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企业内部控制中应收账款的管理
当今社会,由于同行业之间竞争日趋激烈,为了争夺市场份额,许多企业不得不采取赊销方式,从而产生大量的应收账款,加之企业内部控制不严,导致企业资金周转困难,甚至使企业面临破产困境。
一。应收账款的影响
应收账款是由于企业产能过剩论文网,或者更直接的原因是赊销产生的。应收账款能有效的扩大企业销售金额,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但是面对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之下,为了稳定自己的销售渠道。扩大商品销量。开拓新兴市场稳定老市场等,不得不面向客户采用信用政策。公司采用赊销,虽能够起到一种非常明显的促销作用但但也要付出一定代价,给断裂,同时,还会对企业的营业周期带来不利影响。
二。企业在应收账款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1。基础工作不健全
合同是确定买卖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也是控制交易风险的一种重要于段。正因为如此,对合同的管理就应该更加慎重。完善。但现在的企业合同往往在每笔逾期应收账款的后面缺少完善有效的协议,一旦因账款收不回来而对簿公堂的时候,企业又很难拿出确凿的证据。
2。考核制度不合理,约束机制不健全
日前,大部分的企业在销售人员工资制定上都参考销售金额,在业绩考核上,只看重销售人员销售业绩的完成金额。内部激励机制不健全。有些企业为了调动销售人员的积极性,往往只将工资报酬与销售任务挂钩,未将应收账款纳入考核体系。因此,部分销售人员为了追求个人的利益,大肆赊欠商品,使企业的应收账款大幅提升,大而导致了低效益的局面
3。内部会计不严
不能及时的清算应收账款,对于应收账款的催收工作不得力,部分人员怠丁催收,部分企业也没有明确的规章制度等等。这些都显示了企业内部会计的控制不严。
三。应收账款的风险控制
应收账款的风险来自客户和企业内部,因此必须加强对客户的管理和企业自身建设,强化应收账款的管理,防御应收账款产生的风险。
1。制定建立客户信用等级政策
在买方市场条件下,要有效保护企业利益,必须制订切实可行的信用等级政策。客户的资本多少。信用好坏,直接影响到应收账款收回的多少,同时收款时间的长短取决丁客户的信用。销售部门应设置专门人员,专门对客户的信用进行调查,取得金融机构发放给企业的银行信用等级证书复印件,并向对企业进行信用评级的机构取得信息,以便确定赊购客户信用等及付款能力。通过建立客户信用档案。根据客户档案的内容。客户基本情况。客户的资信情况。客户的实际经营情况及发展趋势信息等。把客户分为三个等级,A类为信用好风险低;B类为信用一般风险中等;C类为信用差风险高。根据不同的信用等级来批准赊销的资金额度,把风险控制在企业可接受的范围内。同时负责赊销的货款要及时催款,加速资金周转
2。加强应收账款的日常管理
(1)加强财务核算,设置应收账款明细分类账,发挥财务监督职能。公司为加强对应收账款的管理,在总账的基础上,按客户的名称。部门。产品设置明细分类账,及时地记载与每个客户的往来情况,对便对账,每年要发对账函给对方企业。同时企业必须将与应收账款相关的职责落实到各个部门和人员。
(2)加强考核,落实责任。企业内部应加强对应收账款的管理,形成责。权。利相结合的考核机,将责。权。利三者有机统一来控制应收账款的风险。要建立一套与经济责任相结合的考评制度,以便对各责任层次(或责任人)考核评比,正确评价责任人的工作业绩。(3)结合账龄分析。确定适当的收款方式。企业应当在每个月底将信息送到负责该客户的业务员或收款员处,采取不同的收款策略。
3。建立内部审计和内部控制制度
财务对应收账款的核算和监督是日常财务工作的主要内容,建立内部审计,是对财务工作的有效监督,也是评价内部控制系统的重要于段。一是合理设置内部审计人员,明确审计责任;二是审计工作岗位严格按照不相容职务分离;三是评价应收账款政策的设计合规性,重点关注坏账的核销于续的完备性以及采用现金折扣政策收款的权限。
企业应定期召开信片j报告会议,相互沟通,以便及时掌握情况,将信用风险减至最低。4。按会计法计提坏账准备。建立严格坏账核销审批制度由于公司赊销的存在,就会产生应收账款收不回来的风险,可能发生坏账损失。对于公司战略规划来说,发生可接受的坏账损失,也是可以接受的。所以公司应按会计法规定计提坏账损失。同时按照内部控制相关规定,实行严格的坏账核销审批制度。5。财务人员及时做好账龄分析
通过账龄分析,确定每笔应收账款回款的回能性,为以后的销售提供决策的依据,防止损失扩大。
综上所述,企业只有正确衡量应收账款的风险,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强化考核,落实责任,才能享有应收账款所带来的收益。应收账款管理的好与坏事关企业生死存。企业领导一定要高度重视应收账款的管理工作,完善各方面的制度,制定各方面的措施,做好应收账款的管理工作,保证企业资金的正常运转。
浅析企业内部控制中应收账款的管理
浅析企业内部控制中應收账款的管理【1940字】:http://www.youerw.com/guanli/lunwen_1948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