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F323。3;F32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39-8114(2017)06-1187-05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7。06。049
Abstr论文网act:Accordingtothegeneralcharacteristicsofthefarmers′economicbehaviorinpoverty-strickenareas,analyzedtheimpactofthefarmers′economicbehaviorontheruralpovertyalleviationofscienceandtechnology。Todiscussfromtheperspectiveofpeasants′economicbehaviorofimplementationpathforaidingthepoorwithtechnologyselectionanddeterminationofthepovertyalleviationmodeofscienceandtechnology,discussedthemaincharacteristicsandproblemsthatshouldbepaidattentiontointheconcreteimplementationofthedevelopmentstrategyandadaptivestrategy,tostudiedthecorrespondingmodelofthetwostrategies,andgiventhecorrespondingpolicyrecommendations。
Keywords:peasants′economicbehavior;povertyalleviationofScienceandtechnology;developmentstrategy;adaptivestrategy;poverty-alleviatingmodel
?困是困扰发展中国家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一个难题,也是中国实现现代化所面临的重大挑战。科技扶贫作为一项重要扶贫战略,着力于引导广大贫困农民依靠科学。战胜迷信。摆脱贫困。走向富裕,具有重大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意义。
然而,通过对中国反贫困理论和实践历程的回顾和反思不难发现,以往无论是对贫困原因的思考,还是扶贫政策的制定,都忽视了一个最基本的事实,即人是生产力“的决定性因素,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都离不开人思想素质的提高。因此,通过分析农民经济行为,及农民对科技扶贫措施实施的行为反应,思考科技扶贫政策如何让农民受益,为科技扶贫路径研究提供了一个重要视角。
1贫困地区农民经济行为一般性特征及对科技扶贫的影响
农民经济行为是指农民为达到一定的经济目的所进行的经济活动。贫困地区由于商品经济不发达,农民的经济活动主要以解决温饱为目的,这使得他们的行为表现出较强的一致性和趋同性。
1。1贫困地区农民经济行为一般性特征
1。1。1新增收入中生活消费增长高于生产性投资
贫困农民由于长期生活水平较低,他们会将大部分的收入用于满足生活消费,无力将更多收入用于生产性投资,即便有增加投入的条件,也对扩大生产缺乏安全感和积极性。不难推断,当经济收入有所增加时,农民也会将增长收入的大部分用在生活领域,用于生产性投资的部分自然会相应地降低。
1。1。2生产经营的兼业化随着二。三产业的发展,为获得更好的效益,追求效用最大化“的农民会倾向于将资本。劳动力等生产性投资用于非农产业。但同时出于安全性考虑,他们把对土地的经营看作是抵御风险的最后一道屏障,不会轻易放弃对土地的生产经营,从而形成了一种兼业化的生产方式。农村青壮年农民由于拥有相对高质量的人力资本,在非农产业竞争中处于优势,因而他们有更强的兼业趋势。
1。1。3农业生产投资行为呈现短期性贫困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主要动机是通过传统的农业生产技术来实现粮食增产,投资行为主要以维持简单再生产而发生的当年生产费用的支出为主,例如购买种子。化肥。农药等的支出;对于一些种养周期较长。生产投入较大的农牧新品种,农民没有兴趣也无力开展。从农业劳动力的供给上看,农村劳动力的不足,致使农业生产只能局限于短周期。低投入。低劳动强度的农业领域,农业生产以解决最基本的生存问题为首要目标。
