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地区农村宅基地退出的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F30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07(2017)01-0046-07
收稿日期:20160701DOI:10。13968/j。cnki。1009-9107。2017。01。07
基金项目:国家自论文网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41401210);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青年项目(FJ2016C048);泉州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16D19)
作者简介:梁发超(1983-),男,华侨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讲师,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土地资源与城市管理。
一。文献回顾与问题的提出
农村宅基地是现行土地管理制度下农户最重要的福利性资产,是农民生产。生活综合功能的空间承载体,它为农民提供最基本的居住保障[1]。2016年政府出台的农村宅基地管理政策规定,农村宅基地和农房被赋予资产属性,可以在银行抵押贷款。在新型城镇化及农业现代化快速发展背景下,随着非农就业机会的增加及农村人口大规模的迁移,农村宅基地出现布局分散。人均超标。一户多宅。闲置低效利用现象[2,3]。从宏观角度来看,农村宅基地闲置部分科学有序地退出以满足新型城镇化。工业化刚需用地,是实现城乡建设用地增加挂钩的重要途径,也是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和实现耕地占补平衡的关键所在。从微观角度来看,分析了解农村宅基地退出的影响因素,有利于掌握退出宅基地农户的真正诉求,从而维护农户宅基地的合法权益,构建科学合理的农村宅基地退出补偿机制。
目前,学者对农村宅基地退出相关研究已取得丰富的成果,研究内容涉及农村宅基地退出机制的构建[46]。农户对宅基地退出的认知与响应[79]。宅基地退出模式和补偿分配[10]。宅基地退出制度创新[11,12]和退出农户的合法权益保障[1315]等宏观层面问题,也有从微观福利视角研究宅基地退出对农户心理行为的影响[16,17]。但农村宅基地是农民以农村集体组织身份取得的无偿。无期限的福利性居住用地,在研究中许多学者很少关注退出过程中主体农户“的意愿,从农户角度研究宅基地退出及其影响因素尚不多见;且大多数研究从宏观层面上探讨了农户宅基地退出的必要性。制约因素及对策建议等,研究结果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不强。闽南地区是东南沿海经济增长最迅速和最具活力的区域,快速城镇化导致其耕地保护和新增建设用地需求矛盾日趋激烈,但农村宅基地低效利用现象普遍存在。而目前国内学者尚未对闽南地区农村宅基地退出意愿及其影响因素进行针对性的研究。鉴于此,本文选取闽南地区为典型案例区,从主体农户“的角度调查分析影响宅基地退出意愿的影响因素,探究农户对宅基地退出的真正诉求,为构建科学合理的农村宅基地有偿退出机制提供理论支持和技术支撑。
二。研究区概况及数据处理
(一)研究区概况
闽南地区地处福建省沿海地区南部,包括厦门。泉州和漳州3个市,是全国实行改革开放最早的地区之一,也是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核心区。地理位置位于东经116°53′~119°05′。北纬23°32′~25°56′,东北与福州市。莆田市接壤,西北濒临三明市。龙岩市,西与广东省潮州市。汕头市毗邻,东临台湾海峡,与台湾省隔海相望,面积约12715。65平方千米。闽南区内地势由东向西逐渐降低,地貌类型复杂,有低山。中山。低丘。高丘。台地。平原和滩涂等。气候属于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温暖湿润,年均气温21℃,农作物可一年两熟或三熟。闽南地区2012年人口约1694万,人口密度约1332。27人/平方千米,人口密度强度远远高于福建省平均水平。2014年闽南GDP总量突破11500亿元,占全省GDP总量的一半多,人均GDP较高且增长速度较快。近年来,随着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推进及城镇化的飞速发展,闽南地区建设用地增速较快,耕地保护和建设用地增长的矛盾日益凸显,但农村宅基地闲置低效利用现象却依然存在。
