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流失现象调查研究
一。调查概述
当前,伴随着城市化加速发展,陕北地区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流失严重,从而直接造成了许多农村产业空。劳力空。住房空。乡村干部空“的现状,并且造成了周边城市资源使用紧张。为了深入了解陕北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流失情况。笔者对榆林市马岔论文网镇和延安市柳林镇等其他几个行政村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的开始时间为2014年10月,问卷调查为期一周,共发放调查问卷200份,回收问卷195份,其中有效问卷为180份,问卷设置了15道有关于农村劳动力流失的问题,调查内容涉及农村青壮年外出劳动力数量。年龄。性别。文化水平。工作所在地。外出务工原因及务工收入花费情况等方面。
二。青壮年劳动力外流的特征
(一)外流群体以男性为主
根据调查显示,陕北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流出规模庞大,流向相对集中。据调查显示马岔镇总人口一万五千多人,外出人口占总人口的30百分号。而且流出农村的劳动力66。5百分号是男性,33。5百分号是女性。由此可见,外流的青壮年劳动力中男性居多。
(二)外流群体年龄分布不均衡
青壮年劳动力是指18~35岁的具有较强劳动能力的年?p人。流出农村的青壮年劳动力从年龄来看,18~24岁的占89。30百分号;24~30岁的占77。5百分号;30~35岁的占63。50百分号,由此可见,在青壮年劳动力当中,越年轻的人越不满足于农业生产,不满足于农村生活,更渴望到城市里寻找新的生活。
(三)外流群体流向省内城镇为主
从陕北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流向来看,主要为延安市和榆林市市区。陕北发展较好的县区。周边省市如包头。宁夏和其他。据调查显示进入市区的占39百分号;进入发展较好的县区的占38百分号;进入周边省市的占12百分号;进入其他地方的占11百分号。可以看出大部分外流的劳动力都集中在附近的城区。县区,进入外省的只占少数。
(四)外流群体以固定流失类型为主
劳动力流失类型分为固定流失和浮动流失。固定流失是指劳动者长时间。根本性地远离了农业生产劳动,其身份。户籍。职业等完全脱离了农村,转移到农业以外的部门,完全实现非农就业。浮动流失就是指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在农村和城市之间,在农业和其它部门之间不间断地往复流动。在陕北农村地区这两种流失方式并存,通过企业招聘。考研深造。参军入伍等方式,将身份。居住地。职业等完全改变,彻底脱离原农村的固定流失者占65百分号以上。农民工群体不得不在农村和城市之间反复来往,这些劳动力会在农闲的时候外出打工,在农忙的时候回到原地保证生产的浮动流失者占35百分号左右。
三。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流失引发的问题
(一)影响陕北农业持续发展
陕北地区作为GM老区,包括榆林市和延安市,总面积为92521。4平方公里,基本地貌类型是黄土塬。梁。峁。沟。塬,这样的地理情况本就难以实行集约化生产,比起平原需要更多的人力来发展农业,但近年来陕北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外流,导致农业发展严重后劲不足。大量青壮劳动力外出使陕北各地都存在精兵强将走四方,老弱病残务农忙“的不良局面,农村剩下的人口由老人。妇女和小孩组成,妇女和老人成了农业生产的主要力量,这就直接导致了劳动力生产效率的下降,青壮年劳动力的流失也导致了农村高素质人才的缺失,农业科技推广受限。由于留守农村的劳动力多是妇女和老人,她们或是年龄偏大。或是文化程度偏低,许多人看不懂农药。化肥。除草剂的使用说明书,更别说搞配方施肥。新技术养殖等技术推广,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现代农业的发展。青壮年劳动力的流失最终导致农村土地大面积撂荒,农民弃耕思想严重。降低了土地利用率,造成了土地资源浪费。
(二)制约陕北新农村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落脚点是村庄“,重点在村民“。真正对建设新农村有需求的是农民,也只有农民才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青壮年劳动力的过度流失不仅导致新农村建设主体缺失,社会问题日益严重,农村不和谐因素增加,农村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及留守妇女“等弱势群体日益增多,给老人和妇女们留下了繁重的体力劳动和精神上的孤独,还让很多未成年儿童缺少足够的教育和父母关爱,产生心理阴影。与此同时,因为异地打工造成的男女两地分居,使得传统的婚姻受到冲击,留守农村的男女青年比例严重失调,一些大龄农村男青年求偶愈发困难,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新农村建设。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首当其冲,但由于大多数农村的留守人员主要以老弱病残为主,文化和娱乐活动几乎停滞,农村呈现冷清和萧条的景象。农村文化生活的匮乏,随之而来的是社会治安环境的恶化,村民中多数是老弱病残,缺乏法制观念,也无能力有效应对违法犯罪事件和抵制违法犯罪行为,这就导致农村治安形势严峻,治安刑事案件呈上升趋势。
(三)增大了劳动力流入地管理成本