1。1。4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足贫困地区长期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以及根深蒂固的传统生产观念和生产模式,使得小农经济的封闭性在农民观念和行为习惯上留下了深刻烙印,让他们安于温饱,追求稳定,长期依赖政府各方面的政策补贴及支持,缺乏现代农业生产意识。科技意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农业生产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水平低。
1。1。5较强的风险规避性由于贫困农民收入较低,无法进行必要的积累,他们承担风险的能力较弱,追求生存安全是他们经济活动的首要目标和理性选择。对于贫困农民而言,采用传统技术虽然无法摆脱贫困,但至少能维持基本的生存。因此农民在利益与风险之间寻求平衡,他们不愿意也无力承担失败的损失,习惯于小而全。多而杂和粗放的农业生产方式,往往不愿意冒风险去接受新鲜事物,表现出较强的风险规避性特征[1]。1。2贫困地区农民经济行为对科技扶贫的影响
科技扶贫是通过应用推广先进适用的新技术。新产品改变贫困地区封闭的小农经济模式。农民经济行为的一般性特征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新技术。新产品推广应用,也就影响科技扶贫的效果。具体体现在:
1。2。1农民缺乏获知新技术的积极性生产性投资偏少导致农民在接受新技术。新产品时缺乏积极性。科技扶贫中,当贫困农民必须将新增收入的大部分用于生活消费,新技术的获取和使用又往往伴随着一定的人力投资和资金投入时,显然会导致农民在获取新技术。新产品时缺乏积极性。
1。2。2农业资源使用效率低,新技术推广难生产经营的兼业化倾向不利于新技术。新产品的推广应用。农业生产经营的兼业化使得贫困地区农村青壮年大都外出从事二。三产业,出现了农村空心化。劳力老龄化,农村留守人员无力高投入。大强度开展农业生产,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土地资源浪费,农业资源使用效率低下,使得新技术。新成果的推广和应用难度增加[2]。
1。2。3不利于推广周期较长的技术应用农民投资行为的短期性特征不利于周期较长的技术推广应用。贫困地区农民缺乏长远发展眼光,认为那些在短期内难以产生明显经济效益的新技术。新产品投入较大,费时费力,推广应用存在着一定难度。
1。2。4阻碍农民新技术的使用掌握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足使得贫困农民不愿改变旧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他们在农业生产中选择依靠传统经验和传统做法,不能更好地拓展思维和视野,势必对他们掌握和运用农业专门技术及操作方面的能力产生影响。
1。2。5风险规避性阻碍了新技术的采用任何新技术。新产品的采用,都伴随着一定的风险,风险厌恶型的贫困农民出于安全性的考虑,会倾向于选择规避这些风险,因此轻易不愿接受和采用任何存在生产风险或市场风险的新技术产品[3]。
上述各种因素长期交互作用致使农民形成的农业生产习惯,在贫困地区农民群体这种场域内,制约和影响着农业品种及技术的推广。
2农民经济行为的科技扶贫路径探索
科技扶贫要提高效率,使更多贫困人口尽快脱贫致富,只有重视农民在科技扶贫中的作用和地位,通过准确把握农民经济行为的共性特征,在选择科技扶贫路径时,从适应“或者改变“农民经济行为两个方向考虑,构建不同的科技扶贫发展路径。
从适应农民经济行为角度考虑,主要通过选择合适的技术产品。适当的组织方式适应现有的农民经济行为,提高新技术。产品的使用率。这种方式可称为科技扶贫的适应策略“。从改变农民的经济行为角度考虑,主要通过科技扶贫相关的政策制度。相应的措施来转变农民的思维方式,改变他们的经济行为,实现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的扶贫目标。这种方式可称为科技扶贫的发展策略“。
2。1科技扶贫适应策略“路径
科技扶贫适应策略“是在确定了科技扶贫目标区域后,首先了解区域内农民的素质。收入水平。农业发展状况等整体情况,掌握和分析区域内农民经济行为的一般性特征,并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应的科技扶贫策略(图1)。适应策略“的重点在于选择合适的技术和扶贫方式,投其所好“地适应农民的经济行为。
