。这是实现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的重要保障。
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探讨
對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探讨【2883字】:http://www.youerw.com/guanli/lunwen_1810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