(二)数据来源及处理
本文社会经济数据主要来源于2015年厦门市统计年鉴2015年泉州市统计年鉴2015年漳州市统计年鉴,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相关数据来源于问卷调查和入户访谈。依据闽南地区的产业区域差异及农村宅基地分布特征,利用自助法(Bootstrap)中的二步法和分层取样法,选取厦门市的后溪新村。后街兑山村。新??村。灌口铁山村。后埯村。黄地村6个村,泉州市的溪林村。梅岭村。湖头村。张厝村。莲西村。陈家梁。马家洼。锦洋村8个村,漳州市的吴宅村。方田村。后姚村。湖里村。后崎村。岐下村。竹港村7个村作为抽样典型村落。课题组于2014年6-8月。2015年6-8月年分别对厦门市。泉州市和漳州市所选取的21个典型村的部分农户进行入户调查。调查方式采用半结构式深入访谈和问卷调查两种方式。首先随机在所选取的典型村选择10~15户户主或其配偶作为访谈对象,进行半结构式深入访谈。调查的变量维度包括农户家庭属性特征。农户经济收入特征。宅基地及住房特征。农户政策认知特征等方面。调查问卷共发放600份,回收581份,有效问卷556份,样本有效率达92。67百分号,符合模型所需样本数。在进行数据模型分析之前,利用SPSS20。0对原始数据进行可信度检测,检测Cronbach’sα系数达到0。76,表明原始数据能体现主体特征的真实度。(二)变量描述及赋值
经过实地考察和农户访谈,发现影响农户退出宅基地的因素并不是单纯的经济利益;在退出宅基地的决策过程中农户是追求宅基地福利最大化与有限理性的行为人“社会人“经济人“的融合体,既考虑自身家庭需求,又要对未来生活环境做预测,还要对外部政策制度做出响应等。本文借鉴经济学理论,结合宅基地功能及农户行为特征,从农户家庭特征。农户经济收入。宅基地及住房特征。农户政策认知特征等4个维度设计了相关变量(见表1)。
1。农户家庭属性特征。包括户主年龄。性别。家庭总人数。户主受教育水平。城市生活偏好程度。年龄越大的农户其思想观念越保守,容易安土重迁;而年轻人选择非农就业的机会更多,更愿意在城镇生活。一般来说女性相较于男性更趋于保守,追求一种稳定的生活。家庭总人数越多,户主需要赡养或抚养的老人与子女越多,退出宅基地去城镇生活的成本较高。越想离开农村去城市生活的人越愿意退出宅基地。因此,本文假设户主年龄。家庭总人数与其宅基地退出意愿呈负相关;性别。户主受教育水平。城市生活偏好度与宅基地退出意愿呈正相关。
2。家庭经济收入特征。包括农业收入比重。家庭主要经济来源。家庭年总收入。农业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越大,农户对土地的依赖性就越强,宅基地作为生产。生活保障的作用就越强,退出宅基地的意愿就越弱。家庭的总收入水平越高的农户,对未来生活把控的能力更强,对城市生活更加向往。因此,本文假设农业收入比重与其宅基地退出意愿呈负相关;家庭主要经济来源。家庭年总收入与农户宅基退出意愿呈正相关。
3。宅基地及住房特征。包括农户所在村落距城镇距离。生活环境状况。社会保障水平。教育水平。住房成新度。家庭宅基地面积。村落距城镇距离是指宅基地所在村落到城区的距离,距离城市越近,交通则越便利;通常距城镇越远,交通不方便的农户越愿意退出宅基地。农户对当地的生活环境。社会保障水平以及教育水平的评价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户对于宅基地退出的意愿,这三个方面越好,表明农户对现有生活的舒适性和安全性越满意。宅基地面积的大小和住房质量状况直接影响农户的生活质量,宅基地面积越小越旧的农户退出宅基地的动机越强烈。因此,本文假设住房成新度。家庭宅基地面积与其宅基地退出意愿呈负相关;农户所在村落距城镇距离。生活环境状况。社会保障水平。教育水平与农户宅基退出意愿呈正相关。
4。农户政策认知特征。包括闲置宅基地处置方式。对政策了解程度。职业培训情况。征求意见。闲置宅基地处置方式变量,农民若是自己正在使用宅基地,那么对退出宅基地的影响微乎其微,而对于将宅基地进行流转以获利或宅基地闲置的那部分人群,其对退出宅基地的意愿影响相对较高。农户对宅基地退出政策越了解,抵触情绪越不强烈,行为决策更理智。在宅基地退出过程中,政府向农户征求过意见,他们认为自己的合法权益得到了保障,越易响应宅基地管理政策,积极退出宅基地。若政府向农户提供职业培训,农户转换职业难度降低,在城镇获取非农就业机会就越大。因此,本文假设农户对政策了解程度。职业培训情况。意见反馈与农户宅基退出意愿呈正相关;宅基地处置方式与退出意愿呈负相关。
四。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样本特征统计结果分析