针对上述所列贫困农民经济行为的一般性特征,在科技扶贫的适应策略“路径下:针对农民生产性投资偏少的现状,在科技扶贫过程中注重加大政府资金对农民生产性投资的支持比例,降低农民的投入成本,调动农民参与的积极性;针对农民的兼业化生产特征,在实施科技扶贫过程中,要注重选择简。便。快。好“的技术。产品项目,激发农民参与的主动性;针对农民投资行为的短期性特征和农村劳动力问题,注重选择投资少。周期短。见效快。效益好。劳动强度低的农业新技术。新产品;?对农民创新能力不足的特征,尽量选择先进实用的农业技术,保证更多的农民能够学习和掌握;针对农民的风险厌恶性特征,在尽量降低农民采用新技术。新产品风险的同时,应建立起相应的风险补偿机制,降低贫困农民使用新技术。新产品时的顾虑。
2。2科技扶贫发展策略“路径
科技扶贫发展策略“是指从影响农民经济行为的若干因素入手,通过逐步转变农民的思维方式,改变农民的经济行为,使之逐渐与科技扶贫目标相契合,提高科技扶贫效率,实现脱贫致富的目标(图2)。发展策略“的关键在于通过制定相关的政策制度及相应的措施来改变农民经济行为。
发展策略“路径注重具体分析农民经济行为特征产生原因,并从这些制约因素入手制定相应措施:通过开展教育。培训。示范。宣传等各种途径来提高农民的生产经营能力。科技知识和技能水平。思想认识观念等方面素质;通过建立和完善技术供给和配套服务体系。促进农产品商品化。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降低新技术使用的风险程度等措施,构建和完善有利于农民采用新技术。新产品的外部环境条件,使农民能通过参与科技扶贫活动受益。在选择发展策略“的科技扶贫路径时,需要注意的是事物的发展变化都具有规律性,农民经济行为的改变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和阶段性,在策略制定中必须遵循这个规律,循序渐进,切忌操之过急。
3科技扶贫模式分析
根据农村科技扶贫的现实性和相对性,在实施农村科技扶贫过程中,根据区域条件和农民实际,选择恰当的科技扶贫实施路径,并在此基础上因地制宜地选择相应的科技扶贫实施模式,实现科技扶贫的规范化。制度化及科学化。
3。1科技扶贫模式的划分
农村科技扶贫是在多个不同的社会组织关系中形成的一种复杂的社会经济现象,参与这个系统的社会组织包括了政府。农业科研机构。农业企业。农技人员和贫困农民等,这些主体分为需求主体和供给主体,需求主体主要是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供给主体包括政府。农业科研机构。农业企业。农技人员等为农业生产提供各项服务的单位或个人。他们为了不同的目标参与到科技扶贫活动中,供给主体在向需求主体提供脱贫致富所需要的资金。技术。产品等的同时,通过科技扶贫活动,实现自身的目标,形成了一个推动创新的网络系统(图3)。科技扶贫模式按照参与主体的不同,可划分为政府主导型科技扶贫。以农业科研院所为依托的科技扶贫。龙头企业带动科技扶贫。科技特派员科技扶贫。大荔模式“等不同类型。这些模式由于实施条件和适用范围不同,适合在不同的科技扶贫路径下采用。
3。2适应策略“路径下的科技扶贫模式
3。2。1政府主导型科技扶贫模式政府主导型科技扶贫模式最本质的特点是由政府科技部和下属的科技管理部门主导和推动,科技扶贫政策。方向。资金等的把握都由政府来组织完成,形成政策。资金传递系统(图4)。
在作用方式上,由科技管理部门把握扶贫方向。确定扶贫重点。制定扶贫政策。划拨扶贫资金,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实施科技扶贫计划和项目,迅速解决贫困农民因新技术。产品缺乏带来的困难(图5)。
这种模式主要依靠政府部门的政治热情和行政手段,具有一定的计划性和任务性,因此适用于位置偏远,基础条件差,农村基层组织薄弱的极度贫困地区。
3。2。2以农业科研院所为依托的科技扶贫模式以农业科研院所为依托的科技扶贫模式主要是在政府引导下,以农业科研院所为依托在贫困地区建立农业科技示范推广基地,选择适合转化的农业成果,通过农业科技示范推广基地开展农业科技示范。培训咨询。信息服务等活动,形成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推动科研成果和技术在贫困地区的推广应用。
