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研究
2008年5月22日,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联合发布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通知,要求上市公司对本公司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自我评价,披露年度自我评价报告,并聘请具有证券。期货业务资格的会计事务所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审计,鼓励非上市的大中型企业执论文网行。随着2010年五部委联合发布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的成功施行,企业普遍认识到开展内部控制评价对于保证内部控制有效实施的重要性。严谨规范的内部控制评价系统是企业发现内部控制缺陷及提出改进方案的基础,对内控系统的平稳运作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S公司作为非上市的大型公司,逐步意识到开展内部控制评价之于公司发展的重要性,其内部控制评价系统在不断完善的同时,也存在着许多问题。
一。S公司内部控制评价现状
S公司是国家大型酿酒企业,1998年成立,注册资本1574万元人民币。S公司作为酿酒业的先进企业,集团高端产能。市场占有率。综合效益。品牌影响力等主要指标连续多年名列全国前列。公司现已建立了覆盖全国的营销网络,与客户建立了长期。广泛的经营合作关系及战略伙伴关系,集团总占地1000余亩,职工2000余人。
S公司管理层在学习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等相关文件后,逐步意识到开展内部控制评价对于公司发展的重要性,而建立内部控制评价系统是开展内部控制评价的重要保证。但公司要想建立一套完整的内部控制评价系统面临许多困难。一方面,公司大部分员工学历较低,缺乏指导内部控制评价系统建设的相关人才;另一方面,内部控制评价系统的建设和运行需要投入较大的人力和财力,该项支出能否为企业带来的实际效益是管理层所担忧的。
(一)成就分析
1。内部控制评价制度逐渐规范化
2013年S公司编制了内部控制评价细则,该细则明确了内部控制评价的内容。程序和方法等,并将内部控制评价范围限定在了业务流程层面,涉及的内部控制更为全面,具体分为筹资控制。货币资金控制。实物资产控制。对外投资控制。工程项目控制。采购与付款控制。成本费用控制。资金预算和项目建设。销售与收款控制。担保控制。存货与仓储控制。会计信息系统设计,对每项控制提出了评价的具体要求和评价指标。由此反映出S公司内部控制评价制度逐渐规范化。
2。内部控制评价程序日趋完善
S公司根据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逐步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内部控制评价程序,由内部审计部门组成评价小组开展内部控制评价。评价小组从业务流程层面入手关注内部控制的健全性和有效性。S公司是按以下步骤开展内部控制评价的。
(1)制定评价工作方案
评价小组根据S公司内控评价制度规定的评价内容确定内部控制评价范围,明确评价人员及被评价业务单元,设计内部控制评价表。
(2)实施现场测试
通过询问相关负责人和查阅文件等方式,了解被评价业务单元的内部控制情况,对内部控制进行测试和评价。
(3)认定控制缺陷
评价人员依据测试结果对被评价业务单元内部控制的健全性和有效性分别评分,其中健全性得分为:已建立制度占总制度/应建立总制度数星号100,有效性评价为评价人员的定量性评价。根据合计分数认定控制缺陷。
(4)汇总评价结果并编报评价报告
评价小组将认定的缺陷归类整理,认真分析,出具内部控制评估报告。
(5)落实整改措施
内部审计部门将发现的问题反馈给各业务单元并提出改善建议,规定负责人和整改时间,要求各业务单元进行整改。
(二)存在问题及成因
1。内控评价范围有局限,评价指标不够完善
1992年的美国COSO报告把内部控制分为经营效率与效果。财务报告和遵纪守法“三方面,发布的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也树立了全口径的内部评价,要求企业围绕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和内部监督等要素,确定内部控制评价的具体内容,对内部控制设计与运行情况进行全面评价。但S公司仍将内部控制评价集中于财务报表层面中的业务活动层面控制,一方面未涉及经营效率与效果“以及遵纪守法“两大目标层指标;另一方面忽视了企业层面控制“这一准则层指标。本文分别对目标层和准则层指标的缺失进行了如下分析:
(1)评价局限于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口径
内部控制评价范围一直备受争议,美国模式下,内部控制评价范围主要局限于财务报告的领域,管理层需要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情况进行评价。而在英国模式下,内部控制评价是对企业全面的内部控制进行评价,不仅仅局限于财务报告内部控制。中国发布的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采纳了全口径评价意见,即对内部控制进行全面性评价。
