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管理论文 >

面向现代化大农业农學专业學生实践能力的培养【3031字】

时间:2023-07-12 21:20来源:毕业论文
面向现代化大农业农學专业學生实践能力的培养【3031字】

面向现代化大农业农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7)15-0


面向现代化大农业农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7)15-0131-02

现代化大农业是用现代工业。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经济管理方法武装起来,使农业生产由落后的传统农业转化为当代世界先进水平的农业。现代化大论文网农业人才是强农的根本,农业院校承担着培养高层次农业人才的重任。在这种背景下,高等农业院校应该转换培养模式,走实现自身价值的特色化发展之路,以适应现代化大农业对高水平专业技能和综合能力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这也是体现高校社会职能。提高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必由之路。为了适应现代化大农业对农业人才的需求,我们在农学专业学生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探索改革。教学实践表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科研动手能力和专业素养。

一。明确培养目标

农学类专业主要以大田农作物为主要研究对象,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地域性。综合性等共同特征,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农学专业学生除了应该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人文素养。扎实的自然科学基本知识外,同时还应该具有科研管理能力。农业技术推广能力等专业技术能力,能够在农业及其他相关领域从事与农业相关的教学与科研。经营与管理。研发与推广等工作的综合型。应用型农业高科技人才。

二。转变培养模式

实践教学是巩固和充实课堂所学理论知识,着重培养学生基本操作技能和实践工作能力的重要环节[1]。现代化大农业背景下,要求农业人才的基础理论知识与专业实践知识并重,即要求学生能够将所学到的知识与实践相联系,能够快速应用到农业生产中并指导实践,所以对实践教学要求更多,因此学校设置3+1型“人才培养模式。即大学本科为四年,学生在学校学习三年,主要完成基础理论课程及实验课程,最后一年在企业或者是涉农单位开展各种专业实践。毕业实习。专业实训等内容。通过在企业和涉农企事业单位一年的实践锻炼,着重提高学生解决农业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校学习的专业知识更加系统化,有效地弥补了学校实践教学资源的不足。同时,通过实践锻炼也让学生对农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对自己有了客观的定位,看到了自己和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看到自身和能力上的不足,增加了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增强,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更加深了对本专业的了解,确认适合的职业,为向职场过渡做准备,增强就业竞争优势,显著提高实践教学的效果。

三。培养关键能力

现代社会的经济。科技形势发生了巨大变革,在这种社会形势下,如果长期固守传统的课程设置模式,必然会导致农业教育与社会需求的不相适应,高校培养的人才与社会实际需要相脱离。传统的课程体系,突出的特点是专业壁垒森严,专业色彩浓厚。除公共课程外,多数的课程设置都是围绕一个狭窄的专业培养目标。作为新时代的农业复合型人才,除了应该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外,还需要具有获取知识能力。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能力。沟通能力。群众工作和组织协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合作共事能力等,要促进学生知学统一,具有创新性和创造性。所以,在课程设置和培养目标中,应避免课程体系单一。结构失衡,突出综合知识。综合技能。综合素养等方面的培养。在课程设置上增加边缘性交叉性课程,具体可以分成几个类别: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主要包括政治理论课程。科技讲座课程。身心教育课程和文化素质课程;学科基础课程包括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素质拓展与创新能力培养课程,包括法律法规课程。社会实践课程。就业指导课程。经济管理课程。交际与礼仪课程。文学基础等课程。改革后,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同时可以提高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职业道德等人文素养。

四。改革实践教学方法

按照重视能力培养。拓宽知识领域的教育教学原则,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专业定位。学科发展。专业指导思想和特色,结合当地的农业发展特点,科学合理地制定学生的培养规格和培养目标。教学过程中,增加实践教学学分在总学分中所占的比重。鼓励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学研究中,在学生参与科研过程中,教师结合实际,给学生以适当的科研奖励,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意识和热情。同时在投身科研的过程中,学生切身感知到农业科学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确定自身的努力方向。联系与农学专业相关的交叉学科,如作物化学调控。作物逆境生理学。农业推广学。绿色食品生产等,将专业技能训练课程与基础专业课程的理论教学及生产实践相结合。结合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提升专业技能训练的教学内容,与相关学科进行交叉融合设计实践教学内容,删减掉不同课程实践教学中的重复内容,减少课时,节约时间,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选修其他专业课程,拓宽知识领域。通过教学。科研。实践三结合,形成特色鲜明的产学研相结合的农业人才培养模式。

五。加强创业教育,鼓励学生自主创业

创业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动力。现代化大农业背景下,更需要具有创业精神和创新意识的高素质农业人才。2008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工作的指导意见,意见提出,以培训促创业,以创业带就业,更大程度地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2]。这说明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提升当代大学生就业能力。解决就业问题的又一有效途径。当前,农业院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就业压力的日益增加。面对这种形势,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农根据农学类专业的特点,利用依托垦区的资源优势,为学生提供创业培训环境,开展农资经销。特色农产品开发。种子生产与经营。动植物生产等相关的创业培训,从国家政策。市场经济分析及管件技术环节上指导学生创新创业。除了开展创业课程外,还举办创业大赛。创业工作坊。创业知识讲座。创业案例分析等,联系知名企业家有针对性地进行创业教育。由于创业本身就体现了开办和首创的艰辛与风险,因此在鼓励学生创新创业的同时,还应该不断完善培训模式。规范培训标准,提高培训质量,提高创业的成功率。从日本。德国。美国等国大学生的创业经验来看,大学生毕业后,先就业“获得对在公司工作的经验感知“,而后从事创业“活动,其创业“成功的可能性更大[3]。因此,在鼓励大学生创业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就业教育。

六。提高毕业论文质量

本科毕业论文是整个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既是对本科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也是对本科教学质量的一个综合检验[4]。农学类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担当着指导农业生产的重任,是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环节。针对当前农业院校毕业论文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如论文创新性不强。重复选题。对实践指导性弱。论文写作不规范等,建立健全了毕业论文实施细则,制定本科毕业论文管理规章制度,组建督查组,对学生毕业论文的实施。教师指导。答辩等环节进行监督,对毕业论文中出现的问题实行追责,建立毕业论文的奖惩制度,完善导师制度。入学教育中增加导师与学生交流环节,将导师的研究方向和研究内容向学生公布,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兴趣选择课题组。由于农学专业的毕业论文多与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密切相关,农作物的生长周期比较长,一般需要一年,因此从专业的角度出发,鼓励学生早进课题组,尽早开展毕业论文的研究。鼓励大学生积极申报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等科研培训计划,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灵活安排毕业论文答辩时间,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完成毕业论文,有助于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

面向现代化大农业农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面向现代化大农业农學专业學生实践能力的培养【3031字】:http://www.youerw.com/guanli/lunwen_184648.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