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金经元先生于2000年翻译的《明日的田园城市》,为直接阅读霍华德原著内容并了解其思想提供了很好的材料。此后又发表的《我们如何理解“田园城市”》、《再谈霍华德明日的田园城市》都对借“田园城市”名义进行大城市扩展的卫星城发展模式进行批判(但没有指出这样的城市规划对我国城市建设的有益启发之处),倡导走城市群建设、城乡一体的道路,反对“巴洛克式”威权统治的大城市的发展模式。张卫良先生撰写的《刘易斯·芒福德的“区域城市”思想及其城市愿景》,将霍华德和芒福德的城市理论进行对比,提出芒福德的“区域城市”理论是对霍华德城市思想的发展。
其他相关文章还包括马万利先生撰写的《有价值的乌托邦——对霍华德田园城市理论的一种认识》和《田园城市的初步实践和历史影响》,都是比较全面介绍霍华德理论的文章,介绍了对其理论提出产生影响的一些人物,两篇都着重强调了霍华德理论中“社会城市”的思想,并将之与“田园城市”概念相区别。
总之,关于霍华德城市理论的研究,主要是从其解决城市问题的三大要义入手的:第一,疏散过分拥挤的城市人口;第二,建设包括城市与乡村优点相结合的新型城市,再由这些特定规模的城市组成城市群,以享受大城市所拥有的一切便利;第三,土地增值由开发者集体所有。
要看到的是,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从一种规划思路,发展成为一种影响广泛的运动,并引起更多关心城市发展的人投身其中,在不同的时期,又有不同的发展和表现,直到今天,他的理论对于城市建设实践而言仍然有研究的必要。
一、 霍华德城市理论的萌发论文网
何谓“田园城市”理论,其中最浅显的含义,正如其名字所透露的,是将城市建设如田园般优美,这样的要求是与当时英国城市的实际状况紧密挂钩的。
(一)19世纪英国的城市化的典型问题
英国作为率先实现工业的原生型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带来了巨大的财富成就,这是依靠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城市进行社会化大生产所达成的,这一过程中不可避免会产生种种问题,即“城市病”。“城市病”作为城市化的副产品,包含的内容也十分复杂,在19世纪英国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城市问题,可以概括为典型的建筑问题、环境问题。
建筑问题集中表现在住房问题上。住房作为特殊的商品,应当得到政府一定程度的干预管控,在受福利国家思想影响的当下,这是各国政府和民众的共识。但在19世纪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自由主义和社会达尔文主义在英国社会中流行,因城市化引发的城镇住房短缺问题没有受到政府足够的重视,英国政坛人士也不把底层民众,尤其是工人阶级的住房问题看作是政府需要干预的事务,内务大臣乔治·格雷就宣称:“工人住房问题并非政府的责任所在。”在政府没有意愿为居民提供更多住房的情况下,巨大的住房压力作用于有限的住房资源,在英国各个城市中形成了一批贫民窟住宅,严重影响租住者的健康。伦敦典型如“鸦巢式”①廉租房和曼彻斯特“背靠背”式工人住房,都以房间拥挤著称。与住房条件不相称的是对工薪者来说过高的房租,19世纪70年代,伦敦的圣卢克、玛勒丽本等贫民区,每间住房一周的平均租金是3先令11便士,两间房为6先令,三间房为7先令5便士。在一千个工人家庭中,46%的家庭会用1/4至1/2的收入用于付房租,88%的家庭所付房租超过收入的1/5[ ],很多工人因难以承受过高的房租而选择相对便宜的“地下室住宅”,将地下室辟为租房在当时也是出租者扩大租房常有的方式。总之,质量差、租金高是19世纪英国住房面临的首要问题,其次则是数量不足、缺乏长远的建设供应计划,城市中存在大片贫民窟,而富裕阶层纷纷迁移到郊区居住,城市成为不宜居住的代名词。住房的窘境迫使英国政府做一些缓和的努力,在1875、1882、1885和1890年,议会四次通过《工人阶级住房法》,尤其是1890年颁布《工人阶级住房法》,提出对私人不合格住房的处理问题,赋予地方政府建设住房满足公民需求,旨在对住房的建筑模式划定一个可接受的标准,在居住上保证贫困者的体面,一些“模范住宅”房屋公司由此进入住房建设的领域,开始供应合乎法律最低标准的住房,这些由小工厂主、小建筑商等募资成立的,带有慈善性质的住房公司坚持“公益与百分之五收益”的原则,取得了一些成果。如到19世纪末,“改善工人住宅公司”已经为三万人提供住宅,提供住房分布45个街区;“技工劳工住房公司”则为4。2万人提供了6402套住房[ ],但模范住房运动秉持“筛选理论”的原则,认为首先为工人中的高收入者提供更好的住宅,以此带动更多工人住房条件的提高,最终达到整体提升工人住房条件的效果。但在总的供房数量不足的情况下,模范住房运动的成果是有限的。文献综述 霍华德田园城市理论的实践及价值城市让生活更美好(3):http://www.youerw.com/guanli/lunwen_196772.html