2013~2014年间,仅延安市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转移人数就由29。4万人增长到30。03万人,在这些青壮年劳动力中,人员知识水平总体偏低,学历以初中为主,缺乏必要的劳动技能。据调查,初中文化的外出务工者高达71。4百分号。小学文化程度占14。6百分号,文盲半文盲占3。96百分号,但是高中及以上文化水平的务工人员只占10。04百分号,他们中85。7百分号没有经过职业培训,缺乏劳动技能,基本上只能从事体力运输或低层次服务等此类劳动密集型。重体力。低报酬工作。并且这些外出务工者组织化程度低,盲目性大,他们多数是通过串联亲戚。好友或者自发加入外出行列的。大量青壮年劳动力涌入到周边发展较好的县区,一方面为县区建设带来了大量劳动力;另一方面也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治安压力。受历史及地理原因影响,尤其是像延安市宝塔区四面环山,城市里又有很多的旅游景区,可开发利用的土地资源有限,自身能够容纳的人口极为有限,大量外来人口的涌入,对城市的交通。住房。医疗等带来了巨大压力。同时,由于城市在用工制度上对农民工的歧视使得很多农民很难快速找到工作,导致他们离乡不离土,既没办法融入城市社会,又不想回归农村,只能往返于城乡。这也造成了流入地城市劳动力过剩,更不利于流入地的社会治安管理和社会稳定。(四)影响留守群体的正常生活
青壮年劳动力流失必然导致农村留守儿童和老人群体出现。父母双方或者一方的角色缺失都会给留守儿童带来许多问题。首先是心理问题,留守儿童大多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孤僻内向的心理,非常不利于儿童健康成长;其次是安全问题,留守老人缺乏防范意识,留守儿童自我防护能力弱,导致留守儿童成为不法分子侵害的对象。同时,留守儿童的自我控制能力差,学习自觉性不强,除了需要学校老师的教育引导外,也需要家人的监督,但爷爷奶奶因为是隔代监护,根本起不到太大的作用。青壮年外出打工,迫于住房。医疗等压力不得不把老人留在农村,就造成了农村空巢老人“的数量急剧增多。在经济方面,老人的年龄增大,生产力降低,收入就越来越少。如果身体健康还能勉强维持生活,但如果生病,生活就会变得十分拮据。在生活方面,本该是颐养天年的年龄,但由于子女外出打工,根本无人照料他们的生活,还要承担着繁重的体力劳动。抚养教育孙辈,严重增加了留守老人的生活负担和精神负担。
四。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流的动因分析
(一)内在的压力
1。经济因素。随着陕北地区经济与城镇化的迅速发展,区域城乡差距在不断增加。虽然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得到了较快的发展,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但社会生产力水平依然相对落后,农村传统农业生产模式仍占较大比例。尽管农业科技水平依然在不断进步,国家不仅取消农业税,但同时又出台了许多惠农政策,但仍然无法改变农业生产效率低下。城乡预期收益差异巨大的现实。因此,农村地区的生产力向城镇地区流动便产生了一定的推力。据调查数据显示,西部山区农村经济发展相对比较缓慢,2009~2014年西部地区地方生产总值平均增速为13。9百分号,5年间陕西省农村地区所占省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7。11百分号,而陕北农村地区占省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仅为5。67百分号。
2。教育因素。农村教育质量每况愈下导致农村家庭只得外出寻求教育机会。近年来陕北农村的教育资源愈发匮乏,普遍存在着师资力量薄弱。农村教师待遇偏低等问题,此类问题造成了教学资源流失,随之儿童上学困难的问题也成为了农村教育发展的一大难题。教育资源的整合,合并师资力量。发展优质教育在提高教育质量的基础上,同时也让一些教育基础薄弱的学校关门。许多在本村小学上学的孩子要去乡镇上学,寄宿学校使得孩子们不能像在家里一样得到照顾,而一些年龄太小生活还不能自理的孩子只能在家上幼儿园“。所以?榱巳煤⒆哟有[涂梢越邮芰己玫慕逃?。获得更优质的教育资源,父母不得不早谋出路,搬迁到周边的县区甚至更远的城市。
3。环境因素。陕北由延安和榆林两个地区组成,土地总面积为8。03万平方千米,总人口数为539。15万人。受自然条件的影响,陕北地区的农业发展是非常缓慢的,而且生产效益相较于其他地区而言十分低下。陕北农民一直遵循以粮食生产为主的农业生产方式,并以粮食种植为主。但由于该地区受自然条件限制十分严重,不利于进行农业的大规模生产,因而导致陕北地区粮食产量持续偏低,且年产量相当不稳定。再者,陕北属于干旱地区,而且水资源环境也在不断恶化,加上陕北自然条件差,干旱灾害多发,风沙危害严重,都在制约着农业生产的发展。
4。思想观念因素。陕北农村地区大部分都贫穷落后,重男轻女观念依然存在并且相对根深蒂固,在很多家庭中依然存在着多女现象。仅靠父母由农业生产得到的收入往往不能支撑大家庭正常的生活开支。这就导致这些父母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外出寻求更高报酬的工作。另一方面,在大部分人眼中,房子是能给他们带来面子。光彩的物质。根据调查显示,农民工外出打工收入有较大一部分都用于盖房子和结婚。随着社会的发展,陕北农村地区逐渐开始流行盖新式的平房和小洋楼,旧的土窑洞已经不再是农村人民的最佳选择。如果家里盖起了新式房子,就代表着精神与物质生活方面都提升了一个等级,所以对于现在以及未来几十年都会在农村生活的陕北农民来说,挣钱盖房子是一个家庭重要的任务。除此之外,婚礼习俗对于陕北农村男青年来说也是需要花费大量财务的,彩礼及婚礼筹备对于农村家庭来说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根据调查显示,陕北农村男青年结婚所需费用在20万左右,所以农村的青年男子会外出打工几年,积攒一定的财富,才有能力结婚,延续香火。
(二)外在的吸引力