作用方式上,该模式的核心是由农业科研机构与贫困地区政府合作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基地,通过教学。科研与示范推广,实现科技与产业结合。科技与农民对接,使科技成果迅速传播到贫困地区(图6)。该模式效果直观,现场感受突出,适用于传统产业效率低,农民缺乏进取和创新精神,不愿接受新技术和进行农业结构调整,但又适合大面积推广新品种。新技术的地区。
3。3发展策略“路径下的科技扶贫模式
3。3。1科技特派员扶贫模式科技特派员扶贫模式是由政府科技管理部门选拔一些优秀的技术人员或团体,根据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为他们提供针对性的科技服务。在科技特派员扶贫模式中,参与主体包括了科技管理部门。各类型科技特派员。农户等。
科技特派员扶贫模式在作用方式上,由科技管理部门通过选派各种不同类型的科技特派员,以科技特派员的创新和服务为引致需求,带动了科技为核心的要素流转,并和土地。培训。金融。管理等环境要素相互影响,以开展培训。咨询和科技特派员创业为手段,通过对口。专业的技术服务,推动农村科技扶贫活动的开展[4](图7)。科技特派员模式是一种治本“的扶贫模式,其实施重点在于由科技管理部门建立起有效的选派机制。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调动起科技特派员工作的积极性。
3。3。2龙头企业带动科技扶贫模式龙头企业带动科技扶贫模式主要是以加工或销售企业为龙头,以市场经济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以农产品为原料,依靠科技发展优质。低耗。高产。高效农业,从整体上解决贫困农户温饱问题的扶贫模式。龙头企业带动扶贫模式中,参与主体主要有龙头企业。农户等。
龙头企业带动模式在作用方式上,龙头企业以增加自身经济利益为目的,在各类农业产业中开展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企业化管理。社会化服务及一体化经营,将农民融入到龙头企业的产业链中,通过利益联结,将农民与企业深度融合,实现脱贫致富(图8)。这种模式实施中重点在于找准科技兴农的切入点,发展特色农业或龙头产业,构建起有利于农民采用新技术的外部环境,唤醒农户沉睡的脱贫致富冲动[5]。
3。3。3科技扶贫大荔模式“大荔模式“是通过横向联合和资源整合,建立起紧密型的县。乡。村三级经营网络,以技企结合,技物结合“的新模式开展农技示范与推广服务。与传统科技扶贫模式相比,大荔模式“的参与主体更加多样化,包括了政府科技管理部门。农业企业。农技人员。农户等,各主体间在组织结构上实现了有效联结。
作用方式上,大荔模式“主要采用政府+企业+农户+专家“的市场化运作方式,形成农资农技双连锁。农资农副双流通。政府企业双推动的新型农业服务方式。同时,大荔模式“中还加入了现代信息服务支持系统,保证了农业科技信息的供给与传播更加及时有效[6]。通过?@些调整,实现了以贫困农民为中心的科技扶贫供需主体之间的协调发展,改变了传统科技扶贫模式中政府。企业与农技人员单独服务于贫困农民的局面,建立起了更为有效的技术供给和配套服务体系(图9)。
4政策建议
本研究讨论的农村科技扶贫路径及模式在实际工作运用中发挥了较好的作用,但从科技扶贫工作实际需要来看,还需要注重以下方面。
4。1分类施策。精准扶贫
遵循因地制宜。因户施策的原则,根据不同情况,因地因人施策,为贫困地区提供保姆式的精准服务,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力求使确立的科技扶贫政策和措施更符合贫困地区实际,瞄准性更强[7]。
4。2创新多元化的科技扶贫模式
根据区域贫困广度和深度不同,贫困对象贫困类型差异,结合区域产业特色,按照政策主导。企业带动。市场推进。科技部门助力的思路创新多元化的科技扶贫模式,带动农民依靠产业脱贫。
中国的科技扶贫工作在实际中探索出许多不同的扶贫模式,本研究探讨了适应策略“和发展策略“下不同科技扶贫模式的特征和作用方式,但关于不同科技扶贫模式的适用边界是什么;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是否能够激发贫困农民脱贫致富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建立起一种贫困者自我脱贫的机制;是否还有其他的科技扶贫模式能够达到更佳的效果,都值得持续探讨。
农民经济行为的农村科技扶贫路径及模式研究
农民经济行为的农村科技扶贫路径及模式研究【5782字】:http://www.youerw.com/guanli/lunwen_1812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