被调查的556位农户:性别结构为男性占66。16百分号,女性占33。84百分号;年龄结构主要集中在30~60岁之间,其中年龄段在30~40岁的占19。66百分号,41~50岁占39。92百分号,51~60岁占33。32百分号,60岁以上占7。10百分号,平均年龄为49。52岁;受教育程度结构为小学及以下占21。24百分号,初中占32。76百分号,中专及高中占20。25百分号,大专及本科占19。18百分号,本科以上占6。57百分号;在家务农者占18。18百分号,低度兼业者占26。71百分号,高度兼业者55。11百分号;家庭总收入结构为10000~29999元占8。54百分号,30000~49999占25。26百分号,50000~69999占38。54百分号,70000~89999占18。32百分号,90000元以上占9。34百分号。从总体上看,调查样本中有163农户(29。32百分号)选择愿意退出宅基地,有355农户(63。85百分号)选择不愿意退出宅基地,有38农户(6。83百分号)选择无所谓。结果显示,在现有条件下,大部分农户不愿意退出宅基地(见表2)。
(二)模型估算结果分析
运用Eviews6。0统计软件对问卷调查获取的农户数据进行Logistic模型回归分析。模型系数检验显示,回归似然比率为0。026,表明所建立的Logistic模型是合理的。模型中18个变量回归系数及显著性检验结果见表3。与农村宅基地退出有显著性相关的变量有10个:户主年龄X1。家庭总人数X3。户主受教育水平X4。农业收入比重X6。家庭年总收入X8。生活环境X10。住房成新度X13。家庭宅基地面积X14。退地政策了解程度X16。职业培训X17。详细分析如下:
1。农户家庭属性特征变量分析。户主受教育水平。户主年龄。家庭总人数对农村宅基地退出影响较大,结果显示,在1百分号水平上显著的因素是户主受教育水平,系数最大;在10百分号水平上显著的主要是户主年龄和家庭总人数两因素。户主受教育水平对农户宅基地退出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与假设是一致的。原因是随着接受教育年限的增加,个人的认知水平和工作能力就越高,获得工作或创业的机会就越多,促使农村宅基地退出的机率随之变大。访谈中发现,农户认为自己的学历越低,从事非农就业或创业就比较困难,宅基地退出后,自己的就业和养老等得不到保障。户主年龄和家庭总人数对农村宅基地退出具有负向作用。年龄越大的农户,务工能力较弱;同时年龄越大的农户思想观念越保守,落叶归根“等乡土观念意识浓厚,其宅基地退出的可能性相对较小。家庭总数越多的农户,需要赡养或抚养的老人与子女较多,退出宅基地去城镇生活的生计成本高。
2。农户经济收入特征变量分析。家庭年总收入与农业收入比重对农村宅基地退出意愿具有显著影响。家庭年总收入因素在5百分号检验水平上显著,对农村宅基地退出具有正向作用,与上述假设具有一致性。因为家庭年收入越高的农户,赚钱的本领较强,更趋向于追求高品质的城镇生活,其退出宅基地的愿望越强烈。农业收入比重在10百分号检验水平上显著,对农村宅基地退出具有负向作用,这与预期作用方向是一致的。因为家庭农业收入比例越大,农户对农业生产的依赖性越强,非农就业能力较弱,为了保障自己的生产。生活,他们希望拥有自己的宅基地和房屋,对宅基地退出意愿很弱。3。宅基地及住房特征变量分析。模型参数估计结果显示,生活环境在5百分号的显著水平条件下通过了检验,而住房成新度和家庭宅基地面积在1百分号的显著水平条件下通过了检验;生活环境。住房成新度。家庭宅基地面积对农村宅基地退出意愿具有显著影响,且均对宅基地退出具有负向作用。宅基地是农户的身份获取的保障福利,是满足其最基本的生活居住需求的条件;满意的居住环境给农户带来生活上的舒适和心理上的愉悦,他们不愿意退出宅基地。在调查中发现,生活环境恶劣。基础设施落后村落,农户改善生活环境的心理迫切,在合理补偿的条件下,农户大多愿意退出其旧宅基地。宅基地面积大小。住房成新度与农户的生活质量直接相关。宅基地面积越大,农户在生产。生活中进行家庭非农经营的机会就越大,其退出宅基地意愿就越弱;尤其在闽南轻工业比较发达地区,部分农户利用宅基地进行小作坊生产,大大提高家庭收入。宅基地面积较大的农户认为他们拥有更多可盈利的资源,宅基地面积大的农户反而不愿意退出。住房成新程度对宅基地退出有着负向显著影响,农户认为房屋是他们长期辛苦的积蓄建造的,房屋越新,在心理上他们越难以接受拆迁,要求政府补偿的额度较大,退出宅基地的动机较弱,反之亦然。