1。经济因素。与农村地区相比,城市的生产方式较为先进,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相较于农村地区来说总体偏高,商品经济比较发达,工业和交通运输业的基础好,基础设施较为完善,医学技术及医疗器械要比农村先进,医疗体系要比农村健全。另一方面,城市与外界的经济联系更加密切,信息灵通,对外交通便利,资金流通速度较快,因此就业机会相对较多。理所当然会对大批拥有知识竞争优势同时素质又相对较高的青壮年产生相当大的诱惑力。因此他们为谋求更好的生活条件往往选择迁入城市。
2。教育因素。相对于农村地区而言,城市的教育资源比农村地区更具优势。在城市,教育设备更加先进,教育信息更加通畅,高学历。高素质的老师也相对较多,因此造成了农村教育资源与城市的差距。这就进一步导致了农村地区居民向城市流动的现状。另一方面,在陕北农村大部分人都坚持读书才是唯一的出路“这一观点,因而就更加坚定了农村父母必须要让孩子接受正常甚至优良教育的信念。而一部分农村孩子通过考学“这样的途径离开了农村,在城市里找到工作并组建家庭,这种迁出就是永久性的,经济能力强一点的还会将自己的父母带到城市里,这样他们就永远的离开了农业和农村。
3。环境因素。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对劳动力的需求相对较高,尤其是在当前本科毕业生层出不穷但社会仍然缺乏能够吃苦耐劳精神的体力劳动者的情况下,农村劳动力在城市的就业就相对容易。另外,由于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及基础设施建设日益完善,设施先进,无论是生活条件还是生活水平都较为先进,这就更加容易吸引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流动。4。思想观念因素。在陕北农村地区,大部分年轻人瞧不起农业生产这个行业,觉得太苦太累,付出和收益不成正比。他们宁愿把土地承包给他人种,甚至?e置。撂荒,也不从事农业生产。产生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一方面是因为他们认为生活在城里有面子,而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在城市中生活,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都能得到满足。正是这种社会观念对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流动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影响。也正因如此农村劳动力才会不断的流出。
五。农村劳动力流失现象的对策
(一)提升农业比较收益,增加农民收入
加快陕北农业发展,最关键的问题是要改善陕北的农业生产条件和环境。为此,政府要加大对陕北地区农业发展的投入力度。积极发展特色农业,形成支柱产业。首先要抓住陕北农业生产的特点,大力发展陕北各地区特色农业,走可持续发展的特色农业之路;其次要精心培育农业品牌,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推广品牌走向全国;最后要充分发挥陕北地区现有的科技资源优势,培育高新技术产业,推动农业生产发展。
(二)重视农村基础教育,提高教育质量
素质化教育。首先,要加强农村学校的建设,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要加强师资力量的建设,对农村教师进行教学技能的培训,并且引导大学生到农村任教;其次,要提高农村教师的工资水平,减小城乡教师工资差距,留住优秀教师;最后,国家应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由于目前中央和省级财政的投入明显不足,所以中央政府和省级政府必须要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只有国家保证投入,才能使农村教育向前发展。
(三)优化农村生活条件,改善农村环境
应该把发展陕北农村公共事业置于更加突出的位置。一直以来,陕北农村发展大大落后于城市,因此需结合新农村建设的特点,做好新农村发展规划。通过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农村科技。文化。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社会公共事业,改善自然。人文和社会环境,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使农村真正的新起来“,从而吸引一部分青壮年劳动力留守农村。扎根农村。发展农业。
(四)形成多元化从业渠道,转变从业观念
把乡镇企业相对集中。经济地域较具有优势的地区发展成小城镇,发挥城市规模效应和聚集效应。在提高城市化水平的同时,提供小城镇这个载体,集中发展第二产业,增加第三产业服务对象,这样既能够促进城镇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又可以吸纳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减少农村劳动力对大城市就业的冲击。小城镇还可凭借相对便利的交通条件。通讯手段与其他城镇及城市紧密相连,沟通城乡经济,激活消费,从而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这样小城镇自然能够成为陕北农村劳动力的主要载体。
陕北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流失现象调查研究
陕北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流失现象调查研究【5733字】:http://www.youerw.com/guanli/lunwen_1834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