S公司采取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口径评价更多地是对评价成本的考虑,内部控制以及内部控制评价都必须服从效益性。经济性的原则,内部控制及内部控制评价都是需要投入不少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的。S公司为非上市的大型公司,国家对其的内部控制评价无强制性要求,只是鼓励非上市的大中型企业提前执行。S公司的内部审计人员仅占公司员工的不到1百分号,对内部控制评价的了解不够深入,职业能力尚待提高,若采取全口径评价,公司需要花费相当财力去雇佣有能力的专业人员,扩大内部审计部门,这对于S公司来说是一笔较大的支出。
(2)缺乏企业层面控制评价首先,公司层面的内部控制评价难以量化,指标的选择困难较大。COSO框架中的5个要素是否正常运作缺乏明确标准,以至于难以对公司内部控制有效性作出明确判断。
其次,公司层面的内部控制评价需要公司全体员工的参与,而内部控制评价由内部审计部门带头开展,主体主要是中层管理人员。一方面,内部审计部门由于权威度不够高,无法对董事会以及高层管理人员开展内部控制评价;另一方面,公司基层员工素质较低,知识水平有限,无法理解内部控制评价因而也无法参与到其中。因此即使开展公司层面的评价,也会由于评价主体的局限性而影响评价结果的客观公正性。
S公司管理层对内部控制评价的重视程度不够是导致评价主体层次不清晰的主要原因,在得到S公司管理层重视后,笔者根据公司的基本情况,从COSO五个要素(控制环境,控制活动,风险评估,信息沟通,监督)出发,针对公司全体管理人员设计了S公司内部控制状况调查问卷,从企业层面测试内部控制漏洞,共发放问卷300份,其中有效问卷266份。
通过对266份调查问卷结果的统计与分析,我们发现S企业内部控制在控制环境和监督两大方面,问题数量分别为168和191,而在控制活动。风险评估。信息沟通这三个方面出现问题较少,分别为59。62。67。由此可以确定内部控制的问题和缺陷主要集中在控制环境和内部监督方面。
通过公司层面的内部控制评价,我们可以明确直观的发现S公司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和缺陷,同时也证明了从公司层面进行内部控制评价的必要性。
2。评价方法不合理
内部控制评价方法是指通过某种途径评价企业的内部控制,并保证评价程序是合理有效。符合成本效益原则的。由于企业的特点不同,其所适用的评价方法也各不相同,因此内部控制评价并没有一个标准的评价方法,只有最合适的方法。S公司采用调查访谈法与抽样测试法相结合来评价企业的内部控制,但笔者调查发现,这两种方法在运用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和障碍。
(1)调查访谈法
调查访谈法是通过对控制环节上的负责人以及关键岗位员工进行访谈来调查了解内部控制,调查人员可根据需要提前设计访谈提纲,在访谈过程中记录访谈内容。注意不同人员对同一问题的回答是否相同。但该评价方法在S公司的实际运用中存在较大障碍。一方面,评价小组对某一业务部门进行调查访谈时,只是与该部门主管人员进行简单沟通,沟通内容浮于形式,极少涉及关于内部控制运行状况的实质性内容。另一方面,访谈对象单一,无法通过对不同人员访谈结果的对比得出内部控制运行的真实状况。
公司组织结构不合理是该评价方法浮于形式的主要原因。S公司内部审计部门与其他各业务部门并列,被评价部门主管与评价小组组长处于同一层级,评价小组权威性受限,因此评价工作无法正常开展。而基层管理人员对内部控制评价认识不足,对访谈的内容不能正确的理解,因此评价小组极少选择被评价部门的其他人员开展访谈。
(2)抽样测试法
抽样是指按随机抽样或某一特定标准从样本库中抽取一定数量的样本。使用抽样法时首先要确认样本库中包含测试要求的所有样本,然后再确定选取的样本是否充分适当,保证证据的数量满足相关控制的有效,证据的质量与相关控制的设计和运行有关,并能可靠地反映控制的实际运行情况。
该方法对样本充分性和适当性的要求加大了评价小组的工作量,以对货币资金控制的抽样为例,S公司评价小组要抽样检查银行存款日常管理。库存现金管理。银行承兑汇票管理等方面的内容,仅银行存款日常管理一项,评价小组就要抽取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检查是否有财务部门负责人审核签章;企业银行存款对账单与企业银行存款日记账相核对;核对银行存款调节表所列企业账面数是否与银行日记账余额相符;核对银行存款调节表所列银行余额与银行对账单余额是否相符。
繁重的工作量在增加评价成本的同时,也容易导致被评价部门的不配合,被评价部门将内审当外审,消极的对待内部控制评价工作,对某些状况予以隐瞒,必然会影响评价工作的效率,违背成本效益原则。
二。S公司内部控制评价改进建议
(二)运用多层模糊综合评价方法
由于内部控制评价指标尤其是企业层面控制的评价指标很难严格界定其评级标准,在利用定性指标评价如管理层的经营理念和经营风格。管理层职业操守评价企业内部控制时一般只能用模糊语言如优。良。中。差“,高。中。低“等来描述,如果继续运用传统评价方法就会遇到障碍,这时企业可以引入多层模糊综合评价方法。
多层模糊综合评价方法是一种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法,是对模糊数学综合评判模型的应用,通过设立内部控制因素集,并对这些因素设定相应权重,然后对这些内部控制因素评价,最后通过模糊矩阵运算得到评价结论。由于本文受篇幅限制,不再对多层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做详细介绍。
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研究
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研究【3906字】:http://www.youerw.com/guanli/lunwen_1926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