4。农户政策认知特征变量分析。农民对宅基地退出政策的了解程度在10百分号的显著水平条件下通过了检验,且回归系数为正;政府职业培训在5百分号的显著水平条件下通过了检验,且回归系数为正。说明对退地政策了解程度和职业培训对农村宅基地退出意愿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宅基地退出政策关系到农户宅基地权益能否得到实现,农户对退宅基地退出政策的了解程度越高越有利于对自身宅基地退出做出合理的决策。政府若不注重与农户沟通或农户对宅基地退出政策不了解,将导致农户担心自己宅基地退出后自身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阻碍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调查中发现,农民若充分了解宅基地退出的政策,在合理的补偿之下,大多数农户愿意响应国家政策退出宅基地。政府职业培训对农户宅基地退出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说明通过职业培训,使退地农户非农就业技能提高,其在城镇可顺利就业,获取满意稳定的收入来源。就业问题是宅基地退出后农户最关心的问题,直接关系到农户宅基地退出的决策行为,政府提供职业培训对农户宅基地顺利退出起着关键性影响。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主要结论
1。在充分尊重农户意愿的前提下,开展闽南农村宅基地退出工作,将农村宅基地中超面积。闲置部分释放出来用于满足新型城镇化。工业化刚需用地,是实现城乡建设用地增加挂钩的重要途径。本文农户视角,对闽南地区21个典型村的556个农户进行问卷调查和入户访谈,获取宅基地退出意愿的数据资料。调查样本统计结果显示:29。32百分号的农户选择愿意退出宅基地;63。85百分号的农户选择不愿意退出宅基地,6。83百分号的农户选择无所谓。
2。利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别从农户家庭属性特征。农户经济收入特征。宅基地及住房特征。农户政策认知特征等4个维度设计了18个相关变量,探究影响宅基地退出的异同。结果显示,显著影响农户退出宅基地意愿的因素包括:户主年龄。家庭总人数。户主受教育水平。农业收入比重。家庭年总收入。生活环境。住房成新度。家庭宅基地面积。退地政策了解程度和职业培训。
3。从影响农户退出宅基地的程度来看:户主受教育水平>家庭年总收入>生活环境>农业收入比重>职业培训>家庭宅基地面积>住房成新度>家庭总人数>退地政策了解程度>户主年龄。其中户主受教育水平。家庭年总收入。退地政策了解程度和职业培训对农户宅基地退出起到正向作用,其余为反向作用。农村宅基地退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农户退出意愿的决策行为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因此,在开展闽南农村宅基地退出工作中,应充分考虑影响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的因素,构建科学合理的农村宅基地有偿退出机制。
(二)政策建议
1。对农村宅基地和房屋价值进行评估,给予退出农户足额补偿。宅基地是给予农户的一种福利性财产,宅基地赋予农户的不仅是基本的居住权利,还包括其所带来的隐形收入,直接决定着农户对宅基地退出政策的支持。在宅基地退出过程中所产生的土地巨大增值收益涉及分享者应包括退出宅基地的农户。因此,在对退出宅基地的农民进行补偿过程中,充分体现共享改革成果和城乡协调发展“的原则,结合不动产价格评估方法,加大对退出宅基地农户的补助。
2。保障退出农户的居住生活条件。政府必须加强对退出农户安置点的选址与规划管理,尽量为农户提供面积适宜。交通便利。基础设施完善。周围环境优美的安置房。以便提高农户的生活质量,使农户享受到退出宅基地后带来的效益,实现退有所居“居有所产“,彻底免除他们的后顾之忧,才能得到退地农户的支持。
3。加强宅基地退出政策的宣传与落实。政府在开展宅基地退出工作前,应通过多种渠道加大对相关政策的宣传,并组织农户参与宅基地退出政策的培训,提高农户对宅基地退出政策的认知水平。针对不同年龄和教育水平的农户,与其充分沟通,保证宅基地退出政策的落实。
4。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提供农户再就业职业培训。在宅基地退出过程中,政府营造多渠道。高中低配套的职业技能培训,以保障退出农户在城镇中获取非农就业机会。引导农户从第一产业转向第二。第三产业发展,减小农户对于土地的依赖性,从而提高农民的非农业收入,增加农民对在城镇中生活就业的信心,顺势引导农民退地转户“,从而退出闲置宅基地。
闽南地区农村宅基地退出的影响因素
闽南地区农村宅基地退出的影响因素【6344字】:http://www.youerw.com/guanli/lunwen_1817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